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6 号凌晨那场跳水世界杯分站赛,估计好多人都守在屏幕前盯着呢。说句心里话,全红婵站上 10 米跳台的时候,我这心里头跟揣了个小兔子似的,跟着她的每一个动作直打鼓。谁不知道她是咱们的 “水花消失术” 天才啊,东京奥运会那几跳,简直跟教科书似的,可这次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剧情咋就没按咱们想的走呢?
比赛一开始其实挺顺的,第一跳她来了个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入水时那水花小得跟滴了一滴水似的,直接拿了 84 分。可到第三跳,问题来了。她要做的是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这动作讲究的是在空中把身体缩成个球,转得又快又稳,入水还得像根针似的。结果呢,她在空中好像有点没绷住,身体稍微晃了那么一下,入水时水花 “哗” 地就溅起来了,这一跳只得了 75.2 分。旁边的教练陈若琳看着,脸上那表情跟咱们平时考试没发挥好似的,又着急又心疼。后来她自己也说,体重涨了不少,动作跟着就有点变形,以前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好像突然打了个结,有点找不着了。
要说这体重啊,对跳水运动员来说真是太关键了。您想啊,跳水就跟咱们扔石头似的,石头重了点,出手的劲儿和角度就得跟着调,不然落水里的位置就偏了。全红婵从东京奥运会到现在,长了 7 厘米,体重多了 7 公斤,别小看这几斤肉,在跳台上可影响大了。每个动作都得在空中转好几圈,体重一变,转圈的速度、身体的平衡都得重新找感觉。就像咱们平时穿惯了轻便的运动鞋,突然换双靴子,走路都得适应好几天呢,何况是这么精细的跳水动作呢。
比赛结果出来后,网上的声音可热闹了。大部分人挺理解的,说 “发育期有点波动正常,咱支持全红婵”,可总有那么些人说话不好听,啥 “状态下滑太厉害”“故意让金牌” 的话都冒出来了。哎,说句实在的,运动员也是人啊,又不是机器,谁能保证一辈子不失误呢?就像咱们上班,偶尔也有个弄错报表、忘带东西的时候,咋就不能给运动员多点包容呢?想起谷爱凌以前说过的话,面对那些恶意攻击,她直接回怼 “黑子心情这么差,要不去跑个步?”,这话糙理不糙,真希望那些说话带刺的人,能设身处地想想运动员的不容易。
咱们中国跳水队其实挺靠谱的,没慌也没乱。听说队里给全红婵安排了专门的营养师,每顿饭吃多少肉、多少菜,都跟算数学题似的精准,连米饭粒都得 “数一数”,就为了帮她把体重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还有技术组的教练,天天盯着 3D 动作捕捉系统,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似的,一点点分析她的动作哪里有偏差,然后帮她调整。心理老师也没闲着,跟朋友聊天似的跟她唠嗑,让她别老盯着金牌,把心思放在每一个动作上,慢慢找感觉。
其实啊,跳水界的前辈们好多都经历过这一关。伏明霞当年也是从跳台转到跳板,郭晶晶那会儿为了控制体重,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全红婵的队友陈芋汐,之前也有过体重波动的时候,据说她每天称体重得有十次,就怕多吃一口影响状态。现在队里还有 14 岁的新星在冒头,咱们中国跳水队就像个大家庭,老一辈带着新一辈,谁遇到坎儿了,大家就一起帮着跨过去。
全红婵这次拿了银牌,脸上虽然有点失落,但眼神还是挺坚定的,说以后会更专注训练。4 月 13 号加拿大站的比赛又要来了,这丫头肯定憋着一股劲儿呢。说真的,看着她从 14 岁的小丫头长成现在 18 岁的大姑娘,经历了这么多比赛,有辉煌也有挫折,就像看着自家孩子长大似的,心里头满是感慨。运动场上哪有永远的常胜将军啊,重要的是能不能从低谷里爬起来,带着咱们的期待继续往前冲。
您说,要是咱们身边有这样的孩子,面对这么大的压力和变化,咱们是该多给点包容,还是该更严格要求呢?其实啊,不管是支持还是鼓励,咱们都得明白,运动员也是普通人,他们的每一次跳跃,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摔倒和重来。接下来的比赛,您还会守着屏幕,为全红婵加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