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战争中,士兵不只是在战场上才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战场之下的军营中,如果一些事处理不当,也会面临着牺牲的危险。其中,致死率最高的当属“卸甲风”了。
卸甲风主要是因为战士卸甲之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中风而导致士兵暴卒。这样看似奇怪的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据说,明朝的开国将军常遇春在正值壮年时军中暴卒,原因就是因为卸甲风。
那这“卸甲风”真有这么恐怖?首先得替常遇春澄清下,以《明史》的记载,明初时力拔元朝上都的虎将常遇春,却是“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暴病而亡”不假,“卸甲风”却只能是疑似死因。
但即使如此,放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卸甲风”也确实有着恐怖的杀伤力。参考下相关知识就知道:一个经过激烈大战,全身大汗淋漓的武将,如果贸贸然在大战后脱掉盔甲,遭受寒风刺激,就很容易导致“伤寒”“风寒”等疾病,《遵生八笺》等古代养生典籍里,更常常强调“避风如避箭”的道理——贸然脱盔甲吹凉风导致的“卸甲风”,对人体的杀伤效果,就和万箭穿心差不离。
在中国传统,士兵打仗的时候,都会穿着厚厚的盔甲来抵御敌人的进攻。护甲的结果普通与重量成正比。在明朝,士兵的盔甲重量约为40公斤,而将军的盔甲更重。因此,同一个人,无论穿不穿盔甲,都有彻底不同的身材状况。当你在火热的天色里战斗时,你的身材会出汗很多。由于你穿着盔甲,汗液很难排出蒸发,会造成血流速率加快,血管伸展。若回到军营后迅速脱下盔甲,会造成物理环境的急巨变更。在风的好处下,血管会急剧收缩,心脏供氧不及,呼吸和血液轮回会出现疑问,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中风和肌肉无菌性炎症。紧张的话会造成死亡。
所以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历朝历代的军事家们也都想尽办法,改善军队的医疗条件。古代军队的演进过程里,很重要的一项,正是医疗手段的进步:秦汉时期的军队,就有了专职的军医,隋唐年间的军医,更配备了足够的助手。宋代设立了“医药院”,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医培养机构。明清年间的军队,更形成了一整套的医疗、管理甚至研发药材的制度。甚至还有对病号的照顾和“雇夫抬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