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到了,那仿佛就是爱情。
——青玖情感
爱意在萌发
听过类似的话吧,“小小年纪,懂什么是爱情?”这样的话,几乎将爱情与年龄直接画上了等号。
我们不能严格的限定,爱情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爱的理解,确实会越来越深入。但如果要反思,爱是从哪一刻开始萌发的,有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爱的萌发,往往伴随着精神以及生理上的需求。当人们的需求发生改变时,爱也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年少时,只需要某个浪漫的时刻,或者外貌上的吸引,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爱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的越来越具体和复杂,我们会要求经济上的支撑,精神世界的同频。此时的我们,再去反观少年时的爱情,就会感觉,那不是爱了。
所以,爱意可以在很多个时刻萌发,进而成长成截然不同的样子。能够深入感受这份爱意的也就只有那个时刻的我们而已。
这就是爱情
什么是爱,这是心理学上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今天,我们不强制性的定义爱情。我们只是从人生的角度切入,去感受爱从萌发,到成熟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齐克.鲁宾认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和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含着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括生理唤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这点明了,爱情的复杂,也确定了爱情是一件“多点触动,多样萌发”的事。这些触动爱情的点,就仿佛审核一段爱情的一个个标准,匹配的越多,越能证明是真爱。
爱情是存在于人类两性之间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男女间基于生命繁衍的本能和确保身心最大快慰而产生的互相倾心和追求的生理与社会的综合现象。
爱情的产生需要有生理基础、精神基础和道德基础。爱情通常产生于成年人之间,儿童只有第一性征,他们不会产生爱情;青少年随着第一性特征和第二性特征发育成熟,有可能产生爱情。
所以,青少年时期,是有可能产生爱情的,之所以这些爱情很少能够延续下去,维持一生。是因为随着情侣双方的成长,需求的增加,爱情本身并没有成长,由此就被渐渐淘汰。
所以,我们不能说,年少时没有爱,而应该是年少时的爱,太过皮毛,难以撑得起一生。
让爱情成长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要一份爱情伴随一生,不应是将爱情停留在初期的某个美好阶段。而是接受彼此的改变,而后共同促成爱情的成长。
我们都应努力去做个成熟的恋人。在面对伴侣的成长与改变时,做到理性而客观。多尝试着挖掘伴侣,行为之下的情感需求。比如Ta突然表现得粘人而矫情,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吗?支撑爱情的需求满足里,亲密关系和行为上的满足,是最为皮毛的,深层的精神上的满足,更能让一段情感关系变得稳定,让你变得不可替代。
除此之外,也应关注个人在关系里的成长。亲密关系中的带动力,是非常明显的。当我们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状态,这种良好的趋势,将会有效的带动伴侣的进步。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带动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千万不要摆出,“我都是为你好,所以你也应为了我变得优秀。”真爱是如其所是,假爱是如我所愿。虚假的爱,背后都藏着控制、自恋或打压——我打着爱的名义,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其实只是希望你能如我所愿,一切都按我说的办。我并不喜欢真正的你,只想把你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经营好自己的爱情,并能在爱里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