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位退休老人的故事。她今年71岁,害怕疾病意外的到来让她来不及交代后事,早早的向女儿透露了她手头上有30万存款。
密码说出去了,银行卡也交由女儿保管。
本以为是一场令她觉得安心的托付,结果却让她失望。
女儿因为孩子急需买房用钱,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偷偷挪用了5万块。
在她眼中,女儿不告自取的行为意味着她这一分一毫攒出来的钱成了女儿的备用金。
老人为这5万块钱和女儿吵起了架,却也引发女儿的不满,觉得母亲有钱之前却从来不告诉她。
谁都觉得责任在对方,闹得不欢而散。
最后女儿不来了,5万也没有要回来。
老人事后想了想,觉得这事都是钱闹的。倘若一开始就不告知30万存款的存在,女儿不会私自拿钱,而她的存款还在,女儿也在身旁。
这或许已经成为了不少老人的共识:无论有钱没钱,都不要让孩子知道。
当你没钱,亲情未必能度过无偿尽孝的考验。
当你有钱,便难避开“用钱”。孙辈要上学结婚,中年人要养家还房贷车贷,老年人要为养老留下救命钱。
处处缺钱的家庭里,一份已知的存款难免成为家里的备用金。
但钱终归是有限的,一旦无法达成共识,人心难经得起金钱的算计,牢不可破的亲情也会出现裂痕。
为了避免一份存款三代花的金钱纠纷,不少老人开始哭穷、隐瞒存款、主动“背债”。
在南风窗的一篇文章中,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生赵珂便总结这一现象:
有钱要假装没钱,时不时向他人哭穷;
想买医疗理财保险,怕孩子不同意,就偷偷瞒着;
资助晚辈时,会假借“这是XXX借给我的”的名义,为自己背上一笔莫须有的债务……
老年人的“花式防儿”始于发现“养儿不能防老”,发现儿女连自己的中年生活都难防。
他们背负着家庭重担和职场压力,有时候甚至出现“逆向依赖”,需要父母资助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这样的他们自然很难扛起养老的责任。
当儿女靠不住,老去的生活只是养老又养儿时,安心养老似乎便只剩下了一个答案:
防儿。
当然,在大部分家庭里,金钱的存在并不会使亲情变味。
对于儿女来说,孝敬父母是本能,他们并不会贪图老人存了多少钱,能给自己多少钱。
对于老人而言,补贴儿女也是再自然不过的行为,没有人希望自己辛苦养育的子女在自己面前吃苦。
他们能够有商有量,即使对方有难处,自己也能理解。
我们曾经收到一些后台留言,大多数身为儿女的读者便持着这样的态度:
老人的钱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要他们健康平安就好。
比起担心老人的隐瞒,他们更在意老人有没有一碗水端平,担心老人会不会一时糊涂上当受骗。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金钱于儿女,是对生活的缝缝补补。
存款于老人,不仅是维系晚年生活的质量保障,更是他们唯一能够抓住的东西。
39岁的阿玲说自己不知道自己70多岁的父母有多少存款,父母也总是在他们面前哭穷。
但每次需要用钱的时候,父母又能及时拿出钱来。
哥哥需要买房的时候,因为存款全部都被拿去买了婚房,没有钱出彩礼,他想要延后结婚,父母得知消息,一下子拿出了20万。
后来二哥做手术,妈妈拿出了10万块。
几个子女有心打听家里还有多少钱,妈妈表示无可奉告:
“这个钱我不会告诉你们,我们手里有钱,心中不慌,你们养不养我们无所谓。”
中年有中年的三座大山:健康、教育和投资。
老年也有自己的返贫三件套:身体、地位和存款。
人老了要应对身体机能的衰退,脏器老化,免疫机能下降,骨质疏松、视力听力衰退等全部找上了门。
年龄上的衰老,也意味着他们逐渐开始在社会、家庭中被边缘化,不再是社会上的劳动主力,不再是家里说一不二的顶梁柱。
年轻时攒下的存款将在老去的时间里,花在疾病治疗和保健品的购买上。
他们成为需要被照顾的、等待子女回家的老弱。
想要始终得到照顾并且不被遗弃,想要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手里的钱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哪怕子女无暇他顾,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存款安排生活。
