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前有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历代王朝,为什么从来没有定都山东的?
这是个好问题,今天就用一篇短文来聊聊。
中国历代王朝从来没有定都山东,秦汉以后,山东也没有出过知名的乱世割据政权,其实是由山东地理环境决定的。
说山东的地理环境之前,请大家记住这张图:
山东最高的山脉是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就是山东的地理制高点,济南、泰安、淄博、临沂、枣庄、莱芜等重要城市都在这一块。
西部是海拔50米以下的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坐落着德州、聊城、菏泽、济宁、滨州、东营等城市,犹如半月一样,包围着鲁中南山地丘陵。
东部则是胶东丘陵地区,海拔在200—300米之间,城市有青岛、烟台、威海。
而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和胶东丘陵之间,是海拔50米左右的胶莱平原,主要城市是潍坊。
整个山东省,山地丘陵有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4.9%,平原有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4%,剩下的1.1%是河流湖泊。
这样的地理条件,基本上决定了山东的定位。
如果只论山东的话,那么定都的最佳地点就是济南或者淄博,这两座城市南靠鲁中南丘陵,北接鲁西北平原,既有名山大川做为军事依托,又有产粮区做为城市的经济基础,可谓是负阴抱阳,定都的天选之地。
所以从春秋战国开始,不论是乱世割据的齐国,还是明清的山东省,只要是以山东独立地理板块出现的,首府治所都在济南、淄博一线。
但如果把视野放到全中国,济南和淄博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鲁西北平原,事实上是和华北平原连为一体,鲁西南平原,则和江淮平原连为一体,从国防安全的角度来说,平原意味着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就相当于院子里藏着万贯家财,却连个大门都没有。
在山河形胜决定政权命运的古代,这是很危险的。
一旦塞外的游牧部族想进攻山东,那么越过长城就能兵临城下,而立足北京或长安的政权要攻克山东,只要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快速越过千里平原,就能到济南或淄博掀翻山东政权。
二、
公元前三世纪的三次战争,就是典型的地理决定山东政权命运的例子。
第一次是公元前284年,燕国率领五国联军讨伐齐国。
那时宋国骄横跋扈,和商朝祖先似的“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结果惹的天怒人怨,天下人都称之为“桀宋。”
于是齐湣王起兵灭宋,宋康王逃往河南温县,宋国灭亡。但齐国灭宋后也变得非常骄横,“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步上宋国的老路。
定都北京的燕昭王发现机会,便联合秦、赵、魏、韩,于公元前284年拜乐毅为上将军,发起“五国伐齐”战争。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直奔齐国而去,一路上没有任何阻碍,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军。
随后,乐毅以秦国和韩国距离遥远为理由,命秦军和韩军回去,又派魏军攻取宋国故地、赵军攻取河间郡,自己则率燕军进入临淄,把齐国的宝物、祭器都送回燕国。
至此,“五国伐齐”大局已定。
乐毅继续派燕军追亡逐北——
一路直奔胶东丘陵地区,攻克胶东和东莱。一路沿着泰山东进,攻克琅琊。一路沿黄河向西南进军,屯驻在鲁西南平原。一路驻守千乘,保障回燕国的退路。最后一路坐镇临淄,威慑齐国。
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都成为燕国的郡县。
可以说,齐国没有组织起有效反击,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山河关隘为依托,而乐毅的四路燕军追亡逐北,也是利用山东的地理条件做出的部署。
接下来的两次战争,齐国战败亡国,其实也是同样的原因。
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随后回师代地,俘虏代王嘉,至此整个华北平原都被秦国收入囊中。
公元前221年,王贲自燕国出发,越过华北平原直扑临淄,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秦国灭齐的战争,几乎是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的翻版。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命郦食其出使齐国,劝齐王和汉军联合,共同抗击项羽。经过郦食其的一番游说,齐王决定向汉王刘邦靠拢,便命齐军放松戒备,每天和郦食其吃吃喝喝,畅谈美好人生。
那时韩信已经平定赵国和燕国,兵锋直指齐国。听闻郦食其说服齐国归汉,谋士蒯彻建议韩信:
“大将军领兵征战多年,才攻取五十多座城池,郦食其说几句话就给汉王拿下七十余城,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立即出兵,攻取齐国,才能彰显大将军的功劳啊。”
韩信觉得蒯彻的建议有道理,便出兵击败历下城的齐军,然后沿着鲁中南山地丘陵的边缘直奔临淄,一战破齐。
以上的三场战争,把山东的地理弱点暴露的明明白白,也从国防安全的角度证明了——
