舔狗经济彻底崩溃!今年情人节为何冷冷清清?

曾杨清評论 2025-02-19 08:59:23

今年的情人节,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被戏称为过成了 “拼多多”。夜幕降临,当我穿梭于几个购物中心,眼前的场景与往昔情人节的热闹大相径庭。商场里并非空无一人,可那种氛围,不过如同寻常周五夜晚,全然不见过去情人节的火爆与喧嚣。

曾经在情人节期间,订位需提前数周打电话的黑珍珠饭店,如今店员站在门口,手持菜谱,热切地招揽着顾客。酒店的入住率依旧居高不下,但倘若查看飞猪、携程、去哪儿等平台便会发现,至少房费并未大幅上涨。这背后隐藏的缘由,稍加思索便不难理解。

首要原因在于消费者钱包的收紧以及商家热情的消退。情人节作为舶来节日,前些年的热闹实则由商家一手营造。就像我在欧洲留学时所了解到的,国内随便一个城市,圣诞节的热闹程度都远超欧洲。对于欧洲人而言,圣诞节如同我们的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许多街边小店都会关门歇业,冷冷清清;而在国内,圣诞节没有回家团聚的传统,各大商场全力运营,热闹非凡。

情人节的热闹亦是如此,商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诸如 “不买口红不配说爱她”“爱她就送她这款香水”,成为了节日热闹背后的真正推手。男性群体接受了此类宣传,借此为追求心仪对象或讨好对方找到了看似合理的借口;女性群体同样接受了这种宣传,为自己收受礼物又不显得过于物质找到了台阶下。而商家在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局面中赚得盆满钵满,于是第二年便更加积极地提前谋划,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广告宣传、铺设横幅,全力营造节日氛围。

然而今年,其实从疫情开始,商家就察觉到这套 “投入 - 产出” 的模式难以继续奏效。原因何在?并非年轻人不再向往爱情,而是他们的钱包在经济形势的重压下,已然进入 “吃个 699 元情人节套餐都堪称超前消费” 的戒断反应阶段。

年轻人并非针对情人节,而是对所有消费主义场景都产生了抵触。在商场逛了一圈后,看到不热闹的场景,我便前往负一层的超市打算买点食物,却目睹了十分有趣的一幕:超市货架上堆积如山的情人节大礼包,如巧克力等,无人问津;而临期食品区正在打折的脆皮烤鸡腿,却引得一些青年情侣手牵手争抢,我甚至都没抢到。

消费者捂紧钱包,商家自然也就没了热情。曾几何时,情人节是营销界的狂欢盛宴:玫瑰讲究是荷兰进口的,西餐厅的桌子间距必须小于 30 厘米,以便让情侣们擦出更多火花,酒店的大床房提前一个月就被预订一空。但如今,商家发现无论怎样鼓吹,都难以从消费者口袋中掏出更多钱,而营销活动是需要成本的。

如此一来,情人节商家大赚一笔的美梦便破灭了。我在商学院读书时的几个同学,分别在一些传统的 “爱情消费品” 企业从事营销策划工作,像珠宝首饰、香水美妆等行业都有。今天大家在校友群里交流时,口径出奇地一致:去年年底就开始筹备的情人节营销方案,被一次次否决,最终未能拿到足够预算来大干一场。

另一个原因在于,部分捞女的行为过度,如同 “把税收到了几十年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大力支持正统意义上的女权,因为这代表着男女平等,双方都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前些年国内冒出的一些捞女,行为实在令人不齿。她们一方面高喊反对物化女性,另一方面在收受礼物方面却明码标价。

诸如 “如何三句话让男人给我花了 18 万” 这样的言论便是典型。极端捞女的出现,且以 “导师” 身份在女性群体中受到追捧,使得情人节变了味。情人节赠送的礼物不再注重心意,只看重价格,一旦礼物价格低廉,便会被女方挂在社交媒体上,列入 “男朋友送过什么无语的礼物” 的话题讨论。回想一下,前些年 “男性过节送礼到底多少钱才合适” 这类话题的争论激烈程度,简直如同二次世界大战。

甚至还提出了这样的概念:经济条件一般的,送礼送绝对值(比如 2000 元);经济条件较好的,送礼送年收入的百分比(比如年收入的 15%)。曾有一年情人节,我的朋友圈变成了转账大比拼,转账五千的都拿不出手,一万的勉强算合格,两万的才被视为真爱,五万的更是被称为优秀男友……

如此这般,对男性的伤害太深了。而且这种伤害并非一年一次,而是一年要经历好几轮。2 月 14 日情人节、白色情人节、520、七夕…… 男性们都困惑了,到底一年要为这些节日花费几次呢?他们甚至都想做个年度预算了。

于是,现在出现了 “拨乱反正” 的现象。送玫瑰被指责物化女性,送口红被说成刻板印象,送首饰又被认为不够用心,那送什么最好呢?答案是送她自由。当男性掌握了糊弄学的精髓后,他们的处世之道变成了:安静陪伴,偶尔花钱,绝不上纲上线。反正送再昂贵的东西,过不了几天,二手平台上就会出现大量 “全新未拆封礼物”,成交量屡创新高。文案模板都如出一辙:9 成新海蓝之谜,前任赠送溢价智商税,现骨折出售造福姐妹。

经过这几波捞女的冲击,作为情人节消费主力军的男性,终于意识到这是一种闭环经济:男友购买礼物,女友转手卖掉,中间商既能赚商品利润,又能在二手交易中赚差价,吃了两轮。这种 “转移支付” 的游戏,一旦缺少了付钱的主力,自然就冷淡下来了。

于是,商家不再积极推动,男性也失去了热情,今年的情人节主题仿佛变成了 “分币不刷,主打陪伴”。当朋友圈不再被九宫格钻戒刷屏,当商家也无力再营造热烈氛围,不得不说,这届年轻人以叛逆式躺平对 “节日经济” 进行了反向驯化。

爱情其实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发展。毕竟,曾几何时,世界上还有一种顶级浪漫,那就是 “我理解你现阶段的穷困与辛苦,但依然觉得和你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煎饼果子的时光充满了幸福”。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

0 阅读:45

曾杨清評论

简介:有思想有深度的社会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