哪怕子女容易被财帛所动,他们也有足够的存款买回亲情。
钱,成为了老人生活中最大的安全感,能让他们有尊严的度过余生。
不过“钱该藏还是该亮”依旧是摆在老人面前的问题。
过度露怯会削弱家庭地位,哭穷虽然保护了老年人的金钱利益,但有意图的防备也可能会引发子女的不满。
过度帮扶则可能掏空养老本,倘若分配不均,一家人也会因为分钱而撕破脸。
正如那句话所说:
“老人的钱就像烫手山芋,捂太紧寒心,露太多闹心。”
事实上,存款的本质是晚年生活的“安全垫”,考验子女的人品,也看老人的管钱能力。
儿女可能会靠不住,但老年人在金钱管理上也未必理智。
在这里,十点君提醒家有老人和在变老路上的你我在管理存款时,务必先算好这三笔账。
第一笔,生存账
分账户管理,采用“三袋钱”策略——30%应急(救命袋)、20%备用(亲情袋)、50%保密(尊严袋)。
将存款分为日常开销、爱好与应急备用金,既维持生活质量,又避免向子女伸手的尴尬。
第二笔,亲情账
《最优解人生》中,作者比尔·帕金斯提到:
“金钱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钱要用来购买有意义的体验,这些体验将构成你的人生。”
他对财产赠予子女的理想年龄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强调“在钱能发挥最大作用时给予子女”。
金钱的效用会随年龄递减,倘若等到子女年老时才继承遗产,其实际价值已大幅降低。
以子女的“需求高峰期”和“体验黄金期”为基准,在子女26-35岁这一阶段完成财产赠予最为合适。
因为在这一阶段,子女可能面临创业、职业转型等需要资金支持的关键阶段,也会迎来购房、育儿等重大开支。
他们能用钱避免自己陷入窘境,也能获得实打实的利益。
所以说,如果有钱要留给子女,宜早不宜迟。
早规划、早赠予,帮助子女在人生关键阶段实现体验最大化,这是财产传递的“最优解”。
第三笔,理性账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是人之常情,即使我们想要减缓身体的衰老,我们仍然避免不了老去带来的影响,会糊涂,会轻信他人。
相信“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依赖销售通过嘘寒问暖,诱导高价购买的亲情营销。
相信骗子胜过子女的案例比比皆是。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防骗意识,理性消费,必要时也需要倾听子女的建议,接受他们的帮助。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提到一个父亲在遭遇重病前后发生的变化。
在这个只有女儿的家庭里,生病后的父亲不再寄托于找一个“儿子”来承担起养老责任。
他开始交代家里的经济情况,告诉女儿自己这么多年攒了多少钱,并把存款交给对方保管。
父亲变老变弱了,这是女儿的感受。他不再以高大的形象示人,也不再吝啬亲情的表达。
以前说不出口的“我想你”,现在变得轻而易举。
他开始常常给几个女儿打电话,一天能打十几二十个,接起视频,话说着说着便哭了。
他开始珍惜每一次家人的相处时光,即使身边还有几个女儿陪伴,但只要有一个即将离家,他便会眼泪汪汪。
人生瞬息万变,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在老去的路上,我们也不知道哪天是最后一天。
当父母不说存款的时候,说明他们仍然想好好活着。
当父母把存款告诉给子女的时候,也意味着他们在为以后做安排,意识到人生无常,相处有限。
说到底,老年人在意的不是钱,是不知道何时到来的意外与不知道能陪在身边多久的家人。
正因此,不要因为钱,而放弃了更重要的东西。
为了养老存钱是必要的,但能力之内该花的还是要花,不要徒生事端、过度计划,担忧未来的自己,而让现在的自己陷进旋涡中。
真正的未来是现在,要为未来考虑,也要为当下准备。
亲情一场,有些东西不要看得太重要。父母能好好照顾自己已然很不容易,家人能在身边已经是幸福。
人到了一定年纪会明白,钱只是钱。
那些最珍贵的东西,都是钱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