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的许昌人(17人)

燕哥看历史 2024-04-21 09:28:36

1、郭嘉

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的重要谋士。

郭嘉少时即有大志,长期闭门读书,好结交英杰之士。壮年拜官司徒府。 后经荀彧推荐,任曹军祭酒。官渡之战前,向曹操提出平定北方地区的战略,坚定了曹操必胜的决心。官渡战胜后,诸将惧怕刘表偷袭,郭嘉断定其只能空谈,不足为虑。建安十二年(207年),为曹操北击乌桓划策,大获全胜。 同年郭嘉病死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享年三十八岁。

曹操对郭嘉的去世,非常痛惜,“追思嘉勋,实不可忘”,称赞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见识都超过同辈,是自己的“奇佐”。

2、钟繇

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

锺繇出身颍川钟氏。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到掌权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时,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曹魏建立后,拜廷尉卿,再迁升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人称“锺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锺繇去世,谥号为“成” 。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

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 [39],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他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有“正书之祖”之誉。锺繇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又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锺繇书法无真迹传世,有影印本《荐季直表》及刻帖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传世。

3、钟毓

字稚叔,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太傅钟繇之子、司徒钟会之兄。

出身颍川钟氏,机灵敏捷,有其父之遗风。十四岁时,起家散骑侍郎。太和初年,迁黄门侍郎,袭封定陵县侯。正始年间,拜散骑常侍,迁魏郡太守,入为侍中、御史中丞、廷尉 [5]。随平诸葛诞的淮南叛乱,拜青州刺史、后将军,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

景元四年(263年),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惠,著有文集五卷(见《隋书·经籍志》及《两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4、钟会

字士季。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魏晋时期大臣、文学家、玄学家、军事家、书法家。

钟会有才干,精通玄学。齐王曹芳时由秘书郎迁中书侍郎。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作乱,钟会从大将军司马师东征,迁黄门侍郎。甘露二年(257年),都督扬州诸军事诸葛诞反于寿春,钟会从大将军司马昭讨之,出谋划策居多,时人比为张良。迁司隶校尉,仍参与朝廷重大决策,参与谋杀名士嵇康。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欲灭蜀,朝臣多以为不可,独钟会赞成,被任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次年,钟会与邓艾平定蜀地,蜀将姜维归降钟会。钟会忌邓艾功名,诬告邓艾有反状。咸熙元年(264年),邓艾被收捕,钟会独统平蜀军,威震西土,乃有谋反之意,欲倚姜维割据蜀地。最终部将发动兵变,钟会被乱兵所杀,时年四十岁。

钟会撰写了三卷本《易无互体》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还著有《道论》《老子注》等,今均已散佚。明人辑有《钟司徒集》。 其易学著作有《周易尽神论》《周易无互体论》等。 诗体赋作有《菊花赋》。

5、荀彧

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料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投奔曹操,任司马。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东征,袭占兖州,荀彧领导保卫兖州三城。后建议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复兖州,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地。建安元年(196年),劝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县,得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征战期间,主持后方事务,助他战胜张绣、吕布、袁术、刘备等,使之成为北方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官渡之战中,他劝阻曹操退军的企图,使曹军反败为胜。战后又建议曹操暂缓南征,乘胜追击袁氏,迅速平定冀州。建安十三年(208年),向曹操献计奇袭荆州。累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荀彧虽助曹操成就大业,但内心忠于汉室。建安十七年(212年),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调离中枢,在随征孙权途中,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 死后谥号“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荀彧居中持重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他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同时,为曹操举荐了锺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因其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

6、杜袭

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臣,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济阴太守杜根的孙子。

建安初年,投奔司空曹操,历任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军咨祭酒、魏王侍中、丞相长史、驸马都尉。魏文帝时期,出任督军粮御史、尚书,累封武平亭侯。魏明帝时期,担任大将军曹真和司马懿的军师,抵御蜀汉进攻,拜太中大夫,受封平阳乡侯。卒于任上,获赠少府,谥号为定。

7、赵俨

字伯然,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国时期魏国名臣。

熟读经史,精明强干。建安二年,投靠大将军曹操之后,起家朗陵县令,历任司空府掾、司空主薄、都督护军、扶风太守等职。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历任魏国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尚书,封宜土亭侯。魏明帝曹睿时期,历任大司农、骠骑将军、大司空等职。正始六年,去世,时年七十五,谥号为穆。

