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要造原子弹,金庸亲自发文反驳陈毅:我们不要核子,要裤子

风云人物馆 2024-08-23 14:43:21

“原子弹有什么用,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作家金庸在我国研发原子弹时,竟说出这样的话。

而陈毅说:“就算穷的当裤子,也要确保早日研制成功原子弹!”

金庸为何会对陈毅如此批判?而最后二人是否握手言和了呢?

心系国运的金庸

1948年,金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进入了著名的《大公报》工作,不久后被调派到香港分社。在这里,金庸深刻感受到当时报纸的诸多问题。

这些报纸大多是私立机构,背后全是资本操控,资本让写什么,才能写什么。

有时甚至会刻意忽视某些重要新闻,对此金庸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

他憧憬着能创办一家真正独立、公正的报纸,为自己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士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只是在当时的大陆,这样的报刊并不存在。既然现有的环境无法满足他的理想,那么金庸决定亲手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阵地。

1959年,金庸从《大公报》辞职,凭借自己多年来的积累,联合几位好友共同创办了《明报》。

在创刊仪式上,金庸郑重宣布了报社的宗旨:“公正、善良、独立、不党、不倚”。

他坚定地表示,要让《明报》成为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民众的传声筒。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金庸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除了在报纸上刊登富有魅力的武侠小说以吸引读者外,他更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国内形势的关注和评述上。

无论是两岸关系,还是中国的外交政策,金庸都会撰写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1963年的一天,金庸正坐在办公室里阅读其他报社的报纸,突然,一篇政治新闻引起了金庸的强烈注意。

这篇报道记录了陈毅不久前的一次重要讲话。而正是这番讲话,让陈毅与金庸两个人有了交集。

穷得叮当响也要造原子弹?

1950年代,苏联作为当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领导者,曾向新中国提供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但随后,由于两国之间出现意识形态分歧,苏联突然收回了这些援助。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关键的核武器技术。

然而,苏联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对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持高度怀疑,公开嘲笑新中国这个“穷国”,妄图靠自己的双手掌握核武器,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番刻薄的言论无疑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作为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站了出来,向世界发出铿锵有力的宣告:“中国一定会研制成功原子弹,哪怕要穷到连裤子都当掉!”

听起来确实很振奋人心,然而,这番话却引发了金庸的不满,金庸认为在当时艰难的经济环境下,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改善百姓的生活,而不是盲目地投入到军事研发中去。

因此,1963年,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性文章,直接点名批评陈毅的言论“只顾发展军事,全然不顾百姓的生活条件”。金庸认为,即便新中国真的研制成功了原子弹,也未必就能立即获得多大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不料,这篇犀利文章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要是一般的作者批判也就算了,这可是金庸,而党中央也看到了金庸的这篇报道,顿时犯了难。

既要确保核武器的研制进度,又要兼顾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两者之间似乎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事人陈毅并未像外界预料的那样大发雷霆。

相反,他谦逊地承认自己之前的言论过于激进,甚至主动劝阻其他媒体不要对金庸进行人身攻击。

陈毅坦言,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同等重要,决不能为了发展核武器而完全忽视百姓的温饱问题。

陈毅的这种开明态度,很快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尊重。这场由两位人物引发的激烈舆论风波,在他们的相互理解中迎来了平和收场。

造原子弹困难重重

虽说我们当时已经决定了要造原子弹,但是前文提到过,我们当时技术受限,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比起已经拥有此类终极武器的美苏等超级大国,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中国显然处于劣势。

虽然毛主席对此早有打算,但要真正从零开始研发出一枚强大的原子弹,对于这个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实力有限的新生国家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当年美国为了研制出第一枚原子弹,可是专门启动了“曼哈顿计划”,动员了上千名顶尖科学家和大量工人,历时整整3年才最终得逞。

而就整个研发过程来看,从最初的基础研究到最终制造成功,美国足足耗费了将近6年的时间。

显然,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

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掌握着核武器技术,这些国家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一最高机密。

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不少人认为中国根本无法缩小与西方的差距,更无从谈起能独立研发出一枚原子弹。

有人甚至建议,不如暂时放下这一雄心壮志,等经济状况稍有好转后再继续研究。

但毛主席和党中央显然不这么想。

他们坚信,只有掌握了核武器,中国才能真正摆脱外部压力,为未来的发展扫清道路。

无论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还是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抑或是各地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一定要尽快研制出属于自己的原子弹!

当然,这一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相较于美苏等国,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就连基础研究所需的核材料提取,都要靠全国各地的专家和群众通力协作。

更不用说,研发人员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异常拮据,有时一天只有两餐简单的配给。但正是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中,党中央和广大群众主动伸出援手,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使研发团队得以坚持下去。

尽管那些西方大国一直在冷嘲热讽,认为这是一种“自不量力”的行为,但在1964年,在祖国广阔的大西北戈壁之上,中国最终实现了这项伟业,惊艳了整个世界。

1964年10月16日,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戈壁滩上回荡,标志着中国终于研制出了属于自己的原子弹。

但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并非一帆风顺。敌对势力没有放弃破坏中国核武器研发计划的企图。

一些西方大国出于遏制中国崛起的考虑,动用各种手段进行抱怨和阻挠,试图掩盖这个“不可能”的成就。

他们在国际社会上各种狡辩,妄图贬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成果,但终究难以遮蔽事实的真相。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因担心核武器研发而对此提出批评的金庸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令人没想到的是,原子弹试爆成功后,金庸并没有像外界预料的那样,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反而主动向国家的国防事业道歉,并高度赞扬了陈毅的宽广胸怀。

多年后在读提起这件事,金庸对陈毅仍是赞不绝口,而金庸和陈毅的“对峙”,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金庸的爱国情结

原子弹一事让不少人都见识到了金庸的爱国情怀。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更是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发声。

那个时候,香港正面临从英国手中收回的节点。作为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金庸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他主动借助《明报》这一自己所掌控的媒体平台,向祖国人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金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改革开放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他认为,只要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中国必将再次崛起,重拾应有的地位。

而在此前,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特意邀请金庸前往港督府会面。显然,她希望能够得到这位文化大师的支持,以促成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但金庸的回应却让她失望而归。

金庸明确表示,香港作为中国领土,理所当然应该归还祖国管辖。他援引历史条约的到期,认为中国收回香港是守信用的体现。

金庸的这番慷慨激昂的爱国之言,无疑为争取祖国统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交流中,金庸始终坚持表达自己的爱国立场。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也得到了广大祖国人民的由衷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及其改编作品,也深受读者与观众的喜爱。其中所塑造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无疑体现了他对正义、勇气以及爱国主义的崇敬。这种侠义精神,与陈毅元帅所具有的"侠者之风"不谋而合。

0 阅读:277
评论列表
  • 2024-09-07 17:31

    金庸——不过是一个文人,以为像他小说描写的靠武侠的拳打脚踢就可以保卫国家安全,哪知道核武对中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奇怪的是他为什么不知道?

  • 2024-09-01 18:01

    书呆子一个。

  • 2024-09-08 09:19

    空有侠情,没有实力,是不行的。

  • 2024-09-12 23:30

    目光短浅!

风云人物馆

简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