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看似不着边际的陈述,其实暗藏了深远的意义,它既可以被视作真理,也能被认为是谬误。一切取决于你是否从中找到了意义,从而赋予了它对或错的标签。(这种观点,与唯心主义相去甚远。如果你觉得它与唯心主义相似,请再次仔细阅读一遍。)
探讨“意识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与“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并非科学所能解答的问题,而是哲学的范畴,而且至今未有确凿的答案。
“人死后意识去哪?”与“奇点之前物质在哪?”这两个问题,答案其实是相通的。
“无物/无意识”也能成为答案之一,且在某些角度看,它是唯一合理的回答。然而,完整的答案,却超出了时间的维度,也超越了我们逻辑推演的能力。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泛灵论和中性一元论提供了这样的观点:「生死不过是物理系统发生巨大变化时,人类所作的定义。物理系统本身并无生死之别,只有变化。从出生前,到死亡后,再到活着的每一刻,意识始终存在。尽管“你”的概念和记忆可能发生转变,但意识本身会与物理系统共存,不断变化。中性一元论认为,意识与物质本是一体,只要物质尚在,意识就存在,反之亦然。
物质与意识的存在方式各异,其间的差异,远超从蚂蚁的意识到人的意识到可观测宇宙自身的意识,甚至比从一颗光子到地球到黑洞的物质差异还要巨大。如果意识对物理系统复杂度的下限没有要求,那么一颗电子都可能有意识。(强调,"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是一个概念。之间的差别比"雷锋"和"雷峰塔"还大)
我并非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
我相信理念界与物质界都是真实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总和也是真实的。对于那些认为哲学观点(尤其是心物问题上)除了唯物主义就只有唯心主义的朋友们,我只能建议你们深入了解当代哲学,不再局限于高中政治和考研政治,你会发现,现在连唯物唯心这两个名词都已很少被提及。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超自然的事物,如果有,那不过是我们人为地划定了已知与未知的界限,并为未知贴上了诸如“神”,“鬼魂”,“恶魔”等标签。所有精神的、概念的、思想的、心理的,也都必然是物理的。如果改变一下硬盘和内存里的电位就能创造出虚拟的世界,影响人类的精神和生理状态,那么这些事物就是存在的。改变人类大脑的神经电位和递质浓度与流量,同样能引起这些现象。
实际上,数学公式,物理模型,语言,逻辑这些东西,同样以某种方式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是超自然的。但理念界的事物确实可以影响物质世界,反之亦然。因为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种事物。任何能与物质发生互动的事物,都是物质。
也就是说,当计算机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生成图像时,它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这些图像,并形成非常原始的感知。但它不会进行多余的意识或行为,然而它确实有感知能力。极端情况下,一个光子也可能有意识。
许多人认为,意识在人死亡之后便不复存在,他们以游戏为例,认为游戏被删除就消失了,意识也是如此。但游戏是存储的信息,而不是存储信息的能力和演变能力,对应的是记忆,而非意识。即使你把硬盘烧成灰,压缩成黑洞,它仍然具备储存信息和物理演变的能力。
物质只要存在,就能携带信息,并进行演变。根据目前的科学理论,无论什么流派,比如涌现论或其他,都达成共识:意识与物质承载的信息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争议在于这个演变的复杂度的下限有多低,才能产生意识。
有的理论认为存在一个阈值,低于这个数值的复杂度,就没有意识存在。有的理论认为,复杂度没有下限,即使是一个光子,也能体验某种原始的简单的意识,如大卫·查默尔所言。
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角度看,关于人死后是否有意识的问题,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如果你坚信意识在“死”后就不存在,并且将其视作真理,那么你需要首先接受,“死”后,生物的物质系统就不能承载任何信息,也不能进行任何物理演变。(这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关键在于物理系统复杂度的下限有多低才能产生意识。不要以人类的经验来妄下结论。)
让我们回到高中政治(《必修四》)和考研政治对意识的看法:【动物没有意识,“人是唯一拥有主观意识的动物”】 如果在高考中选择了动物有意识,那么你的分数就会不保。
学校教育的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只有人类的大脑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意识,并且需要通过劳动和社会互动才能产生意识,所以小猫小狗大象都是没有意识的。那么,你相信这个吗?如果你不相信,请认真思考一下,意识的复杂度下限在哪里,有没有这个下限,以及在哪里?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意识只是一种物质涌现的现象,那么理论上世界应该只有物质,按照动力学系统的规定和波函数演化。你的体验,主观意识,根本不应该出现。这是为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类似于:“意识是幻觉,这一切都是幻觉,或者世界就是这样,神经电流,信息整合,涌现现象就是答案,根本不存在意识。”
那么,你看到这篇文字时,要么是一个“哲学僵尸”,即便你的身体按照物理演化进行回应。你自身不应有任何情绪,不会从屏幕上看到任何视觉体验,连打字时也没有任何触觉。
要么,就是你从小到大经历的一切,包括可以回想起来的记忆,都是幻觉,因为“意识就是幻觉”。
对于那些认为死后意识不存在的朋友来说,他们认为只要物质结构改变一下,意识就会消失。我只能说,实际上,人在活着的时候意识也不存在。
