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将军们可是身负重任呐,他们手中紧紧握着兵权。凭借着手中的兵力,他们为皇帝四处征战,不断开拓着国家的疆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奋勇拼杀,最终立下了赫赫战功,那可都是足以彪炳史册的汗马功劳。
然而在此之后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少皇帝都不希望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继续存活于世。毕竟人心隔肚皮,谁又能确切知晓这些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不二、毫无二心呢?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很多事都存在着例外情况。就拿秦朝来说吧,当时有那么一位大将军,那可是相当厉害,在战场上立下了极为显赫的战功。按常理呢,有些朝代的将军在功高震主之后,可能会面临被皇帝猜忌甚至赐死的结局。可这位秦朝的大将军却不一样,他立下赫赫战功之后,不但没有遭到皇帝赐死这样的厄运,反而,皇帝还特意对他许下承诺,发誓绝对不会去加害于他,还让他继续留在身边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这里提到的这位大将军究竟是谁?而且,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能如此之好呢?
秦赵恩怨
秦国曾有一位名叫白起的将军,此人在历史上那可是相当有名气,堪称赫赫有名的战神呢。不过呢,他同时也有着令人胆寒的凶名,还被称作“杀神”。在白起所取得的众多战绩当中,有一场战斗格外亮眼,那便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的长平之战啦。
白起在经历了那场战斗之后,即使过去了几千年的时光,到如今,人们还是常常念叨起他,而这其中最主要的缘由呢,就是因为那场战斗。那场战斗有着特殊的意义或者发生了某些关键的事情,以至于让白起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之后,依然凭借它而被人们不断提及呢。
话说在长平之战里,白起率领着秦国的军队那可是打了一场大胜仗呢,把赵国打得完全没了招架之力。这一战下来,白起觉得势头正好,就向秦王提出建议,说干脆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直接去攻打赵国的都城,这样就能一举把赵国给消灭掉啦。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时的秦国国君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哦,并没有采纳白起的这个提议呢。
在秦昭王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他叫范雎。范雎可是相当不简单呐,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策略,那就是“远交近攻”。就因为提出了这个极具战略眼光的策略,范雎深得秦昭王的赏识,进而成为了秦昭王身边极为重要的人物,时常能在秦昭王跟前参议政事,就如同座上宾一般呢。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白起正谋划着一举灭掉赵国,可赵国哪能就这么乖乖等着被灭,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的。赵国这边心里也清楚得很,就凭自己的实力,那是根本打不过白起率领的秦军的。既然正面硬刚不行,那就得想别的办法。于是呢,赵国就派出了使者,让使者悄悄地去拜见一个人,这人是谁呢?就是在秦昭王跟前极为得宠、风头正劲的范雎。
使者找到范雎,然后对他讲道:“您想想啊,要是白起成功地把赵国给攻下来了,那他立下的这份功劳可就大了去了,肯定会超过您。到那个时候,秦王要是论功行赏给臣子们封侯的话,您在朝中的地位肯定就会比白起要低啦。”
范雎在心里琢磨了一番后,觉得赵国使者所讲的话挺有道理。随后,他赶忙去面见秦昭王,向秦昭王恳切地陈述情况,恳请秦昭王下令让白起停止进攻的军事行动,并且接受赵国方面提出的议和请求。
秦昭王觉得范雎对自己那可真是忠心不二,心里就对他特别信任,一点条件都不带讲的。这不,他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决定,直接断掉了白起军队的后勤补给线,还下命令让白起赶紧带着军队撤回来呢。不仅如此,秦昭王还着手准备要和赵国去商议讲和的事儿了。
白起心里那叫一个不甘心,可没办法,军队已经没粮食了。没了粮食,士兵们哪有力气继续打仗呢?所以,他们也只能无奈地撤回秦国去了。
