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生前最后一场战争有多可怕?遇刺重伤,苏俄丧失四分之三领土

意智说历史 2024-10-28 18:30:47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CC

编辑|t

1918年,苏维埃俄国站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十月革命后的喜悦还未散去,国内外敌对势力便已经磨刀霍霍,试图将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

就在这场战斗的最高潮时刻,列宁在莫斯科遭遇了一次暗杀,险些丧命。面对内有白军叛乱、外有英法美干涉的双重压力,苏俄不得不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割让大面积领土以换取喘息。但即使如此,战争依然在苏俄的广袤土地上燃烧着。

那么,列宁是如何在这场内外交困的战争中坚持下来的?他遇刺重伤又对苏俄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列宁遇刺与苏俄政权的命悬一线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莫斯科米海尔松工厂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呼吁工人们团结起来,抵御内外反革命的侵袭。然而,就在演讲结束后不久,当他步向自己的汽车时,三声枪响突然响起。子弹击中了列宁的左肩和胸部,他应声倒地。

列宁被迅速送往克里姆林宫进行紧急救治,医生们在他的身体中取出两枚子弹,但其中一枚卡在了危险位置,无法取出。这场暗杀让列宁的身体陷入了长期虚弱状态,也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外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列宁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他不得不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减少对日常事务的管理。这一事件让布尔什维克意识到,列宁不仅是苏维埃政权的象征,更是红军和革命斗志的核心。

托洛茨基曾说:“任何一个傻瓜都能射穿列宁的头颅,但要再造出这样一个头颅,却是极为困难的。”​列宁的遇刺不仅削弱了他的个人领导力,也让苏俄政权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此时的苏俄正面临四面楚歌的局面。国内,白军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反扑,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伏尔加河流域叛乱,占领了大片土地。与此同时,英国、法国、美国等列强在北部和远东地区发动干涉战争,意图彻底瓦解布尔什维克的政权​。

列宁在病榻上紧急部署对策,同时号召全国进行全面动员,力图挽救苏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内外压力,苏俄是否还有回天之力?

内外夹击下的苏俄与《布列斯特和约》

列宁的遇刺发生在苏俄最艰难的时期,而在这之前,列宁已经做出了一项备受争议的决定: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苏俄被迫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放弃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总计丧失约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

这样的让步引发了苏俄内部极大的争议,许多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认为这是对革命的背叛,是对帝国主义的屈服。

但列宁却坚持认为,这样的妥协是为了换取时间,以巩固布尔什维克政权,稳定内部分裂的局势。

德国撤军后,英法美等列强迅速填补了这一真空,加大了对苏俄的干涉力度。他们以物资和资金支持白军,并在多个地区直接发动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更是迅速扩展到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控制了重要的铁路和资源​。

苏维埃政权一度失去了四分之三的领土,前线的红军面临着装备不足和人员短缺的困境。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为了支持前线,只能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和军需品。

为了稳定后方,列宁在病榻上发出指令,加强对敌对势力的打击,布尔什维克在国内展开了一系列“红色恐怖”行动,试图以严厉的手段维持社会秩序和战时纪律​。

《布列斯特和约》暂时缓解了东线的军事压力,但西方列强的干涉却让苏俄难以喘息。面对多条战线的内外夹击,列宁深知,仅靠和平协定无法拯救苏俄。为了赢得这场战争,他不得不采取更为严苛的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成为苏俄应对战争压力的重要手段,但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代价。那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如何帮助苏俄走出困境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苏俄的绝地反击

面对战争的持续和内外敌人的强压,列宁于1918年下令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对国家资源的全面控制,包括强制余粮征集制和全面工业国有化​。

苏俄政府从富农手中征收粮食,用于供应红军和城市居民,而工厂和矿山则全部被国有化,转产军需物资,以保证前线的持续供应。尽管这一政策在农村引发了广泛的不满,甚至导致局部地区的农民反抗,但在当时的局势下,这是苏维埃政府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正是在这种全面动员下,红军逐渐在各条战线上扭转了局势。1918年秋,红军在东线的伏尔加河流域对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发起反击,相继收复了喀山、萨马拉等重要城市​。

与此同时,南线的红军在察里津(即斯大林格勒)坚守住了白卫军的多次进攻,巩固了南方的防线。这些胜利标志着苏俄在战争中逐渐夺回了战略主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帮助苏俄渡过了危机,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工业和农业产出大幅下降,城市中的工人和居民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到1920年,尽管干涉国逐步撤出,白军的反抗也基本被镇压,但苏俄的社会经济却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列宁意识到,继续维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无异于自毁长城,因此在内战胜利后,他迅速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之后的新经济政策(NEP)铺平了道路。

列宁的身体未能撑到苏俄全面复苏的那一天。1924年,他因健康恶化去世,但他的决策和坚持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苏维埃政权。这场内战虽然给苏俄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但正是列宁的果断与坚韧,让布尔什维克在危机中挺了过来。

从生死边缘走出的苏俄

列宁生前最后一场战争,是一场充满血与火的生死较量。从刺杀到内战,从领土割让到战时动员,苏俄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奠定了布尔什维克的根基。列宁的遇刺,让他个人的光辉逐渐暗淡,但他的战略决策却为苏俄的生存铺就了一条血路。

正是这位革命者的坚韧,让苏维埃政权在风雨中挺立不倒,为之后的苏联奠定了基础。虽然他未能亲眼见证苏俄的最终胜利,但他的名字早已与这段历史紧紧相连。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