济南和淄博(临淄)只能做山东政权的首都,但无险可守不能长久,根本不适合做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山东也不可能做军事政治中心。
有了这样的经验,后世哪个皇帝敢冒风险,哪个王朝敢把都城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
三、
如果一定要在山东的济南、淄博定都,也不是不行,但成本非常高。
长安能做千年古都,是因为有崤函之固、四关之险,可以“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北京能做千年古都,也是因为“背靠燕山,南面以制诸侯。”
山东要构建完整的地缘优势,必须以济南和淄博为基本盘,不断的向外扩张,用最短的时间占领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全部地盘。
如果时间线拉长的话,可能都城就被攻破了。
完成这些以后,还要做三件事。
其一是以北京、洛阳、南京为军事重镇,构建最高层级的防御线。
经营北京可以得到燕山险阻,既能抵御游牧部族,还能制衡大同、朔州等晋北地区。经营洛阳可以得到虎牢、孟津等关隘,防御西部的关中势力。经营南京完全占据长江天险,御南方之敌于长江之外。
其二是经营太行八陉和大别山,做为山东政权的次要层级防御线,既能做山东政权的西部、西南屏障,又能拱卫首都的安全。
其三还要经营一支海军,做为山东政权的东部武装力量,如果没有这支海军的话,江南和辽东的部队就能通过大海进入黄河,直抵山东腹地。
到了这一步,山东的地缘优势才算完全构建起来。
但问题是,这一层又一层的防御线,一支又一支的屯驻部队,实在是太费钱了,对于国家财政来说是严重的拖累,立足山东的地域性政权根本负担不起。
只有定都山东的全国性政权,才有可能构建完整的山东地缘优势。
可话说回来,全国性的大一统政权都建立起来了,又何必耗费财政,把都城定在山东的济南、淄博呢?
转移到洛阳、北京、南京、长安,他不香么?
从定都的角度来看,山东这个地方,处于地域性政权接不住、全国性政权看不上的尴尬地位。
四、
所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山东就被定位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战略枢纽。
在经济方面,山东人口始终维持在千万左右,再加上鲁西北、西南平原和胶莱平原,山东便成为粮食产量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
汉唐时期,山东的钱粮物资经过黄河和运河进入渭河,供养着首都长安,等元明清定都北京后,山东的钱粮物资又直接输入北京,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保障。
在交通方面,不论是转运河北和江南钱粮物资的隋唐大运河,还是直接从江南抽血的京杭大运河,都处于山东的监控之下。
山东一乱,大运河就要荒废,首都就要出现经济危机。山东稳定,长安和北京才能稳定,河北和江南才能做国家的奶牛。
可以说,山东是以一省撼天下。
而在国防安全方面,山东向北可以制衡燕赵,向南可以制衡江淮,可谓是举足轻重。
所以刘邦刚建立汉朝,便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封长子刘肥为齐王,镇守山东的七十余座城池,吕后称制以后,最在意的也是齐国的团结。
这背后就是山东的军事战略地位。
后来辽宁成为抵御草原游牧部族的第一线,由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距离非常近,山东便和辽宁在军事上成为攻守同盟。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负责驻军的日常管理。但朱元璋设立的分巡辽海东宁道,却属于山东按察使司管理,朱棣在辽宁开原设立的安乐州和自在州,明英宗朱祁镇设立的分守辽海东宁道,都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管理。
这就在军政机构的设置上,把山东和辽宁捆绑在一起,拱卫明朝的东北大门。
现代中国在东北方向的潜在敌人是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而且首都也在北京,所以国防安全的部署,也遵循着这样的逻辑。
你看前些年新成立的中国五大战区,山东和辽宁就都属于北部战区,攻守一体,不仅负责御敌于国门之外,还要保卫北京的安全。
总的来说,济南和淄博没有条件做中国的首都,山东也不能成为中国的军政中心,但中国绝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早就种下了,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万年不成京,差不多还要七千多年
山东驻军北上拱卫京师 南下掌控徐州、俯视中原,西出太行、直击晋陕,东越大洋,直捣倭寇 棒子,
首都必须进可攻退可守才行,山东没有山脉没有大河流,
本来就是四战之地,还有黄泛区,要你你敢定都吗[哭哭][哭哭]
四战之地,齐地攻有余而守不足,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守不足上,也就是说,前期你没办法靠这里猥琐发育。后期在统一全国之后的话,没有山河形盛的保护也不行。
古九州之一的山东青州,据说南燕国慕容德在哪里称帝,有史可查
沿海定都个屁。你是啥脑袋。
最适合定都的是新疆喀什!掌握那里能控制整个亚欧板块
应该连河北也划到北部战区。
你看那里配
瞎扯淡,首先山东是丘陵地形,这就决定了山东不是粮食高产区,古代粮食代表了生产力,军事基础,再者黄泛区,其次四战之地
无知,原来齐国鲁国的都城在那儿呢
没有王气,泰山是连接阴间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