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那长江之水啊,浩浩荡荡地朝着东边奔腾而去,永不停歇。那翻滚涌动的浪花啊,就仿佛是时间的巨手,在悠悠岁月里,不停地冲刷着、淘洗着,把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都一一筛选了出来,又仿佛把他们的故事也一并裹挟在了这奔腾的江水之中呢,真可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但凡看过三国影视剧的人,想必都听过那首片头曲吧。你瞧,它开头仅仅两句,就把千古以来英雄们那种悲怆的情感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呢。
要知道,有这么一首词,大家可别误以为它是三国时期的人创作出来的。实际上呢,它是出自明朝的一位才子之手哦。
人们不禁会好奇,他到底是何方神圣?而且是在怎样的一种具体境遇当中,居然能够写出如此流传千古的名句来呢?
少年天才
历史上涌现出的天才着实不少,然而在明朝时期呢,若要论及能排在解缙前面的人物,那可就只有区区一人啦。
有这么一个人,他叫杨慎,是诞生于明朝中后期的一位人物,而且此人堪称是顶级天才呢。
在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究竟什么才被称作是顶级天才呢?
大家来探讨一下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认识很多字了,到了五岁呢,又可以诵读诗歌了,那像这样的情况,能不能算得上是天才呢?
大家来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声名远扬了,而且还在早年的时候就科举及第了,那像这样的情况,能不能算是天才的表现呢?
确实啊,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情况,把它们称作“天才”倒也没什么毛病。不过呢,要知道,这些顶多也就算是天才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罢了,真的算不上有多么稀奇罕见的事儿,在天才身上出现这些情况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压根儿没必要为此感到太过惊讶呢。
接下来,咱们一同来了解一下杨慎那颇为“精彩”的人生吧。
杨慎乃是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呢,正是当朝极为重要的大臣杨廷和哟。
你知道他的父亲有多厉害吗?他的父亲可是明朝的四朝元老。而且这个人的品性十分刚正,那是丝毫不阿谀奉承的,面对那些宦官佞臣,从来都不会有丝毫惧怕,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呢。
了解明朝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在明朝那个时期呢,存在着东厂和西厂这两个特殊的机构哦。就因为有它们的存在,使得太监们所拥有的权力变得非常大呢。
在朱厚照登上皇位之后,有这么一个情况特别突出。当时呢,存在着一个以大太监刘瑾作为为首之人的太监团体。这个团体的势力可不容小觑啊,他们在朝廷当中的地位,那几乎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帝朱厚照了,除了皇帝之外,仿佛就数他们权力最大,真可谓是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种程度呢。
朱元璋将丞相制度给取消了,这么一来呢,在朝廷之中压根就没有谁能够和他相互抗衡啦。
朱厚照这个人啊,特别沉迷于玩乐之事,心思压根就没放在朝政管理上。他还常年与虎豹这类凶猛的野兽待在一起呢,把大把的时间都耗费在这些玩乐活动当中了,完全不顾及朝廷政务到底该怎么去处理。
刘瑾这个大奸臣啊,着实祸害了一大批良臣贤士呢。在当时的朝野之中,大家都对他惧怕万分,根本没人敢和他作对。那局面,真的是压抑得很,官员们平日里连相互之间正常说个话都不敢呢,就只能在路上碰到的时候,互相使个眼色来传达一下意思,这日子过得可真是战战兢兢的。
在那个时候,杨廷和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太监群体当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并且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矛盾。就这样,他抓住了绝佳的时机,成功地扳倒了刘瑾。刘瑾倒台之后,杨廷和进一步采取行动,经过一系列的举措,成功地肃清了整个朝野,让朝廷内外的风气为之一新呢。
