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在转发李银河的一段话:
死得早的都是操劳的,瞎折腾的,贪心的,不省心的,不放过自己也不放过别人的。要想活得长,就得慢悠悠,看得开,最好有点钱不工作,睡到自然醒,有钱无钱都活得通透了的,不攀比不羡慕不后悔的,把人生当游戏来看待。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吧,那些转发的人也有被共情到,觉得符合自己的想法,心有戚戚焉,于是很认同。
但我认为这段话是错的,如果你遵循这样的理念去生活,恐怕局面不会很好。
为什么?
为啥说李银河的话错了?
我们先看第一句,结合常识和对身边人的观察我们就会有“嗯,确实是这样”的想法。现实中太多人都是操劳命,比如有的明知道身体有病了还努力干活,一天不停歇。
有次回老家见到一个老人,就是每天拖着病躯下地干活,他老想着给儿孙留下点什么,可等他去世后,后辈就把田地都卖给了村民,搬到工作地去了。
前人田土后人收,真的是这样,谁以为自己的东西会一直属于自己家所有,无疑是痴心妄想。
还有哪些胡作妄为的人,贪心不足蛇吞象,一辈子都在瞎折腾。以及心眼小,对别人的不好念念不忘的人,这样最终是自我折磨,自寻烦恼。
但是,世上人无数,谁不是这样?或者说,谁不是有大段的生命时间都是这样状态?
本来就是人之常情而已,没有这些就没有自我的感悟和修炼,也不会给别人启发。想她李银河也不会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吧。
干嘛非要活得长呢?
这不是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秦始皇贵为天下之主,也逃不过命中注定,毕竟天命难违。人的寿数早有所定,人力的干预其实有限。
看得开,想得开,什么都慢悠悠,这样的人很少但不是没有。睡觉睡到自然醒,不用工作,能够长期是这种状况的人很少。
反正我没有见过几个真正这样生活的人,少数几个例子,也只是几年如此,而且后来他们也都后悔莫及,感觉跟废了一样。所谓一日不劳动一日不吃饭,人生在世,谁能够不劳而获,一辈子尽享别人的付出?
所有命运的馈赠背后都是代价,如果是这样的人生,想要有长久的寿命也不太可能。
人生如戏,但不是真的能游戏人生。
很多人的错误就是把“如、像”当成了“是”,“人生如戏”跟“人生是戏”还是截然不同的,有钱的未必通透,没钱又谈何通透?
如果真的是通透了,那反而不会把人生当游戏来看待。不攀比别人,不羡慕别人,不后悔过往,这是开悟的境界。可一万个人中,有几个是看破红尘的?
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都是假境界,嘴上功夫。我认识一个情感方面的专家,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非常有范,不管婚姻关系还是爱情、友情等,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让人点头称是。
但她自己的人际关系就很糟糕,家庭、婚姻、子女、朋友等关系都有很大问题,她自己也愁,却不能自医。也许这样反而让她更有感触?
想起来是一回事,面对具体的遭遇的时候就难说了。
还是要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人生的质量在于不断的丰富自我。
我相信另外的说法:事业才是最好的养生。“软乎乎的幸福主义,懒洋洋的乐观主义”既不符合社会规律,也不符合人生的逻辑。
什么叫幸福,有个企业家说得好,不是赚到很多钱是幸福而是积攒一大把的回忆才叫幸福。什么叫有意识有方向的前进,这样的前进又有什么好处呢?有人是这样说的:
痛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呈现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生活在和谐之中的人,不论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及恐惧之上,精力永远用在有益的方面。
人生在世最后的结局是注定的,结果很重要,但意义在于过程。所以人生是修行,过程中的修行就决定了人生的全部意义。
对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内心的力量与宁静,就是内在一致的最高境界。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再也不觉得匮乏。意识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惧怕死亡,活着的每一刻都饶富意义,大多数时候也都乐趣无穷。
自我的丰富才是财富,其他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因此,我们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并认真对待,设定边界,努力提升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到路径,拿到结果,这样的成就感就是财富。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认真负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