话说回到秦国之后,白起那可是极力地去劝阻秦昭王呢,他的态度很坚决,就是不同意和赵国进行议和这件事。可谁能想到呢,白起苦口婆心地说了那么多,却根本没起到啥作用。这一下,白起心里别提多憋闷了,满肚子都是闷气呢。没办法,他只好带着这一肚子的不痛快,转身回到了军营之中。
要知道,他对赵国当时的情况可是了如指掌的。按常理来说呢,要是他直接采取行动把赵国给灭掉,那后续可能也就不会出现其他什么麻烦事儿了,一切或许就顺顺当当的啦。
不过要知道,要是让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时机,那往后再想要把赵国给攻克下来,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啦,难度会变得很大呢。
在那个时候,白起把营帐外面的一名亲兵给叫到了营帐里头。这名亲兵呢,名字叫做王翦。他一开始,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士兵罢了,没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呢,这人在打仗的时候可勇猛啦,尤其是在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里,他的表现那叫一个极为突出,一下子就崭露头角了呢。
白起觉得这小伙子很有发展前途,所以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担任亲兵的职务,并且还会经常抽出时间来对他进行教导呢。
在后来的日子里,白起曾做过一件事,那就是把王翦推荐给了秦昭王。要知道,白起在当时的秦国朝堂之上,那也是有着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以往他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可到了这个时候呢,情况却有了变化,白起在朝中的话语权已经不像之前那么高了,影响力有所降低。也正因如此,尽管白起出面推荐了王翦,可王翦却并没有得到秦昭王应有的重视,在当时也就没能在朝堂之上崭露头角获得更多机会啦。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秦昭王心里又萌生出起兵去攻打赵国国都邯郸的想法。这个时候,白起赶忙站了出来进行阻拦,随后还详细地说明了不能这么做的缘由。他讲道,自从经历了长平之战以后,赵国那边的人始终都在积极地筹备作战事宜呢,每时每刻都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状态。可再看看咱们秦国这边的人呢,却是整天沉溺在酒色当中,完全没有什么进取之心,根本就没有做好再次作战的准备。
当时的局势是敌强我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要是冒冒失失地就派出军队去打仗,那肯定是会打败仗的哦。可那会儿的秦昭王呢,他觉得赵国就像是风中那快要熄灭的蜡烛一样,已经没什么可让人害怕的啦。所以,他压根就没有听白起给他的劝告呢。
然而,这一回白起却不打算领兵去出征作战了。他心里很清楚,此次战斗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可能,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秦昭王得知白起不愿出征的情况后,顿时勃然大怒,冲着白起怒吼道:“哼!难道少了你白起,我就没办法打下赵国了吗?难道离了你就不行了?”
就这样,秦昭王挑选了另外一位在当时没什么名气、鲜为人知的将军,然后让其率领军队去攻打赵国。
事情的发展还真就如同白起所预料的那般,秦军刚一交战便遭遇了败仗。这可把秦昭王急坏了,于是赶忙吩咐范雎去请白起出山,希望他能出面扭转战局。可白起呢,心里头还是不情愿前往。要知道,此前范雎可是多次对白起进行诬陷呐,也正因如此,最后秦昭王一气之下,就把白起给流放了。
就在那个时候,前线那边又送来了战败的消息。这可把秦昭王给气坏了,他心里头的火一下子就冒起来了,直接就把这股怒气撒在了白起的身上。当下呢,秦昭王就下达了一道十分冷酷的命令,要求正在被流放途中的白起自行了断性命。
白起在接到相关命令之后,不禁感慨万分地说道:“想那长平之战啊,战况可谓是极其惨烈。在那场战役里,我致使赵国多达四十五万人丧生,赵国原本的主力部队也差不多都被我给消灭得差不多了,就因为这场战役,我也算是在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功绩,得以功成名就了。可如今细细想来,我犯下的罪孽实在是太重了,确实是应当被判处死罪的啊。”说完这番话,白起便毅然决然地拔出佩剑,自刎而亡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来到了秦昭王五十年这一年。当时,有这么一件事,秦始皇父子花费了六百两金子,成功地从赵国跑回了秦国。就从这一刻起,仿佛命运的齿轮被悄然拨动,后续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历史发展,便在这看似平常却又意义非凡的举动之后,缓缓拉开了帷幕,一切都开始沿着新的轨迹前行了。