从种种迹象以及相关事例可以看出,杨父具备性格刚烈的特点,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他表现得极为坚定,有着一股宁折不弯的劲头,不会轻易屈服于困难或者他人不合理的要求。而且,他还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在处理各类情况时,不仅有着勇敢无畏、敢于去尝试和挑战的气魄,同时还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谋划、去思考应对之策,从而很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所以,综合各方面来看,杨父确实是这样一个性格刚烈,又有勇有谋的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中,人们不禁会好奇,杨慎到底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有这样一些情况常常被视作天才的标配,比如说,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认识不少字了,到了五岁呢,就开始读书啦,而等到七岁的时候,更是可以诵读古今的诗篇啦,像这样的表现,那可都是大家普遍认为天才才会有的特点,这里也就不用再多做赘述了。
在他十一岁那年,终于开始展露出不凡之处啦。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在背诵前人所创作的那些诗歌呢。然而到了十一岁这一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仅仅局限于背诵他人的诗作了,而是开启了自行创作诗歌的新旅程,也正是从这时起,他才逐渐开始崭露头角哦。
当他年仅十二岁的时候,便随着父亲一同返回老家去守孝。在老家的那段时间里,他留意到祖上的那些坟墓静静地矗立在山野之间。面对这样的景象,他内心不禁有所触动,随即仿照古文的格式,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文章。
在那个时候,他叔叔偶然间读到了杨慎所写的文章。这一读可不得了,叔叔立马就被文章的精彩内容所吸引,觉得这文章实在是太棒了,必须得让更多人欣赏到才行。于是,叔叔毫不犹豫地就把这篇文章借给了身边的同僚们传阅。那些同僚们拿到文章后,一个个仔细阅读起来,读完之后那是赞不绝口啊。大家都觉得杨慎的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出色了,文采斐然,思想深刻,不禁纷纷感叹,这杨家可真是厉害,看样子文曲星又降临到杨家了呢,仿佛杨家又要出一位了不起的大文豪啦。
守孝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接下来便要踏上回京赴任的路途。在这一路上,杨慎每经过一个地方,内心都会涌起诸多感触。而他呢,就把这些感触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就这样,一路上连续创作出了好多首诗词呢。
当他抵达京城的时候,其名声已然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开来啦。
在当时那个时候,明朝有一位担任首辅之职的李东阳,他得知了这么一件事儿。刚开始听闻的时候呢,李东阳心里是很不屑的。为啥会这样呢?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自称是少年天才的人那可太多啦,到处都能碰到这样的人宣称自己如何如何厉害。可实际上呢,这些人当中的大多数,不过就是在那儿自吹自擂罢了,根本就没有真本事,所以李东阳一开始听闻此事才会是那样不屑的态度呢。
李东阳曾对杨慎的才学有所评价,那么杨慎的才学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会不会真的像李东阳所说的那样,其实是官员们因为顾及杨廷和的面子,所以才故意对杨慎的才学进行吹捧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探究的疑问。
年少成名
一直到李东阳瞧见了杨慎所创作的文章,那一瞬间,他不禁拍案而起,连连称赞叫绝,觉得这文章实在是写得太出色了。也正因如此,李东阳打破了以往的惯例,将杨慎收为了自己的徒弟。
杨慎打小就有着超出其年龄的稳重与成熟,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圣人般的气度与风范。而当时身为首辅的李东阳呢,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端着架子的做派。就这样,年龄差距不小的他们俩,居然十分投缘,一来二去便结成了忘年之交。
在当时的京城,有这么一段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杨慎是将李东阳视作老师的,然而有意思的是,李东阳却反过来称呼杨慎为“小友”呢。这样的情形在当时可算是挺特别的,也因此成了京城内大家都知晓且常常谈及的一段有趣之事。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杨慎仅仅才十三岁,可就是这么个年纪,他就已经在京城名声大震啦。
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当中,他可没有因为取得了一定成绩就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相反地,他一直都在踏踏实实地悉心学习呢,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去迎接科举考试,全力以赴地为科举做着充分的准备。
他十九岁的时候,已经快要到弱冠之年啦。按照当时的惯例,他便选择回到老家,去参加科举考试呢,希望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斩获。
