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曾有个 15 岁 “巨婴” 刘珈辰,早餐 300 块,月消费 10 万,鞋穿 3 次就扔,还常与母亲对打、威胁老师。
如此荒诞行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成因?如今她又过得怎样?
01
昔日 “巨婴” 惊人之举
在辽宁,曾经有一位 15 岁的少女刘珈辰,其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令人瞠目结舌。她家境优渥,父母的过度宠溺使他养成了极度奢靡的消费习惯。
早餐便要花费 300 块,每月的开销高达 10 万之巨,鞋子穿不过 3 次就随意丢弃,对金钱毫无概念。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处于青春期的她,叛逆行为频发。她常常与母亲发生激烈冲突,一言不合便与母亲对打,丝毫不顾及亲情与孝道。
在学校里,她同样肆意妄为,面对老师的教导,不仅不听从,甚至还会进行威胁,其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也让老师和同学们深感困扰。
这样一位 “巨婴” 少年,她的种种行径不禁让人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造就了他如此令人痛心的现状?而他的未来,又将会走向何方?
02
溺爱下的成长轨迹
刘珈辰的父亲秉持 “女孩要富养” 观念,在物质上对她予取予求。他只看重满足女儿物质需求,忽视品德、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教育。刘珈辰犯错,父亲不问缘由袒护,致使她丧失是非判断,觉得行为无需担责。
从教育理论讲,这种过度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所需的挫折与规则教育。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的教养方式理论指出,溺爱型教养下的孩子,常缺乏自控与责任感,刘珈辰便是典型。
相关研究表明,溺爱环境成长的孩子,行为问题出现概率比正常教养的孩子高约 30%。
学业上,曾成绩尚可的刘珈辰,在父亲娇惯下,认为读书无用,反正有父亲供钱,便频繁逃课,最终辍学,成天沉迷购物、泡吧,荒废学业,未来迷茫。
家庭关系上,刘珈辰与母亲矛盾激化。母亲管教,她激烈反抗,甚至对母亲动手,亲情受极大冲击,家庭氛围紧张压抑。
03
变形计中的挣扎与转变
刘珈辰父母为其未来忧虑时,《变形计》节目组找来。这档节目让城市问题少年与农村孩子互换生活,促使问题少年反思改正。刘珈辰父母抱希望送她参加。
初到农村,刘珈辰满心嫌弃,对艰苦环境诸多抱怨。节目组收手机,她大发雷霆,还扔鞭炮示威。在学校,她逃课成习,甚至拿酒瓶威胁阻拦的老师,其叛逆行为令乡村学校震惊,杨爸杨妈忧心。
但农村生活的温暖慢慢改变着她。杨爸杨妈虽贫困,却以善良、勤劳与耐心关怀刘珈辰,她逐渐融入家庭。
一次随杨爸劳作,烈日下她很快疲惫不堪,看到杨爸坚持,意识到自己曾生活奢靡不懂珍惜。和小伙伴砍柴时,她划伤手,小伙伴真诚关切的举动,让她感受到真正的友情,与城市酒肉朋友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时间推移,刘珈辰放下防备与叛逆。她主动帮杨爸杨妈做家务,学习做饭、洗衣。学校里,她不再逃课,尝试认真听讲。
她内心发生巨变,反思过去,理解父母,懂得生活不易。曾经挥霍叛逆的 “巨婴”,正一步步蜕变,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04
回归现实后的人生新篇
刘珈辰结束农村变形生活回到城市,面临诸多挑战。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变得陌生,昔日酒肉朋友拉她重回奢靡,她却另有想法。
所幸,她未被困难打倒。刘珈辰铭记农村经历,在家人支持下重返校园,刻苦学习,弥补落下的功课,面对艰辛不再放弃。
同时,她积极参与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努力修复与家人的关系,认识到曾给家人带来伤害,学会尊重、关爱父母。
如今,刘珈辰已步入正轨,从挥霍叛逆的 “巨婴”,转变为追求梦想、懂得感恩与责任的青年。她的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给家长和青少年以启示。
刘珈辰的经历彰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应只满足孩子物质需求,更应给予正确引导,培养其价值观、责任感与独立能力。
社会也需提供更多支持,为迷失的青少年指引方向。希望她的故事能为更多家庭敲响警钟,重视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