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会议中,毛主席确定了我党的实际领导地位,这和同志们对他的支持密切相关。
有一位同志,在这场会议中投出了关键性的一票,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可是这位同志,之后的人生中却有一个很大的遗憾。临终之前,他还对自己的遗憾难以释怀,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毛主席北上没有叫我。”
这位同志究竟是谁?既然他如此支持毛主席,为什么毛主席北上还没有叫上他?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启长征。
从中共苏区一路往北走,需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这很难预料,也给工农红军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只是,长征归长征,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却不能不说清楚。
如果无法真正落实正确的政策和方向,那么就算长征胜利,我党之后也还是会面临很多问题,甚至走向失败。

当时的中央领导小组,在同志们中间已经渐渐失去了公信力。所以1935年,众望所归的遵义会议才会召开。
这次会议,也是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毛主席心中憋着一口气,早就已经无法忍耐。他一向是个对事不对人的好同志,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必须要一五一十地提出来。
如果上层建筑方面存在错误,那也很好办,要么改掉,要么换掉。
关于这一点,周总理、朱老总等领导人,对于毛主席都是非常支持的。

我党从来不是一个领导者,独断专行的政党,民主决策始终是我党的组织原则之一。
所以要想发生重大议题的改变,投票表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都投出了关键的支持毛主席的一票。
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王稼祥的投票。

毛泽东右边为王稼祥
王稼祥是我党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毛主席思想的人,从3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坚定不移的支持毛主席。
这次参加会议,他躺在担架上,明明自己的身体都快要支撑不住,却还是坚持发言,为毛主席又增加了一份力量。
多年之后,毛主席依然记得革命年代的珍贵情谊,对王稼祥也是引为知己好友。

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投出了关键的一票,此人名叫李卓然,是第一任毛主席办公室主任。
参加革命工作之后没多久,李卓然就跟在毛主席的身边,对毛主席的为人处世耳濡目染。
他需要协助毛主席开展日常工作,还需要在后勤和生活问题上为毛主席提供保障。

李卓然(延安留影)
他能够亲眼见到的是,毛主席常常半夜不睡觉,点着灯在为中国革命的未来而发愁。
他还见到毛主席守在地图前面,饿着肚子也要研究,恨不得自己钻进去。

每当他提出工作上的疑问,即使这个问题在毛主席看来是个小儿科,他依然能够得到全面详尽的解答。
正是这份经历让他快速成长,也让他意识到,只有毛主席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光明正大的领袖。
他愿意支持毛主席,这不是因为他和毛主席相处的时间最久,也不是因为任何的私,纯粹是他见到了毛主席身上无数的能够带领革命走向成功的优良品质。

李卓然(青年时期)
而且长征开始之初,因为中央机关的一些错误指挥,李卓然被调到红五军团担任政委之后,常常觉得分身乏术。
有时候上面下达的命令并不科学,红五军团作为后卫部队,经常需要为兄弟部队垫后。
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地方,正准备休整休整,可是还没来得及放下武器,马上又接到新的命令,需要投入又一轮紧急战斗当中。

他是个军人,并不害怕流血牺牲,更不会抵触吃苦受累这件事。
但他认为,科学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支队伍里,每个战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如果领导者无法做到关怀战士,又怎么能让战士们死心塌地地拼命呢?

在这一点上,李卓然曾经亲眼所见,毛主席做的相当好。
他在当领导的时候,和战士们同志们总是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经常与小战士交流,了解大家的想法,改进自己的工作,从来不会拿捏什么架子。

种种现实的情况告诉他,当必须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一定会选择最正确的人。
所以遵义会议投票的时候,急匆匆赶过来的李卓然还没来得及把气给喘匀,就老老实实汇报了红五军团的实际情况,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毛主席最大的支持。

遵义会议会址
虽然过程有过波折,但好在遵义会议的结果是理想的。
毛主席重新确定了党内的领导地位,整个红军长征的行动路线也能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展开。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李卓然的心中始终保有一个巨大的遗憾。

那时候毛主席和其他人发生了分歧,他主张带着队伍继续北上,在陕北寻找一块更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把中央机关整个转移过去。
但其他人却主张向南走,经过四川等地,继续往下。

就算是出于直觉,李卓然也觉得,毛主席的想法是正确的。
可惜他当时在红四方面军中,而且还有任务在身,在中央机关领导已经先行动身的情况下,他再也追不上大部队。

其实这件事情很好理解,毛主席当然不会对李卓然有任何的意见。
只是因为革命途中,时间耽搁不起,抢一分时间就是抢一点生命,所以中央机关才会率先动身。

而李卓然身在红四方面军,本身就承担着维护部队和党内团结统一的重任。他贸然离开对于情况,肯定是不利的。
理智上,他能够理解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但是情感上,他还是会不断的回想,如果当初追上大部队,能够跟着毛主席一起北上,那该有多好。

李卓然对党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忠诚,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毛主席也十分放心。
所以不管他在红四方面军待过,还是在其他任何一支部队待过,当毛主席有需要的时候,都愿意把重大的任务交到他的手上。

比如干部培训工作,毛主席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来组织。
做干部培训的人,首先自己得有坚固的三观,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从正向方面引导其他干部。

如果带头的人就发生了偏差,那么整体情况一定会越来越糟。
毛主席把这个任务交给李卓然,足以说明,在毛主席心中,他就是个完全正向的人物。

他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待,不管是在培训干部的过程中,还是后来深入基层。
了解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过程中,他都能及时收集各种真实的资料,把情况反馈给毛主席,在帮助毛主席制定基层政策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只不过,遗憾毕竟还是遗憾,虽然嘴巴上不经常提起,心底深处肯定还是有痕迹存在。
午夜梦回,一想到那件事情,李卓然心里就不舒坦。

李卓然(右1)与朱德等人合影
1989年,当李卓然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他望着远方,放空自己,30年代的记忆又浮现出来。那种悔不当初的感觉,始终让他无法释怀。
所以临终之前,李卓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毛主席北上,没有叫我。”

李卓然与夫人合影(1955)
此时,距离毛主席去世也已经过去了13年之久。
无比崇敬毛主席的李卓然,也跟随着他的榜样而离开了人间。

安葬于甘肃安西的李卓然之墓
参考资料:
[1]李晓菲.李卓然:为人民做好调查[J].湘潮,2021,(12):30-30.

[1]刘秋林.毛泽东与李卓然的革命情谊[J].湘潮,2013,(06):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