白起离世之后,由他亲自提拔起来的王翦,接过了他所留下的位置。王翦对于白起的所有事情那都是知晓得一清二楚的。
王翦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得赶紧抽身离开,后面的那些事儿可就别再去参与其中了。而这件事呢,实际上也为后来发生的情况预先埋下了伏笔。
秦始皇与王翦的交情
在白起离世六年之后,秦昭王也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驾崩而去了。当时,距离名将白起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的时间,而秦昭王这位秦国君主,也在这之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迎来了驾崩的时刻。
想当年秦国和赵国的那一场大战,情况就如同白起事先所料想的一般。在战场上呢,秦国的士兵面对赵国士兵的时候,那是完全占不到上风,根本就打不过人家,最后这场仗以秦国的战败而告终。这可真是太可惜啦,秦国为此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呢,结果却去打了这样一场从一开始就几乎没有胜算的战斗。
秦昭襄王离世之后,秦孝文王登上了王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的时间,就与世长辞了。在这之后,秦庄襄王,也就是子楚,继承了王位开始执政。
嬴政的生父其实是子楚,在那个时候嬴政应该称作赵政哦。赵政的生母是赵姬,而这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小妾呢。有一回啊,子楚去吕不韦家中做客串门,在那儿他瞧见了长得十分漂亮的赵姬,随后就宠幸了赵姬。
吕不韦呢,面对当时的情况,他并没有生气。他干脆就把赵姬送给了子楚。而之后呢,子楚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居然成为了秦国的太子呢。这身份一变,子楚就有能力把吕不韦、赵姬,还有赵政等相关的人,从赵国给接回到秦国啦。
赵政于是便改成了秦国王室所使用的“嬴”姓,并且将名字改为嬴政。
话说子楚的父亲,在守孝满一年之后,好不容易加冕登上了王位,可仅仅才过了三天呐,就突然患上疾病,而且这病来得凶猛,没多久便去世了。随后呢,子楚就继承了皇位,也就是成了秦庄王。在他即位成为秦王之后,很快就做出了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直接把吕不韦任命为丞相,不仅如此,还给他封了侯呢,吕不韦的地位一下子就变得极为尊崇了。
秦孝文王在位的时间极为短暂,仅仅只有三天而已。而他的儿子秦庄王呢,在位时长也不长,只有三年的时间。
话说在三年之后,嬴政那时才年仅十三岁,就登上了皇位。要知道,他年纪还那么小,哪有能力独自处理朝政呢,所以就只能依靠被称作“仲父”的吕不韦啦。在这个时候,吕不韦那可真是不得了,权势大得惊人,可以说整个朝廷里的国事,全都由他吕不韦一个人来做决断呢。
嬴政的年龄不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朝中出现了秦王应当亲政的呼声,而且这呼声是越来越响亮。基于这样的情况,朝廷内部经过商议等相关安排,预先确定下来,嬴政将会在年满二十一岁的时候开始亲政。
嬴政的亲政历程可谓是困难重重。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嬴政的面前横着好几道“阻碍”呢。其中有吕不韦,此人在朝堂之上颇具影响力;还有嬴政的亲生母亲赵姬,按常理来说母亲本该是支持儿子的,可情况却有些复杂;另外就是赵姬身边的嫪毐了。这几个人,心里都不希望嬴政能够强大起来,因为嬴政一旦强大,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以及所处的地位呢。
嬴政可不是那种遇到一点挫折就干不下去的人,他仍然在不断地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呢。这时候,有一个人引起了嬴政的注意,那就是曾经受到白起大力栽培的王翦。嬴政觉得王翦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当作了拉拢的对象,想让王翦为自己所用,来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阵营。
