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楠,那可是咱们中国乒乓球界响当当的人物。我记得小时候看她打球,总觉得她手里的球拍跟长在手上似的,正反手切换快得让人眼花缭乱。作为拿过 24 个世界冠军的大满贯得主,她退役后本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可最近大家又被她家的事儿吸引了 ——14 岁的儿子郭麒放弃乒乓球改打篮球,7 岁的女儿笑笑却在妈妈的严格训练下,成了青少年比赛里的 “小冠军”。这一家子的教育经,就像一盆刚端上桌的热菜,让大家忍不住想多唠唠。
王楠的职业生涯有多牛呢?说句心里话,现在好多年轻球迷可能都不太清楚,但稍微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她可是和张怡宁、邓亚萍齐名的 “国乒一姐”。从 1997 年第一次拿世界冠军,到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打完最后一场比赛,她整整打了 11 年职业赛场。印象最深的是 2000 年悉尼奥运会,她一个人拿了女单和女双两枚金牌,站在领奖台上笑得特别甜,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姐姐简直是为乒乓球而生的。后来才知道,她 2005 年得了甲状腺癌,手术完一个月就回去训练,换作一般人,估计早就被病痛吓倒了,可她愣是咬着牙挺过来了,这份韧劲儿,确实不是常人能有的。
再看她的俩孩子,走的路完全不一样。儿子郭麒小时候也练过乒乓球,10 岁就参加比赛,那时候大家都觉得 “冠军儿子” 肯定能子承母业。谁知道这孩子长到 14 岁,突然跟篮球较上了劲。现在的他身高快 1 米 8,往篮球场上一站,跟棵小树似的,跑起来蹦得老高。网友经常说,这孩子小时候模仿伊藤美诚发球的视频特别逗,弓着背甩拍子,把人家伊藤美诚看得直发呆,现在倒好,拍子换成了篮球,在球场上运球突破有模有样,听说还拿了青少年比赛的得分王。有人觉得可惜,说妈妈这么好的乒乓球资源不用,偏去打篮球,这不是绕远路嘛?但我觉得吧,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就像小鸟长了翅膀,总不能非得让它往一个方向飞,对吧?
女儿笑笑就不一样了,打小就被妈妈带着练球。4 岁的时候,她还没球台高呢,就开始跟着王楠学接球。网上有段视频,笑笑练得太累哭鼻子,王楠板着脸说 “擦干眼泪继续”,看得好多家长直揪心,觉得是不是太严厉了。可别说,这孩子还真挺争气,7 岁就拿了威海站的女单冠军,去年一场比赛打了 15 场,搁大人都扛不住,她硬是没掉链子。更有意思的是,笑笑的偶像是孙颖莎,有回在比赛现场给孙颖莎捡球,眼睛都亮得像星星,跟普通小粉丝没啥两样。你说这孩子,妈妈就是大冠军,偏要追别的明星,可能在她心里,孙颖莎姐姐更像个能追上的目标吧。
王楠和丈夫郭斌的教育方式,其实挺值得琢磨的。家里条件挺好,可俩孩子穿得普普通通,衣服脏了自己洗,袜子破了接着穿。郭斌是搞房地产的,按理说不差钱,但他们总说 “富养精神,穷养物质”。我觉得这就像老辈人养花,不管花盆多普通,只要把根养好了,花自然开得漂亮。儿子虽然没走乒乓球这条路,但打篮球练出的那股子拼劲,跟妈妈当年在赛场上的狠劲儿一模一样;女儿练球苦归苦,可每次拿了奖,眼睛里那股子自豪劲儿,也是藏不住的。
现在王楠除了管孩子,还忙着搞公益。她建了乒乓球训练基地,专门教偏远地区的孩子打球,好多没条件的孩子,就靠她这个基地,第一次摸到了乒乓球拍。有人说她这是把对儿子的遗憾,都放到这些孩子身上了,其实我倒觉得,她是把自己对乒乓球的热爱,变成了更多人的机会。就像她当年抗癌的时候说的,“困难这东西,你怕它就难,你不怕它,它就怕你”,现在她把这话用到教育上,用到公益上,还真挺合适。
不过话说回来,关于她家的教育,争议也不少。有人觉得对女儿太严格,万一练伤了身体咋办?也有人说对儿子太宽松,万一打篮球出不了成绩,回头再想捡乒乓球可就难了。其实啊,当父母的哪有不操心的,王楠估计也一样。你看她现在社交媒体上发的,大多是女儿比赛的视频,偶尔才露一下儿子打篮球的镜头,不知道是更关注女儿,还是想给儿子多点空间。
说到底,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经,王楠家的故事,不过是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父母是冠军也好,是普通人也罢,核心都是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的路。现在笑笑在乒乓球路上越走越稳,郭麒在篮球场上也崭露头角,这俩孩子就像两盏小灯,各自发着光。但未来的路还长,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遇到新的坎儿。你觉得王楠这种 “松紧结合” 的教育经,到底是给孩子铺了路,还是加了压呢?要不咱也在评论区聊聊,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