在考试的时候,他可真是厉害呢。每次一到考试这种场合,他就能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就好像古人靠着马就能即刻写出千言文章那样,他写起文章来不仅特别流畅,而且文采那叫一个出众,字里行间都透着斐然的文采呢。当时负责批阅试卷的老师们,看到他的文章后,都纷纷赞叹不已,都觉得他简直就是那种百年都难得一遇的奇才,对他的才华那是赞不绝口呢。
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存在县试和乡试这两种不同级别的考试。而令人惊叹的是,不管是县试也好,还是乡试也罢,每次考试的最终录取结果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这可着实不简单呐。
或许真的是天妒英才吧,杨慎此前的经历那可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可没想到到了会试的时候,却遭遇了麻烦事儿呢。
在当时,会试考试结束之后,他所写的文章那可是出类拔萃,无人能够与之相比。其水平之高,质量之优,完全当得起第一名的殊荣,第一名的称号给他那是实至名归,毫无争议的。
事情是这样的,在阅卷的时候呢,那些考官们都在相互传颂着一份试卷,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所以就纷纷争着去翻阅这份试卷。可没想到啊,就在这互相传阅的过程当中,居然出了意外状况。也不知道是哪位考官不小心,一下子就把旁边的蜡烛给打翻了,结果那蜡烛的蜡油之类的就流了出来,直接把那份正在被传阅的试卷给污染了。
在古时候,科举考试那可是相当重视卷面的整洁程度呢。考生们作答的时候,卷面必须得干干净净的,是一丝一毫的涂改都不允许出现。要是谁的卷子上有了涂改的痕迹,那可就惨啦,直接就会被淘汰掉,连继续参评的机会都没有咯。
话说杨慎去参加考试,可没想到发生了一件挺倒霉的事儿,他的试卷竟然被蜡烛烧掉了一块。要知道这考试可是很严肃、很重要的,按照当时的规定,这种情况又没办法让他重新补考。就这样,杨慎只能带着遗憾,直接在这场考试中被淘汰掉了,实在是太可惜啦。
在经历了之前的那件事情以后,杨慎可并没有因此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哦。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三年呢,杨慎又一次鼓足了劲儿,重新踏上了相关的征程。而这一回,他凭借着自身扎实的学识、出众的才华等,依然是表现得极为出色,毫无争议地、实至名归地再次夺得了第一名呢,真可谓是实力超群。
在进行殿试的时候,这人表现得极为出色呢。面对各种问题,他都能够应答得非常流畅,没有丝毫的卡顿,而且整个人所展现出来的气质那也是相当不凡,给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就因为他在殿试过程中如此优异的表现,所以直接就被授予了状元的称号呢。
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成为状元之后,他凭借自身出众的文采,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任职,就此开启了自己作为一名文臣的仕途生涯,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呢,还只是一名职位相对低微的小小文臣哦。
他所担任的官职其实是比较小的,然而这人志向却极为远大呢。他在心里暗暗立下了志向,那就是一定要为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这份决心可坚定着呢。
就这样,他没有丝毫犹豫,径直提笔写下了好几封奏疏。在这些奏疏当中,他言辞恳切地向明武宗提出请求,希望明武宗能够振奋精神,用心治理国家大事,别再一味地只想着四处游玩享乐。
明武宗对于杨慎所呈上的奏疏压根就没去看一眼,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毫无改变之意。面对这样的情况,杨慎心里别提有多生气了,一气之下,他干脆就辞去官职,回到家中赋闲起来了。
短短几年时间里,明武宗朱厚照一直过着纵情声色、饮酒作乐的生活。他毫无节制地沉迷于此,长此以往,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逐渐变得日渐消瘦起来。到了后来,情况愈发严重,竟然口吐鲜血。尽管身边的人想尽办法为其医治,可终究还是无力回天,朱厚照就这样不治身亡了。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明武宗在位期间一心只想着玩乐之事,完全沉浸在游乐享受当中,竟然都没有留下亲生的子嗣。要知道,皇帝的子嗣传承对于一个王朝而言至关重要,可就因为明武宗的这般作为,使得大明朝一下子陷入到了极为尴尬且严峻的局面之中,那就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啦。
在那个时候,杨廷和已然是历经三朝的元老级人物了。面对当时的局势,他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另立君主这样极为重大的责任。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可杨廷和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威望以及对局势的考量,主动将这份重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承担起了另立君主这一艰巨的任务。