8、辛毗

字佐治,颍川阳翟人,祖籍陇西。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辛毗跟随其兄辛评为袁绍效力。曹操任司空时,征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之战后,辛毗为袁绍的儿子袁谭效力,后归曹操。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颍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司马懿以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逝世后,谥号肃侯

9、辛评

字仲治,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人物。曹魏卫尉辛毗之兄。韩馥让出冀州后,辛评辅佐袁绍。 袁绍死后,辛评、郭图欲立袁谭为主,与审配等不和。袁尚继位后,辛评与郭图一同挑唆袁谭攻击袁尚,此后事迹不详。

袁谭、袁尚反目时,辛评全家被收捕。后来曹操攻入邺城,审配怨恨辛评、郭图败坏冀州,于是遣人将辛评全家杀害。

小说《三国演义》中,辛评是袁谭手下的忠臣。曹操围南皮时,辛评拒绝曹操劝降,后被袁谭猜忌而气死。

10、胡昭

字孔明,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

冀州刺史袁绍曾请胡昭为官,但胡昭辞而不就。曹操遣使征辟,胡昭依然辞谢不仕。后隐居陆浑山中,受到了乡人的敬重。

嘉平二年(250年),曹芳特意下诏征用胡昭为官,恰逢胡昭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8]

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上列胡昭的隶书、行草为妙品,大篆为能品。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胡昭与钟繇“俱学于刘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

11、胡纂

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中国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其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公元248年),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觊、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人相继荐举胡昭说:“胡昭心地天真,行为高洁,越老越是坚定。玄远虚心,静穆朴素,有伯夷、四皓的节操。应得到征召任命,以勉励世风世俗。”到了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公车特别征召,适逢胡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12、枣祗

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屯田制的发明者。

枣祗早年跟随曹操起兵,担任东阿令。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枣祗和韩浩建议设置屯田,政府将耕牛借给百姓,用于农耕,并按规定收租。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在许下募民屯田,兴修水利,当年收获了万斛粮食。此后,各郡县都设置田官。经过数年积累,仓廪丰实,所产的粮食能够满足军队供给和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枣祗死后,曹操追思其功,追赠枣祗为陈留太守,追封列侯,其子枣处中继承爵位

13、荀攸

字公达,汉末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是荀彧的堂侄,曹操的重要谋士。 [43]

荀攸自幼机灵敏捷,汉献帝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董卓被杀后,荀彧把其推荐给曹操,担任汝南的太守。建安三年(198年),荀攸随曹操出征张绣,临战前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曹操未采纳,导致战事极为不利,后荀攸又帮曹操重设奇兵,最终击败了敌军。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与郭嘉又为其献计活捉了吕布。 建安七年(202年),从讨袁谭、袁尚等。前后克敌,凡画奇策十二。遂以功封陵树亭侯,后转为中军师。 [44]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跟随曹操南征孙权时,病死途中。

荀攸不仅才智过人,谋略超众,而且为人忠厚谦让,受人敬重,为曹操统一北方大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曹操对荀攸极为器重,评价很高,曹操下令论功封赏时曾说:“忠正密谋,抚安内外,文若(荀彧)是也,公达(荀攸)其次也。

14、陈群

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

陈群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陈氏,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曹操入主徐州时,被辟为司空西曹掾属,后转任参丞相军事。曹操封魏公时,任魏国的御史中丞。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曹丕驾崩后,陈群受诏辅政。曹叡即位,任司空、录尚书事,累封颍阴侯。青龙四年十二月癸巳日(237年2月7日 [46])病逝,谥号“靖”。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庙庭。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陈群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其余见于《全三国文》 。

15、陈泰

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颍川陈氏。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魏司空陈群之子。

陈泰早年起家散骑侍郎,其父陈群死后袭封颍阴侯,历任游击将军、并州、雍州刺史、尚书等职,高平陵政变发生时,陈泰力劝大将军曹爽投降,因此得到掌权的司马氏信任。此后陈泰外调雍州任职,任内成功防御蜀将姜维的多次进攻。后被调回朝中任尚书右仆射,曾随司马昭两度抵抗东吴的进攻,又改任左仆射。

景元元年(260年),陈泰去世,追赠司空,谥号穆侯。

16、沈莹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英勇善战,任丹阳太守。东吴天纪四年(280年),晋灭吴之战时,被晋将王浑杀死于版桥。

著有《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

17、周昭

字恭远,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吴永安中。与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并述《吴书》。

周昭者,字恭远,与韦曜、薛莹、华覈并述《吴书》,后为中书郎,坐事下狱,覈表救之,孙休不听,遂伏法云。

1 阅读:43

燕哥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