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总理访华,中国送上大礼,铁路可以修,但必须戴上紧箍咒

卿文 2025-02-21 16:47:07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的访华行程,以一条全长仅8公里的跨境铁路协议画上句点。

我们现在看着这条铁路似乎微不足道,但是这却是中蒙两国历经20年谈判、60轮磋商的“破冰”成果,更可以说是蒙古国对我们国家战略转向的标志性事件。

我国以铁路建设为大”,助力蒙古破解资源出口的卡脖子难题,但在这个的基础上,蒙古也不得不接受对我国的经济依赖加深、地缘选择收窄的紧箍咒。

一、中蒙铁路的二十年博弈终破局

蒙古南戈壁的塔旺陶勒盖煤矿储存着60亿吨焦煤,有着超3000亿美元的价值,但却因运输问题长期“困在戈壁”,无法将其利益最大化。

过去交通条件有限,蒙古煤炭需要先用苏联宽轨火车运到距离我国边境80公里处。

然后再换成大卡车一路颠簸来到我们国家的口岸,每吨的运输成本比澳大利亚海运还高5美元。

这种低效的“公路+铁路”联运模式被很多媒体戏称为“行为艺术”,这也让蒙古国每年少赚很多钱,那为什么不早点修铁路呢?

其实这个铁路建设的阻力其实不仅来自技术,更多的是来源于蒙古国内的政治斗争。

自从2004年这个铁路项目启动以来,蒙古反对派就以“资源民族主义”和“中国威胁论”为由,多次叫停协议。

蒙古国内部自己形不成统一战线,这个项目就被一拖再拖,他们这些反对的声音里面大部分都是边境公路运输利益集团还有反华势力,一旦这铁路修成功,就会涉及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就对此百般阻挠。

每次到了大选的时候,铁路项目就会成为政治筹码,比如说之前的2012年以“轨距争议”搁置,2022年更因煤炭贪腐案被污名化,所以一直迟迟没有落地。

那什么原因又让蒙古想要继续修这条铁路了呢?

答案就是现实情况,2024年,蒙古对华煤炭出口将近达到了8400万吨,占其GDP的40%,但其中将近70%都依赖着公路运输,一辆辆大卡车在口岸排起20公里长龙。

来源:中国能源网

这下就该他们着急了,财政部测算显示,铁路延误已导致蒙古累计损失315亿美元,这个数字看了谁都咂舌。

现实压力最终还是击碎了政治阻挠,然后人民党政府以“抢救国库”的决心,三个月内完成过去16年没有完成的事情。

二、我国的“大礼”

我们国家给蒙古国送上了三份大礼,其一就是铁路建设,由我国和蒙古两国政府共同推动建设的跨境铁路嘎顺苏海图—甘其毛都铁路。

该铁路初步计划是全长8081米,年运力达3000万吨,承担蒙古国55%-60%的煤炭出口,预计今年4月份开工。

其二就是贸易保障,我们和蒙古签署了“三位一体”协议。

其中包括了煤炭购销、铁路建设和矿山扩产,这样就能确保蒙古资源稳定进入我国市场,他们有赚头,我们也能得到更多的资源。

其三就是未来跨境铁路规划,蒙古国计划以后多建几条跨境铁路,若铁路建成,就能更好提升运输能力,也能让蒙古国资源的出口更顺利。

三、我国的“紧箍咒”

我们上文已经提到铁路建成能让蒙古的资源出口更便利,我们借此机会能很好的巩固供应链安全,这样是有利于加强两国的经济联系。

所以不免就会让蒙古对我国的经济依赖加深,这也是第一个紧箍咒。

而紧箍咒之二,就是地缘选择收窄。我们都知道蒙古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他刚好夹在我国和俄罗斯的中间。

曾经蒙古还想要以“第三邻国”战略平衡中俄,引入美日资本开发矿产,明显不成功。

之前奥尤陶勒盖铜矿因为力拓撤资而受挫,美国的“开放天空协定”沦为一纸空谈,因为美国其实对蒙古的兴趣主要还是在地缘政治上。

他希望通过蒙古来制衡我们国家和俄罗斯,但是并没有付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这是真的“画大饼”了。

在这次访华前,印度还试图拉拢蒙古绕开我国出口焦煤,但蒙古迅速转向与我国签约。

这也能看出来,蒙古也知道“第三邻国”战略的局限性了,更加重视和我国的合作了。

四、地缘棋局中的蒙古选择

蒙古地缘环境特殊,被中俄完全包围,任何“远交近攻”的尝试都不太能持久。

特朗普重启贸易战、美国围堵我国亚太战略升级,反而凸显了中俄市场的“避险价值”。

蒙古总理将访华时间定在中国春节结束后的首日,即2月13日,也释放了明确的信号,那就是邻里守望胜过遥不可及的承诺。

之前蒙古想要在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中索要高价“过路费”,结果普京绕道哈萨克斯坦,令其错失良机。

这次铁路合作,既是蒙古对我国示好,也是在向俄罗斯展示“区域合作诚意”。

未来,如果中蒙俄经济走廊进一步整合的话,蒙古可能会通过“枢纽”角色谋取到更多话语权。对我国而言,蒙古铁路不仅是资源通道,更是边疆稳定的基石。

而且这次的中蒙合作对冲了美国拉拢蒙古的企图,巩固了“一带一路”北线布局,所以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一桩。

结语

中蒙铁路协议的签署,我国以基建实力和市场需求为杠杆,撬动蒙古的战略转向,蒙古则以资源为筹码,换取发展机遇,却不得不戴上经济依附的“紧箍咒”。

未来,当60亿吨焦煤通过钢铁动脉注入我国,蒙古的“资源民族主义”争议也有可能会被发展红利逐渐消解。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