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两日军扫荡时迷了路,旁边农民上前道:我认得找皇军的道

青史如烟 2023-02-11 07:46:21

1942年9月17日,晌午,南乡(原宣城市旌德县南关乡,后地名被废止)河东村村口。

从村外赶回来的村民徐春年,走到村口附近时,突然心里猛地一沉,眼前出现的情况,让他不禁停住了脚步。

不远处,村口的大槐树底下,正站着两名穿着军服的日军,这俩人拄着枪,手搭凉棚正四下张望着什么。

“鬼子进村了?”徐春年第一反应便是日军下乡扫荡,又来他们村祸害本村村民们了。想到家人还在村内,徐春年登时便不由地心急如焚,想要赶紧悄悄进村探个究竟。

然而,还没等徐春年想到一个瞒过敌人进村的好办法,不远处的一名日军,突然指着徐春年所站的方向,嘴里面发出了十分欣喜的呼唤。

“糟糕,被发现了!”徐春年看着对面两名日军向着自己快步走来,第一反应就想掉头逃跑,但理智却告诉自己——千万不能逃,对方手里可是有枪的。

徐春年硬着头皮站在原地,看着敌人渐渐走到跟前,然后强作镇定地点头、哈腰地装作一副老实巴交的模样,内心却不停盘算着待会儿怎么逃跑的计划。

徐春年原打算趁着敌人不注意,找个机会逃走,然而,下一刻,眼前这两名日军的反应,却让徐春年的心,不禁动一下。

“皇军的部队的有?”走在前面的那名个子稍高的日军,走到徐春年的跟前,劈头问了句。

“找人问路的?”

徐春年原以为对方会对自己反复盘查,甚至施刑拷打,实在是没有想到,对方竟然开口向自己问起了路。

原来,这两名日军当天上午下乡扫荡的时候,因为在农户家里面抓鸡,俩人跑着跑着,竟然跟下乡的日军队伍,走散了。

俩人在南乡河东村附近转悠了半天,把村里的老百姓们吓得不轻。

众人纷纷躲藏的躲藏、出村逃跑的逃跑,以至于俩人转了许久,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问路的人。此番终于遇到了一个村民,两名日军顿时喜出望外,随后赶忙围了上来。

徐春年看着这俩人投向自己的眼神里,充满了希冀,脑海中顿时划过了一道亮光。

下一刻,他便十分肯定地回答道:

“有啊!这不,刚才我还给皇军送信去呢,才赶回来,我认得找皇军的道儿。”

两名日军一听对方刚给他们部队那边送过信,顿时高兴地跳了起来,暗自感慨他们俩人的运气太好,危难之际竟然遇到了村里的“自己人”。

“大大的好,你的,带路的去!”那名高个子日军指了指徐春年,随后大声吩咐道。

徐春年忙不迭地答应下来,点了点头,随后便转身向着村外方向走去。

三人顺着田间的小道,沿着土垄沟壑走了大约一袋烟的功夫,前面的村子路口附近,出现了一座破旧的庙宇。

徐春年走到庙门口处,突然停住了脚步,随后,他转身对两名日军说道:

“你们俩先在外面等会儿,我上庙里打听下,看看他们有没有见到,有军队过去了,别我一走,皇军的队伍又离开了。”

两名日军一听,随即站在了庙外的土路之上,看着徐春年走进破庙之中,随后静静地等着对方出来。

然而,他们是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这座破庙,可没那么简单。别人不知道,徐春年是再清楚不过了,这是乡联防队驻扎在南关乡的一处秘密据点。

徐春年走进庙内之后,当即找到了乡联防队的负责人,将门外有两名迷路的日军情况,匆匆做了一个简单说明。

乡联防队的负责人听罢,随后几名带着联防队民兵,从小庙的后门,悄悄走了出去。

众人顺着后面的林木小道,慢慢地向着门外的两名日军靠去。

此时这两名日军已经等得颇不耐烦,但人生地不熟的,这俩人也不好对徐春年过于苛责,只想着对方赶紧出来,随后领着他俩赶回队伍当中。

然而,他俩是万万没有想到,俩人正眼巴巴地望着庙门口,等着徐春年出来后一起赶路。他们的身后,却悄悄来了一群乡联防队的民兵。

“缴枪不杀!”

冲到两人跟前的那个民兵,猛地大喊了一嗓子,这声音震得两名日军脸色发白,扭头一看,顿时两腿有些发软。

待两名日寇被捆绑起来之后,这俩人才看到,那名自称“给皇军送信”的“自己人”,正跟刚刚抓住自己的那名男子,一起出了庙门。

“唉!”两名日军直到这个时候,才恍然醒悟过来,闹了半天,对方引路将他俩引到了民兵群里来了。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02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沭阳文史资料》,余学施口述

3 阅读:53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