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苏联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上天,自此人类开启了向太空不断发射卫星的征程。时至今日,天空中已有数千颗卫星在轨运行,每时每刻,头顶上方都有上百颗卫星穿梭而过。
近地轨道通信难题与解决方案
理论上讲,多数卫星至少有一半时间处于地平线以下,那究竟该如何与它们保持通信联络呢?提及卫星,我们下意识就觉得它们遥不可及,可实际上,绝大多数卫星运行在距离地球不过几百千米的近地轨道上。这段距离虽说不上近在咫尺,但也绝非远不可及,要是有星际高铁,也就一两个小时的车程。

就这些卫星而言,传输距离并非难题,关键在于卫星飞行速度太快,该如何与之对接上呢?中学时我们就学过,绕地球飞行的卫星,轨道越低,周期越短,速度越快。近地轨道卫星的飞行速度约为7.6千米每秒,每分钟能跨越4度,90分钟便能环绕地球飞行一圈。为使地面尽可能长时间接收到卫星信号,近地卫星大多配备全向天线,力求将可通信范围扩至最大。
即便如此,单个地面站即便能接收150度范围的信号,与单颗卫星持续通信的时长也仅有5分钟左右。对于普通观测卫星,这不算什么大问题,它们可以把日常观测数据储存起来,待飞经地面站上空时再一股脑发送回地面。但要是涉及载人航天,每90分钟仅有几分钟的通话时间,显然难以令人满意。
201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神舟五号轨道高度300多千米,与近地卫星无异,同样以90分钟每圈的速度绕地球飞行。为尽量延长通信时长,在酒泉控制中心、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以及西安测控中心的协同调度下,共有13个测控站参与此次任务,除国内陆地上的站点外,还包括纳米比亚站、卡拉奇站和马林迪站三个海外站点,同时有4条远洋测量船在三大洋上保驾护航。
即便如此,神舟五号飞行期间,杨利伟与地面取得联系的时间仅占大约30%,其余时间只能独自在太空静静飘浮。失联时段,杨利伟和地面工作人员的心都始终悬着,可见,提高可通信时间比例迫在眉睫。一个直接的办法是在地面建设更多测控站,可经计算,要实现全天候空对地通信,需在地面建造100多个测控站,这种方式外交成本过高,任何国家都无力承担。既然地面方案行不通,那就只能从天上想办法,于是第二种方案应运而生,即在近地轨道部署大量卫星,借助卫星间通信实现全球组网。不过这种做法对卫星数量需求极大,直到近几年卫星成本降低,才具备了可行性。
星链与卫星竞争
提到这类项目,大家最为熟知的当属马斯克的星链。由于国际电联对轨道和频率实行先到先得规则,而近地空间容纳卫星上限约为6万个,因此凡是有志于探索太空的国家和企业,都必须适时跟进。
近地卫星网络成本高昂,还潜藏产生大量太空垃圾的风险,当下各国及企业间的竞争态势,颇有些军备竞赛的意味。国际电联收到的通信卫星星座申请就多达200余份,数量着实惊人,未来围绕太空规则的博弈,必然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战场。
地面方案外交成本高,近地轨道方案需卫星多,看来更具现实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得朝着更远的方向探寻。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卫星亦是如此,离地面越远,辐射范围越大。在距离地球足够远时,一颗卫星便能覆盖约三分之一的地球面积,仅需3颗这样的中继卫星作为太空基站,就能实现全天不间断的空地通信。

地球静止轨道与中继卫星
这些太空基站该部署在何种轨道呢?最直接、最合理的答案便是地球静止轨道。地球静止轨道位于赤道上方35786千米处,在此轨道上的卫星公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一致,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如此一来,地球上的天线对准某颗卫星后,无需调整便能始终保持同步。这条轨道堪称珍贵无比,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各国都有在此发射卫星的需求。
以往人们认为,在360度轨道上每隔两度发射一颗卫星较为安全,这样该轨道总共能容纳180颗卫星,然而随着各国发射卫星数量日益增多,安全距离已从两度缩减至0.5度,不过上限也从180颗提升到了720颗,当前近600颗的静止卫星数量距新上限已相差无几,足见轨道资源的稀缺程度。
虽说多数国家和组织将中继卫星安置于地球静止轨道,但也有例外,那便是俄罗斯,准确说是苏联。这并非刻意标新立异,实则受地理条件所限,俄罗斯国土大多处于高纬度地区,而地球静止轨道在赤道上空,对高纬度区域覆盖欠佳。于是苏联科学家精心钻研出一条椭圆形倾斜轨道,卫星多数时间高悬于北极上方,专为高纬度地区提供通信服务。该轨道周期为12小时,远地点距地球39700公里,略高于地球静止轨道,近地点高度仅600公里,比最低的近地轨道高不了多少,因而卫星经过近地点时速度极快,高达10公里每秒,是静止轨道卫星速度的3倍有余。这条轨道被称作闪电轨道,系列卫星也得名闪电卫星,俄罗斯沿用至今。
未来为满足各类特殊需求,特殊轨道卫星想必会越来越多。无论是天链还是星链,无论采用何种轨道,不间断的太空通信网络都意义非凡。中继卫星系统堪称太空基建的核心一环,随着科技持续进步,太空通信网络必将成为紧密连接全球、强力推动创新的关键要素。

文本来源 @差评君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