白起对白起而言,那可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的。就因为如此,王翦虽说手里是有那么一些兵权,可在朝中呢,却一直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那些朝中的大臣们压根就没把他当回事儿,对他一点儿都不重视。而这样的一个情况,恰恰就成了嬴政去拉拢王翦的绝好时机呢。
在那之后没过多久,嬴政有个弟弟名叫长安君,他居然起兵进行谋反之事。不过呢,他这谋反的举动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被王翦率领着军队给消灭掉了。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嬴政心里琢磨着要去雍城走一趟呢,那雍城可是他生母赵姬居住的地方。这事儿让嫪毐知道了,他心里就犯起了嘀咕,觉得嬴政这次去雍城肯定是冲着自己来的。这嫪毐呢,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拿上了赵姬的太后大印,心里盘算着凭借这个大印去调动军队,然后发动一场叛乱,好把嬴政给解决掉,以此来消除他自认为的这个威胁呢。
然而,嬴政对此早就有所预料啦。就在这时,王翦已然率领着三千名精挑细选的士兵,早早地在那里等候着嫪毐的到来呢。
接下来要讲的这场战斗啊,其实从一开始就没啥悬念。参战的一方是嫪毐,结果呢,他毫无意外地输了。要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结局那肯定是好不了的啦,注定要面临不太美妙的后续呢。
在相关事情都处理完毕之后,嬴政做出了一系列的举动。他把自己的母亲赵姬给关进了一座宫殿当中,从那之后呢,就不再去搭理她了。紧接着,嬴政又对吕不韦采取了措施。他让吕不韦辞去丞相的职务,而且可不单单是这一个职位哦,是把吕不韦所担任的所有职位都给免除掉了呢。最后,还把吕不韦流放到了巴蜀那个地方去了。
吕不韦怎么也没想到啊,想当初,有那么一个孩子,连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呢。可谁能料到,就这么个孩子,一路成长下来,如今居然已经发展到了这般地步啦。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和嬴政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再没有可能达成和解了。在这样绝望的处境下,他最终选择喝下那杯毒酒,以此来让自己从这无尽的痛苦与困境当中解脱出来。
到此为止,嬴政就正式成为秦王啦,而且开始亲自处理朝政方面的诸多事务咯。不过呢,嬴政心里怀揣的野心可远不止当上秦王这么简单,他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那就是要把其余的六个诸侯国全部统一起来呢。
嬴政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曾多次得到王翦的有力帮助。也正因如此,在诸多将领之中,王翦脱颖而出,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然成为了嬴政在军事方面极为倚重的首要人物,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军事一把手啦。
嬴政成功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在这当中呢,有五个国家可都是王翦率军给灭掉的呢。嬴政在登上秦王之位后,就开始谋划着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啦。而他首先要去着手对付的国家,便是一直以来和秦国互为死对头的赵国哦。秦国与赵国之间呢,那矛盾由来已久,积怨颇深,所以嬴政才会把赵国列为首要对付的目标。
在战国时期,赵国有着一位赫赫有名的名将,那便是李牧。李牧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为赵国奋勇作战,一次次抵御着来自各方的威胁,也正因如此,他为赵国争取到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赵国能在局势严峻的情况下得以继续维持。然而,秦国那边同样有着一位厉害的将领,他就是王翦。王翦可不是一般人,他有着极为高明的谋略手段。面对李牧这样强劲的对手,王翦想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反间计。他巧妙地利用赵国国内的一些情况,在赵国君臣之间制造矛盾,让赵王对李牧产生了猜忌,最终成功地借赵王之手除掉了李牧这位赵国的中流砥柱。