就这样,他依照祖上所定下的制度行事,把当时身为藩王的朱厚熜确立为储君,随后便安排其马上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皇位。
在那个时候,杨廷和曾经一度担任起了托孤大臣这样极为重要的职责呢。要知道,这托孤大臣的身份可不一般,意味着身负着先皇的深切嘱托,要辅佐新皇处理诸多国家大事。而杨廷和凭借着这一身份,在当时的朝堂之上那可是拥有着极大的权势,其影响力几乎遍布朝野上下,可谓是权倾朝野啦。
杨慎察觉到了重整大明王朝的契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与父亲齐心协力,全力推动朱厚熜登上皇位,朱厚熜登基之后,所使用的年号便是嘉靖。
然而,杨慎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那个由他亲自推举上位的皇帝,竟然马上就要给他招来一场足以毁灭一切的巨大灾祸。要知道,当初杨慎推举这位皇帝的时候,或许还怀揣着诸多美好的期许呢,可他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接下来等待他的,会是如此沉重且几乎无法承受的灾难,而这灾难的源头,恰恰就是他亲手助力登上皇位的这位皇帝呢。
接下来就该讲讲他与嘉靖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了,毕竟他们二人之间的交集肯定不少,到底后续又会产生哪些具体的事情呢,这着实令人好奇。
贬黜西南
明武宗既没有留下后嗣,也不存在亲兄弟。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嘉靖帝是由杨廷和从朱厚照的堂兄弟当中挑选出来的。
在以往的历史进程当中,从来都未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打破了历史的常规,以往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压根就找不到与之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形出现过呢。
大家都知道,在汉朝的时候有一段吕后专政的时期。而后来继承皇位的汉文帝呢,他可是刘邦的亲生儿子哦,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呢。在那样特殊的历史阶段下,皇位传承最终还是回到了刘邦这一脉,由他的亲儿子汉文帝来继承大统啦。
在当时那个时候,嘉靖皇帝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举行登基仪式啦。可这登基仪式怎么个办法则成了个问题呢,究竟是依照皇太子举行登基仪式的那一套流程和规格来进行呢,还是按照藩王举行登基仪式的方式来操办?这着实是需要好好斟酌一番的呢。
在当时的情形下,为了确保皇位传承的正统性,杨廷和向嘉靖帝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嘉靖帝改认明孝宗为父亲,如此一来,嘉靖帝和明武宗便能够成为“亲兄弟”的关系啦。而在后续的登基事宜方面呢,就可以全部依照太子登基的仪式流程来进行操作了。
然而,这件事却让嘉靖心里极为不痛快。他心里头琢磨的是,要把自己的亲生父亲也追封成皇帝的尊号,同时呢,还要把母亲接到后宫之中,让母亲能够拥有皇太后的身份地位。
这件事同样受到了现太后以及杨廷和的抵制。
在当时的情形下,双方针对相关事宜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呢。就这样,时间一点点过去,可这场争论却始终没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没办法,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嘉靖也只能在一种比较仓促的情况下举行登基仪式啦。
在嘉靖登基之后的第三年的时候,他又一次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打算把自己的亲生父母分别封为太上皇以及皇太后。
就这样,双方的矛盾再度激化,进而又一次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回的冲突严重程度相较于之前的那一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了。
在那个时候,反对派群体中的领头人物无一例外都被抓捕起来了,而这其中就有杨廷和呢。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些在反对派里起着带头作用的人,都没能逃脱被抓的命运,杨廷和作为其中一员,同样也被抓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杨慎瞧见了某件事情之后,当机立断,马上就行动起来了。他迅速召集了上百名在京城任职的官员,然后带着这些人一同前往城门那个地方。到了城门这儿,这些人就开始围堵起来,一时间,一片哭声响起,那哭声可谓是震天动地,声音传出去老远,整个北京城都能清楚地听到这响彻四方的哭声呢。
