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报纸的余温
街边的报刊亭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触手可及的手机资讯。但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每天仍有数以亿计的报纸从印刷厂流向千家万户。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报纸印数达到266亿份。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因为在街头巷尾,几乎看不到人们手捧报纸阅读的身影了。
02躲在暗处的需求
原来,报纸并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在那些网络信号覆盖不到的角落,在那些不习惯玩手机的老年人手中,报纸依然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据统计,我国仍有3亿人从未接触过互联网。对他们来说,报纸是了解外界变化的窗口,是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在教育领域,报纸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学校限制学生使用手机时,报纸成为学生了解时事的重要工具。
不少学校都订阅了学生版报纸,引导学生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手机带来的干扰,还培养了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
03另一个世界的静默力量
在新闻从业者和学者的案头,权威报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他们需要通过报纸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议,形成观点。
而在国家机关和企业单位,一些特殊的内参性质报纸根本不会在网络上出现。这些报纸往往涉及重要决策和分析,只面向特定群体发行。
很多人不知道,每天清晨,全国各地的机关单位都会收到一份份装订整齐的报纸。这些报纸承载着不同于互联网的另一种信息价值。
对基层干部来说,这些报纸是工作的指南针。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翻阅重点版面,了解最新政策动向。
在偏远山区,一份报纸可能要辗转几个村庄才能送到。但正是这些纸质载体,将外面的世界带到了网络信号微弱的深山。
事实上,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便捷性确实无可替代。但在某些场合,报纸的权威性和深度性反而成为了它的优势。
报纸给人一种安定感。当你捧起一份报纸,感受油墨的芬芳,翻动纸张的声响,这种实体的存在感是电子设备无法取代的。
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报纸的存在像一剂镇定剂,提醒人们慢下来,静下心,认真思考。
对很多人来说,报纸已经不再是获取新闻的第一选择。但它依然在默默地服务着特定群体,承担着特殊的社会功能。
那些印刷厂的机器仍在轰鸣,送报员的身影仍在清晨的街道穿梭。这不是一种惯性,而是社会的必需。
或许未来某一天,最后一家报社也会关门。但在那之前,报纸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