话说在那段历史时期,李牧带领着赵国的军队与王翦所率领的大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一对峙呢,就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呢。可即便李牧拼尽全力地坚守,最终还是没办法保住赵国。后来,发生了一件极为关键的事情,那就是李牧被杀害了。要知道,李牧可是赵国非常厉害的将领呢,他一死,赵国这边就再也找不出能够抵挡得住王翦那浩浩荡荡大军的人啦。就这样,局势急转直下,王翦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没多久呢,赵王就被敌军给擒获了,至此,曾经在历史上也有过辉煌的赵国也就彻底灭亡了。
在过了两年之后,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那就是“荆轲刺秦”。这事儿可不得了,燕国就因为这个举动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秦始皇嬴政得知此事后,那是相当愤怒,立马派出大将王翦率领大军去攻打燕国。双方一番交战下来,燕国的军队最终在易水河畔吃了败仗,抵抗不住秦军的强大攻势。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这时候嬴政做出了一个军事部署,那就是派兵去进攻魏国。不过呢,此次率军出征前往魏国的将领并不是王翦哦,而是王翦的亲生儿子王贲。
虽说王翦并未亲自前往战场,不过最终取得的成效却相差无几。王贲,就如同他的父亲一般厉害,在攻打魏国时那可真是干脆利落,没费多少周折便把魏国给消灭掉了,最后连魏王都不得不选择投降了呢。
就在同一年的时候,嬴政打算对楚国发起攻打,为此他专门和众多大臣们一同商议这件事。在商议过程中,王翦站了出来,他提出要成功攻打楚国的话,得派出六十万的大军才行。然而,朝廷之中还有一位名叫李信的武将,他的看法却和王翦截然不同,李信十分自信地表示,攻打楚国只需二十万人就足够了。
嬴政认为王翦年事已高,便让其赶紧回家好好歇息去了。随后,嬴政派遣李信率领着二十万兵马前去攻打楚国。可没想到的是,李信此次出征并不顺利,他不但没能成功将楚国拿下,甚至连他自己以及所带领的那二十万大军,都被楚军给团团包围住了。
话说嬴政得知情况后,大吃了一惊。这心里头着急得不行,赶忙就往王翦的老家奔去。为啥这么着急呢?原来是要去认错呢,而且还恳切地请求王翦能够出山相助。这王翦呢,心里头其实也有不少顾虑。他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白起所处的那种艰难处境,思来想去,权衡再三之后,最终呢,王翦还是决定出山了,准备再次为秦国效力啦。
在当时的局势下,他成功召集来了六十万的兵马。凭借着这股强大的兵力,他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先是成功救下了陷入困境的李信。之后,更是在与楚军的交战中取得重大战果,一举俘虏了楚王。就这样,随着这些关键事件的发生,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24年,曾经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楚国,最终走向了覆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时隔三年,王贲再度率领军队踏上出征之路,而此次他的征伐对象是齐国。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之后,王贲成功击败了齐国的军队,顺利地将齐王俘获。
在六国被统一之后,王翦的脑海中始终清晰地记着当初白起所经历的那些事儿呢。正是因为这份记忆,王翦在面对嬴政给予的所有官职册封时,都坚决地予以了拒绝。他态度明确地表示,自己打算就此告老还乡,远离朝堂纷争,去安享晚年的平静生活了。
嬴政心里很清楚王翦在担忧何事,于是便直截了当地对王翦讲道:“你无需顾虑,朕是决然不会杀你的,就安心留下来吧。”就这样,王翦听从嬴政的安排留在了咸阳,只不过呢,他此后的日子就如同一个寻常的富家翁一般度过了。
王翦之后呢,是他的儿子王贲接替了他的位置。而王贲的儿子王离同样在秦朝担任大将之职哦。不过呢,令人惋惜的是,最后王离在战事当中被项羽给俘虏了。
王翦有两位曾孙,分别是王元和王威。在特定的历史情形下,这二人从咸阳逃离出来。而他们二人,便是日后琅琊王氏以及太原王氏的先辈,可以说,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这两大著名的家族,其血脉传承正是起始于从咸阳逃出的王元和王威。
要知道,有像“卧冰求鲤”这般至孝的王祥,还有那字写得极为好看的王羲之,以及曾经勾结吕布一起杀掉董卓的王允等等这些人呢,他们实际上可都是王翦的后代。这么看来,这王家还真称得上是一个大家族啦,人才辈出不说,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诸多不同的事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