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留种对比,三代沙土试验,高原创业,发芽率差异
在种植的世界里,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挑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仙人掌这个特别的绿植。
先说说仙人掌吧,它可是沙漠里来的“硬汉”,那浑身尖刺的模样,很多人一开始都觉得不好惹。它特别适合在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里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不高,在那些水分一多就容易烂根的普通绿植对比之下,就显得特别能吃苦。像办公室里大家爱养的发财树,看着高大上,可真要是浇水稍微多了点,没多久就开始叶子发黄掉落,没几天就活不久了。可仙人掌呢,你在办公室的窗台边放一盆,只要给足阳光,就算一个月不浇水,它也能好好的,像个忠诚的小卫士一样,随时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模样。
很多人都喜欢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里种点仙人掌,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空间。在居家环境中,它能放在书房的案几上,小小的一个,不占地方,给单调的桌面增添一点独特的绿色;在办公室的大办公桌或者公共的窗台上,一堆仙人球聚在一起,像是在开小会,很是有趣。在咖啡厅那种比较有特色的休闲空间里,几盆仙人掌摆在架子上,在柔和的灯光下,别有一番风情。
不过呢,种仙人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特别是在留种和让仙人掌发芽这方面,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咱先说说这留种的事儿。有一朋友在华南地区种仙人掌,他尝试了好几种不同品种的仙人掌留种。有一种玉翁仙人掌,这东西长得圆滚滚的,花朵也好看,可是留种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它的果实结得不算多,而且果实成熟后里面的种子好像没有那么饱满。他按照常规的方法留种,把果实里的种子取出来后,直接就在当地的腐殖土和沙混合的土里种下了。刚种下去的时候看着还不错,3天左右种子好像有点微微鼓胀,像是吸饱了水,可到了第7天的时候,很多种子就开始发霉了,一个月下来,发芽的没多少。
后来他又尝试了金琥仙人掌。这个品种比较常见,很多人都爱养。他发现金琥仙人掌的果实比较大,种子数量也多,而且种子看起来就很有活力。用同样的土壤种下后,3天的时候种子也有发胀的迹象,可是到了第7天,只有部分种子露白了,15天的时候发芽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一个月后发芽的种子不到一半。他就很纳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种植方法,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这时候就引出了我的重点,三代沙土试验和高原创业对仙人掌发芽率的影响。
在一些高原地区,像云南的昆明周边,有位老哥在做仙人掌的创业项目。他觉得高原地区的光照、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很适合仙人掌生长。他开始做三代沙土试验。先是用当地的土和普通的粗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在里面种上不同品种的仙人掌种子。他种的品种除了前面提到的玉翁和金琥,还有一种叫草球仙人掌和一种比较冷门的量天尺仙人掌。
他发现啊,草球仙人掌在这种高原的沙土壤里,发芽情况还不错。种下去3天的时候,种子就开始有动静了,7天左右有一半左右都露白了,15天的时候大部分都发芽了,一个月后基本都长成了小芽。他觉得可能是草球仙人掌本身比较皮实,在高原那种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适应得很好。
量天尺仙人掌可就有点不一样了。这种仙人掌在平原地区养的人比较少,他刚开始也担心它种不出来。种下去后的前3天,一点动静都没有,可到了第7天的时候,突然有几个种子发芽了,这可把他惊喜坏了。但整个15天里,发芽的速度还是比较慢,一个月后发芽率也就是三分之二左右。他想这可能和量天尺仙人掌比较娇贵的特性有关,它可能需要更精细的照顾。
再说说这三代沙土试验。第一代沙土就是单纯的当地的沙和土混合,没有做任何处理。第二代的时候,他考虑到仙人掌原生环境比较贫瘠,就在土里添加了一些仙人掌生长过程中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在沙的比例上也做了调整。结果发现,像玉翁仙人掌这种在第一代土壤里发芽不好的品种,在第二代土壤里,种子3天就有明显的萌动迹象,7天发芽的就比第一代多了一半,15天的时候发芽率能达到80%左右,一个月后几乎全部发芽。
到了第三代呢,他想模拟原生沙漠的环境。他用了一些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的粗颗粒沙,还在土里加了一些腐熟的牛粪,但又控制好比例,不至于让土壤太肥沃烧了仙人掌的根。这个时候,金琥仙人掌的发芽情况有很大的改善。3天就有很多种子吸水膨胀,7天的时候露白的种子明显增多,到15天的时候,发芽的种子达到了70%左右,一个月后发芽率接近9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发芽率呢?从地区/地域差异来看,华南地区的土壤比较肥沃潮湿,和仙人掌原生环境差距比较大。而云南高原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壤排水性好。在华南地区,可能是湿度太大,玉翁仙人掌种子种下去后没有良好的透气环境就容易发霉烂掉;金琥仙人掌虽然种子饱满但可能也是因为土壤湿度和透气性不过关,导致发芽率不高。
从种子本身的特点来说,草球仙人掌种子本身适应能力较强,像量天尺仙人掌种子比较特殊,可能在原生环境下有其他辅助发芽的因素,所以在这边种植的时候发芽速度比较慢。
再从时间元素来看,不同时间点种子的发芽状态也反映出很多问题。3天能看出种子是否开始萌动,在这个时间点上,有的种子就像听到了发芽的号角,马上就行动起来,而有的种子还在沉睡。7天左右能看到不少种子开始露白,这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阶段,就像小种子迈出了探索新环境的第一步。15天的时候,发芽情况基本能看出个大概了,如果这个时候发芽率还不理想,可能就需要调整种植方法了。一个月后就比较接近最终的发芽率了。
在居家或者办公室场景下,很多人可能都像我那华北地区开公司的朋友小李一样。小李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他在公司的公共区域摆了好几盆仙人掌。他也是从网上买的仙人掌苗,买回来的时候看着都好好的,可种了之后发现有几盆就是不怎么长,有时候还会发黄。后来他了解到可能是他自己调配的土壤不合适,土壤的排水性和透气性没达到仙人掌的要求。
在咖啡厅里,老板老张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为了营造独特的氛围,种了不少仙人掌。可是有些仙人掌就是长得不那么旺盛。他一开始以为是光照不够,就往外面挪了挪位置,结果发现有几盆仙人掌的顶被晒伤了。后来他发现是自己的浇水频率过高了。
这些身边的案例都告诉我们,仙人掌虽然耐旱耐瘠薄,但在种植过程中,尤其是从种子留种到发芽这个阶段,土壤、环境等因素对发芽率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地域、土壤条件下,发芽率差别明显。像我们刚刚提到的那几种不同品种的仙人掌,在高原地区经过三代沙土试验后的发芽率都不尽相同。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比如从低海拔的平原地区到高海拔的山区,在同样的土壤条件下种植仙人掌,发芽率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说不定里面还隐藏着很多关于仙人掌生长的奥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