因为你根本无法完全证明自己有独立的意识,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如果你能完全严谨地证明给别人看,你是有意识的,而不仅仅是一堆肉块通过化学反应、物理变化,没有任何感官思想地,打出一串字符,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哲学家,超越了所有历代哲学家。
另外,有人质疑时间无限长又为0的逻辑问题。当一个系统包含一切的时候,时间自然不存在流动(假设有这个系统,但实际宇宙本身不就是包含一切吗?)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时间可以存在,但是时间的流动是个“幻觉”。
濒死体验并不代表死后的情况,它只是让我们从中思索到了关于存在和不存在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这个答案是答非所问。我同意,某种意义上确实是这样,但它也暗示了答案的一部分。
我们假设死亡后意识就会化为虚无,将濒死体验视为人死亡过程中,意识完全消散前,人的大脑经历激烈生理反应时,意识的变化。但是写濒死体验确实不能说明死后意识能否继续存在。
关于死亡的话题,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讨论着。尽管我们并不想证实生命的终点,但探索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却值得深思。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尽管被普遍认为是死亡的标志,但我们的大脑在失去血液供应后,仍可能保持着某种生物活性。在这极短的时段里,大脑内发生的神经化学变化,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呈现不同的模式。
有些人会引用手术麻醉期间的记忆缺失来否认死后意识的存在。然而,这个论据似乎并不充分,因为事实上,有大量人在麻醉后回忆起了濒死体验,而另一些人则没有。可见,是否能保留濒死记忆与个体在死亡时的体验并无必然关联。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相信,人体生理机能的完全终止意味着大脑不再存储生命期间的记忆。但它与我们在死亡时刻可能经历的强烈意识流或夸张的幻觉并无冲突。撇开麻醉和事故后记忆保存的问题不谈,大脑本身有一套独特的机制来判断其自身是否面临死亡威胁。在死亡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大脑会自动切换到一种特殊的生理运作模式,在此期间,许多神经递质和激素的释放量将远超日常水平(注意,这并非在所有死亡方式中都会发生,例如在核爆炸中心死亡可能直接跳过这一过程,但在大多数常规死亡方式中,这一过程很有可能发生)。
因此,诸如低血糖昏倒或食物中毒后的长时间睡眠并不能轻易被称为濒死体验。至于为何一些孩子在发高烧或溺水时也会出现类似的体验,这里有一个推测:在过去,幼儿的夭折率很高,因此他们的大脑对死亡的判断阈值相对较低,更容易触发大脑的濒死模式。
而成年后,因为大脑对死亡风险的判断阈值相对较高,类似濒死的体验就变得罕见。尽管如此,即便死亡的最终结果是彻底的虚无,但在走向虚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以不同形式经历我所描述的体验。
换个话题,你们如何定义绝对的虚无呢?
虚无与存在彼此互为依存,无法独立存在。存在的极限是“所有存在的集合的集合”(包括这个集合本身,这可能会导致集合论中的悖论,但请忽略这些细节,专注于理解核心思想)。
我们将其称之为[全],而[全]已经包含了所有事物。它无法增加或减少任何东西,无法变得更大或更小。所有我们可以认知的事物都有“可变化”、“可拓延”等属性,甚至人类所认知的物理和数学法则也如此(这些法则是我们通过归纳和推理所认知的,而非[全]本身)。
旧有的法则能推导出新的法则,从还原论的法则到不可还原的法则。从基础的物理法则到人类社会的复杂结构,从生命的诞生到死亡。从一张椅子到整个世界。唯一不具备这些属性的,除了[全],就只有绝对的虚无。
“绝对的存在”即“绝对的虚无”。当从绝对之物的内部相对视角来体验时,才有事物的存在。那个被称为[全]或[一切]的东西,因为它不能增减也不能改变,它没有可能去“体验”任何事物。并且,因为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也缺乏任何相对性,因此,由于相对性的缺失,它不存在,「全」唯一的体验就是绝对的虚无。
人死后能否达到绝对的虚无呢?我们从虚无中诞生,从出生前的[无]转变为存在的我们。与从[全]中诞生的[一]的我们,有何不同?从死亡前小小的存在物的我们,转变为死后的虚无的我们。和从[一]归为[全]的我们,又有何不同呢?
当你达到[全]时,你也到达了虚无。永恒的[全]是不可变化的,而作为一切存在的对立面的绝对虚无,两者都脱离了时间,位于时间之外。从主观体验来看,人死亡后意识到达虚无的时刻,那个时长为0的瞬间,马上有新的生命从虚无中诞生。甚至可能在死亡后到达虚无的瞬间,从另一个深睡眠中意识到达虚无的生命的梦中醒来。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一切生命都在死亡的瞬间获得了新的生命。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中间的过程就是[全]中的所有可能的[一]。或者说是虚无与虚无两点间,所有路径曲线的可能。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片云,每一颗星辰,每一个宇宙,每一个分子,都是轮回与存在真相的一部分。生与死,全与一,有与无,都是不可分割的。
这让人想起费曼的单电子遍历假设,即宇宙中只有一个电子,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形成多个电子的假象。如何看待这个假设呢?
从无限的过去到无限的未来,只有一个[一]在时间之外循环,在时间之内显现,如此往复,形成了我们所称之为世界的一切。
“神”是一个被滥用的词汇。如果用它来指代万物的终极,包含所有信息和所有过去未来所有现实的,全知全能的[全](没有全善,因为拥有全善属性意味着割除了所有恶,它便不配作为[全])。那么,从本质上说,无论说它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是正确的。
还记得《钢之炼金术师》中“神”的话吗:“我就是被称为世界的存在,有人叫我做宇宙、有人叫我做神、有人叫我做真理,有人叫我做全,或者一;而我,其实即是你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全]的一部分,我们即是[一],也是[全],我们即是存在,也是虚无。我们即是生,也是死。我们即是有,也是无。我们的经历,即是轮回,也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