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昌星如何“交朋友”?杨前线坦言:他对人性的弱点了如指掌

纵观历史2021 2025-03-27 23:08:12

上世纪90年代末,震惊全国的远华走私大案中,时任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与远华走私犯罪集团赖昌星牵扯甚多。

他们交情莫逆,是“有福同享”的“异姓兄弟”,赖昌星的“走私事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杨前线的刻意纵容和“倾力相助”。

然而,权势滔天的杨前线只是赖昌星众多“保护伞”中的其中一个,从高官到地方政要无人不倾倒于这位“出手大方”、“真诚待人”的“大港商”“出色”的个人魅力。

赖昌星对人性的洞悉之深,让杨前线这位“好兄弟”也“敬佩之至”。

杨前线与赖昌星相识很早,当时,赖昌星还是一位自主创业的小老板,在人流如织、外贸往来繁盛的石狮市操持着一家小饭店。

石狮市是福建著名的“侨胞”之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随着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石狮市作为重要的贸易口岸、又有着海外侨胞的投资。

“近水楼台”之下,同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外贸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也是头脑活络的赖昌星选择来到此地谋生的原因。

当时,杨前线那时还不是关长,作为海关系统的基层执法人员,需要常常带领团队奔波于各地与走私犯罪斗智斗勇。

石狮的外贸生意做的很好,蛋糕大了也会有人会选择铤而走险,毕竟走私犯罪可谓“无本万利”,对国民经济却是巨大的扰乱。

那时,杨前线是个身负家国情怀、背负道义和使命、为人民服务、清廉自守的公职人员,80年代中期,杨前线受组织委派驻扎石狮,海关工作忙起来经常没点,他经常会错过了饭点。

赖昌星的小饭馆量大管饱、价格实惠,他为人八面玲珑、十分豪爽,杨前线的补贴很少、经常囊中羞涩,赖昌星也不会斤斤计较、反而十分仗义的为其免单或主动加菜。

一来二去,杨前线就与这个“很会来事儿”的年轻人熟识了起来。

赖昌星除开饭馆这个正当营生,还会走私一些时下利润丰厚的“商品”,赚一些“小打小闹”的“外快”。

所以,他与杨前线结交的动机并不纯粹,那时杨前线面对自己窘迫的经济现状,没有坚守初心开始主动寻求与这些小“商人”“进行合作”,收取一些“能力范围内”的“辛苦费”,其美名曰:改善生活。

90年代初期,业务能力优秀、工作成绩突出的杨前线已经升任厦门海关关长,不惑之年就当上了厅局级干部,在全国范围内也算得上年轻有为。他大权在握可谓前途光明,在众星捧月的奉承声中,杨前线渐渐自甘堕落。

再次见到赖昌星时,曾经亲密的朋友,身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赖昌星看着曾经的好兄弟升任关长,对自己的走私事业的“腾飞”将是极大的助力。

杨前线看着这个昔年的小弟兄作为港商荣归故里,他的远华集团斥资巨万,收益颇丰未来难免不能进行合作。

二人重续了兄弟之谊,并开始了精诚合作。

在商海经历了多年捶打,赖昌星从一个没有背景的手工业者到“誉满天下”的大港商,能跳出自己的阶级,几年的时间里就能实现巨大的阶级跃迁,除得益于自己洞察“商机”的一双慧眼、他对人性的洞悉不可谓不深刻。

远华集团在厦门的总部是一座外表毫不起眼、通体粉刷着红漆的七层小楼,这座小楼在坊间被当地的人们戏称为贪腐干部的“第二政府”。

白天“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干部从政府大楼下了班,就忙不迭换上光鲜亮丽的衣服晚上来到“红楼”,为赖董事长“打工”。

杨前线与赖昌星交情莫逆,更是“红楼”的常客,从基层执法部门到地委政要,都是赖昌星“红楼”的座上宾。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楼外表普通、内部却是别有洞天,红楼开门迎客靠的是集团公关部一群八面玲珑、年轻漂亮的女公关。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自甘堕落的贪腐官员、榨取民脂民膏的硕鼠蛀虫。

杨前线就“倒在”了“美人关”前,与一个名叫“周兵”的女公关“交情匪浅”,周兵“懂事听话”、不要求杨前线给她名分,甚至为杨前线诞下了一个儿子。

“妻”和“子”都被好兄弟赖昌星照顾的很好,杨前线对赖昌星感恩戴德,也投桃报李为赖昌星的走私犯罪大开方便之门。

不为美色所动的官员也有,七楼的办公室中、巨大的保险箱里整齐地码放着一叠叠、一摞摞、堆积如山的各国货币。

赖昌星对他们出手很是大方,婚丧嫁娶、生日宴请、送礼不分节庆,时不时就会送上“孝敬”,每个月光是“打点”的支出就超过了两千万,既是“锦上添花”、又是“雪中送炭”,让人“十分受用”。

相比于走私的巨大利益,赖昌星用一点“小钱”就获得了“权力”的“实惠”,不可谓不精明。

遇到极有原则、美色和财富都难以腐蚀的官员,赖昌星也不会“心灰意冷”,会主动结交“领导”的身边人,从他的兴趣爱好下手。

喜欢高雅的就重金购买名家书画、请大家鉴赏,给“领导”以“掌掌眼”的名义“借给”他好好观摩几日,这礼也就送出去了,收了礼,“原则”面对赖昌星的也就“一降再降”。

对“上进”、“仕途”有追求的官员,赖昌星视其扶持价值,为其适时给上级领导进美言、勤沟通、“常来往”,很多“兢兢业业”的干部想要“挪一挪位置”,可是从副职到正职的半级之差,却是十几年都没有跨过去的“坎儿”。

在赖昌星的直接帮助下,几个月的时间就能“一步登天”、让他们“前途似锦”,他们对这位“地下组织部长”感激涕零,甘心为赖董事长“鞍前马后”。

不过善恶到头终有报,随着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的“连根拔起”,这些大小干部、寄生在官僚系统上的贪腐蛀虫亦难逃罪责,最终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承受了应得的报应。

杨前线曾说:赖昌星是个聪明极了的人,他对人性的弱点了如指掌,他曾说:不怕领导有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如今,我们应该从“赖昌星事件”中得到教训,为新时代全党全国的反腐工作敲响警钟。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