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套娃源头在山东?这古墓中的青铜餐具将套娃精神贯彻到底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2-17 11:18:07

1991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齐鲁石化公司勇士生活区的建设,在张家庄村东发掘了一座战国墓。出土的文物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了与“俄罗斯套娃”异曲同工神秘青铜器。

临淄是齐国都城的所在地,当时的纵横家苏秦描述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可见临淄在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东方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当年,统治阶级厚葬成风,自然会养肥了一群盗墓贼,那些大墓高大的封土堆,更是成为天然的“道标”。

经过历朝历代盗墓贼的盗掘,临淄墓葬“十墓九空”,但考古人员没有想到,这座墓葬竟然给了人们一个惊喜。

这是一座战国末期的墓葬,墓壁和墓道有多层台阶,根据形制考量,人们推断这墓葬属于千年前的一位士大夫。这座墓葬椁室已被盗掘一空,但经过细致搜索,人们在墓室东南角找到了器物坑,惊险的是,器物坑北有一条盗洞,两者相距仅30厘米。

盗墓贼的“遗憾”,却成全了考古队的“捡漏”。人们在器物坑内发现了朽木痕,看来,当年,器物随葬都是放在木箱里的,木箱虽腐朽,但随葬的鼎、豆、壶、盘、匜等常见的青铜礼器仍旧保存完好,而盆、罍、箕、盒一类的青铜生活用具以及刻刀、削、锯等青铜生产工具,铜镜、骨梳、骨簪等梳妆类用具也都默默地讲述着墓主人千年前的生活。

经过清点,这随葬品达到了数十件之多!

就在大家按照程序提取器物时,却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件铜罍(中国古代盛酒器和礼器)出现在坑内,工作人员看这件器物并不大,本以为能单人提起来,但谁知道工人发现铜罍竟纹丝不动。

工人不信邪,叉开两脚拿桩站稳,双手端着罍的下腹,屏住呼吸用力!嘿!这铜罍才有了动静,最后,工人呼哧呼哧喘着大气,才把它端起来……

这样的酒器就是“铜酒瓶”而已,这么沉,难道是实心的?里面是不是装了千年前的美酒?

听到这器物坑里出土了“奇怪的物件”,人们都围了上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测,但很快都被推翻,毕竟这铜罍即便装满了酒水,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分量,而且摇动之下,铜罍里也没液体的声音。

最后,为了解开谜团,人们还是选择小心翼翼打开了铜罍盖子。结果,谜团果然被喜打开了,人们在中国古代的铜罍中,发现了“俄罗斯套娃”的秘密。

打开铜罍盖子,最上面的是一叠铜碟,下面有倒扣的碗、折沿盘、双耳盘以及一个沉甸甸的铜盒。再打开铜盒,结果发现本来应该是铜盒的器身又成了另外一个铜盒的器盖,套娃戏法开始,一层一层,一个套一个……

一直剥了10层,一叠10件的耳杯出现,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杯子因为长期密封的原因,还保持了“吉金”黄澄澄、金光闪闪的视觉状态!

一件铜罍,最终开出了59件餐具,其中包括小碟10件、折沿盘9件、双耳盘6件、浅腹大平底碗10件、深腹小平底碗4件、盒10件、耳杯10件。再加上外面称之为罍的容器,就有60件。

这些器物进行收纳重叠后,严丝合缝,餐具恰到好处地填满了整个铜罍的腹腔而没有留下什么空隙,回装时,如果不按照原来的装法,就可能合不上盖。这餐具显然在千年前就是一套便携式组合。

古人工匠的聪明智慧令人惊叹,这种收纳理念,更是现代人也在追求的省空间的“套娃原则”。

那如此成套的便携式餐具,是因何诞生呢?在研究后,专家们却陷入了更大的谜团。

原来,中国古代饮食器具不断发展,例如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夏、商、周时代,青铜器出现,在饮食领域也产生了青铜食器。夏商两代,统治者不仅在吃上日渐讲究,而且也开始注重餐具、食器。西周时的饮食更具有礼仪性。与国君进食,更要讲究揖让周旋之礼,从迎送宾客、入席仪态、陈设餐具,到吃肉喝汤,都有详尽的规定。

东周平王东迁之后,诸侯纷争。青铜应用空前广泛,除了贵族专有的种种礼乐器外,更多的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根据文献记载东周时期,齐国非常强盛,春秋称霸,战国争雄,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如此的经济条件诞生如此的“套娃”样式餐具,并不难。

但奇怪的是,这餐具在当年似乎“并不适用”,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饮食习惯是席地而坐,席地而食,或凭俎、案而食,受此影响,当时盛行的是分餐制而非合餐的会食制。这种分餐制一直延续到汉晋时代,合餐制到唐代才岀现。

而这铜罍中,岀现了10个耳杯和10个小碟,很符合至今流传的“十人为宴”的模式。难道这墓主人“穿越了”?

因为这套“套娃餐具”,在文物考古中属于孤品,在其他文献或实物出现之前,这位千年前的士大夫为何随葬了这样一套餐具,已不可考,人们暂认为这是人们为了方便出游制作的餐具。

铜罍的秘密仍旧没有揭开,但这件闪耀着现代收纳思想的餐具,仍旧令人们对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技术与创造能力折服。

您认为这件铜罍是适用于什么场合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