嘉靖皇帝已然心意笃定,随后便下达命令,派遣禁军前去执行守卫任务,把相关人员一股脑儿地全部关进了大牢之中,并且还吩咐对他们施以严刑来进行拷问惩处。
杨慎成了带头闹事的人,为此遭受了极为严酷的杖刑,而且还不是一次,是数次。每次受刑,那痛苦都难以承受,以至于他多次昏厥过去。在经历了这样的折磨后,他又遭到了贬黜,被发配到西南地区。并且朝廷对他的处罚极为严厉,明确规定永不录用他,从此断了他在仕途上继续发展的可能。
在行程走到一半的时候,他身上的伤痛一直难以痊愈,这就导致他行动起来极为缓慢。而更糟糕的是,有不少那种喜欢落井下石的人,这些人纷纷派出刺客,他们打的主意就是要把杨家给彻底铲除,让杨家从此在这世上没了根基,断了香火,其用心真的是极为险恶啊。
值得庆幸的是,他在做事的时候极为谨慎。每次遇到危险情况,他凭借这份谨慎,都能够巧妙地将危险化解开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逃过了好几场劫难呢。
他总算是逃过了刺客的追杀,可等待着他的却是极为遥远的贬黜之路。要知道,他得从如今的北京这个地方开始,一路朝着南方行进,要跨越那宽阔的长江,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一直要走到现在的云南宝山市才算是到达目的地呢。
有这样一条流放之路,它的距离长达万里之遥。而他呢,就在这条无比漫长的路上艰难前行,这一走啊,就走了足足两三年的时间呢。
在那段日子当中,他不禁回想起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想当初,他年纪轻轻便已声名远扬,可谓是年少成名。之后,又和父亲一同在朝堂之上拥有极大的权势,那种权倾朝野的风光一时无两。然而,世事难料,谁能想到如今的他却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
以前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就仿佛是做了一场黄粱美梦一般。在梦里头,有着各种各样的情节和场景,可等梦一醒呢,才发觉一切都过去了,只留下满心的感慨,真的是让人忍不住不停地叹息呢。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当中,他多次辗转于南方的各个地区。每到一处,他便积极行动起来,全力帮助当地的民众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而且,当遇到有叛乱发生的情况时,他也会果断采取措施,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担当,成功地对叛乱予以镇压,维护当地的和平与稳定。
当处于闲来无事的状态下,就会去翻阅古往今来的各类典籍。通过这样的翻阅学习与积累感悟呢,进而创作出了数量颇为可观的诗词歌赋,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的文学作品呢。
在诸多领域当中,他展现出了极为出色的才能。不仅仅在文学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而且在书法方面同样十分擅长。他对于书画艺术可以说是精通的程度,有着很深的造诣。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投身于创作与改编工作,有多篇散文以及戏曲剧作都出自他手呢。
而且,他还针对王阳明的心学以及朱熹的理学展开了批判与学习这两方面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高的呢。
当一个人历经诸多,已然将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都看透之后,在某一次渡江的行程里,他的目光被江边的两个人吸引住了。那是一名船夫,常年在这江面上行船摆渡,对这江水的脾性了如指掌;还有一名樵夫,每日穿梭于山林间砍柴,此刻也来到了这江边。
瞧那两个人,都穿着质朴的麻布衣裳呢。他们就这么随意地在地上铺了块地方,然后席地而坐。其中一人还拿着个酒壶,看样子是准备畅饮一番啦。他俩你一言我一语的,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从古至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儿,那模样,可真是快活极了,仿佛世间的烦恼都与他们无关。
杨慎不禁回想起自己那充满坎坷的一生,这一生历经了诸多波折与磨难。此刻,他抬眼望向眼前那浩渺无边的江水,江水滔滔,奔腾不息,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悠长。再将目光放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那壮丽的山河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此情此景,一下子触动了杨慎的内心,让他不禁有感而发。
他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声音,开始吟唱起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就这样,一首《临江仙》诞生了,并且自此流传千古。一直到如今,这首词都备受人们的赞赏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