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臣良将,何代无之?贵在见知,要在见用耳。”
《南史•列传六十•郭祖深》
有了人才,如何运用,发挥他们的特长,是成功的关键。有才不用,束之高阁等同于没有,如果反过来帮助敌手,结果更惨。
历史上,有才不用反而资敌的,最典型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商鞅、张仪、范雎等大批顶尖人才流失,成就了秦国的强大,魏国日渐衰落直至被秦国攻灭。这是前车之鉴,到了楚汉争霸时期,这样的历史在刘邦、项羽之间再次上演。刘、项的用人之法有何差异呢?

一、自身定位
松下幸之助曾说,当团队只有100人时,你必须在第一线身先士卒;如果发展到1000人时,你就不可能留在第一线,而是身居其中;当增至10000人时,你就必须退到后面,统筹全局。不同阶段,管理者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商场如战场,管理之道是相通的。
刘邦、项羽作为统帅,要想带好队伍,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是事必躬亲,亲自披挂上阵冲锋?还是坐镇指挥,统筹全局,让手下各司其职?

刘邦,一介布衣,一位中年油腻大叔,自身无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拔山扛鼎之力,但他有坚忍不拔之志、愈挫愈勇之心。韩信对他的评价是“不能将兵,而善将将”,确实如此,刘邦自己领兵打仗的失败居多,如果统帅全局,让将军们去打仗反而能取胜。术业有专攻,刘邦的职责定位就是稳坐中军帐,指挥各路将领。

项羽,名将之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力拔山兮气盖世”,纵横疆场勇不可挡,攻城拔寨如摧枯拉朽。正是如此,他喜欢亲自上阵杀敌,一展霸王之风。例如分封诸侯后,齐地的田荣造反,项羽马上率军去平定,田横再叛又把他拖住,导致后方的都城彭城被刘邦率诸侯联军攻占,项羽又转身般杀回,虽然夺回了彭城,但齐地又被田横重新占领,如救火般疲于奔命。项羽出身武将,单纯靠武力平叛,常常自己冲锋陷阵,顾不上全局,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这是对自身定位的错误。
楚汉战争中期,两军长久对峙,士兵们熬不住叫苦连天,项羽急得直接对刘邦说:“老刘,这几年天下汹汹都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不如我们俩一决雌雄!”刘邦狡黠一笑:“我宁愿斗智,不能斗力。”两人的思维、定位之高低一目了然。
二、下属分工
对团队人员是否任用,分工是否合理,对战争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邦手下人才众多,他授予各人相应职责,各司其职。还定三秦后逐鹿中原,刘邦集团对战场、各人职责划分更加清晰。首先大后方交给老成持重的萧何,自己带领张良、陈平等谋士武将在一线。一线又划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自己在正面战场对阵项羽的楚军,敌后战场则交给韩信、彭越。韩信以大规模作战为主,相继平定魏、代、赵、燕等国,彭越以游击战袭扰楚军。
除攻城作战外,刘邦还发挥麾下能言善辩之士开展攻心战,相辅相成。他派郦食其去说降齐王田横,派随何去游说淮南王英布叛楚,让英布、刘贾去诱使大司马周殷叛楚。
各条战线都安排人员,一起发力,分化、瓦解、攻击楚军及其联盟,效果立竿见影。

项羽则缺乏统筹全局的能力和眼光,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不能充分发挥手下人员的作用。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对人员缺乏深入了解,分封不合理、用人不当,埋下不少地雷。分封的六国贵族大多是碌碌无能之辈,在楚汉战争时像“墙头草”两边倒;田荣、陈馀因分封不公心生怨恨,分别在齐赵两地起兵;三秦王的人选不当,章邯、司马欣、董翳因降楚导致二十万降卒被坑杀,关中百姓非常不满,失去民心的三秦王根本无法阻挡刘邦东进。
人才在身边却视而不见,弃而不用。当年韩信、陈平在他手下时,没有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虽有老谋深算的范增,但项羽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曾经倚重的英布、周殷、钟离眛等因项羽赏罚不公,相继弃他而去。
项羽失去了大批优秀的谋士、将领,手下没有太多可供驱使的人才,加之刚愎自用,只知道一味武力征讨,陷入两线作战,苦不堪言,队伍越打越散,离心离德。现实面前,高傲的楚霸王无奈低下头,与他一向看不起的刘邦在鸿沟议和。

刘、项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刘邦是人尽其才,各个棋子都占据要点,不给对手可乘之机。而且如此安排,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做到风险分散化,即使彭城之战打败,急急如丧家之犬,跌倒了起来继续打,依然能马上组织军队继续反攻。项羽则是越打手中棋子越匮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乱了章法,到垓下之战时兵力寥寥无几,陷入四面楚歌之境。
“一人难挑千斤担。”面对声势浩大的对手,单纯靠个人能力必然无济于事,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合理分工,各取所长,才能克敌制胜。
三、灵活变通
人的秉性各异,形势复杂多变,能否转换思维、权宜变通,结果迥然不同。
刘邦的用人策略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形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韩信。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告知刘邦请封假齐王,这是赤裸裸的邀功、威胁!刘邦正受困于荥阳,听后勃然大怒,张良、陈平踩他脚暗示,他马上改口封韩信为真齐王,让韩信下定决心效力刘邦,很快拒绝了项羽的游说。
垓下之战前夕,刘邦让韩信、彭越发兵围剿项羽,两人按兵不动。刘邦心知两人在坐地起价,但他能听从张良建议,许诺封他们俩为王,并划定地盘,给予了“股权激励”,两人很快出兵,最终取得了垓下之战的胜利。
刘邦的灵活变通,极大发挥了激励作用,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项羽则不然。田荣因不满分封结果而起兵叛乱,项羽大怒,亲自带兵围剿,不考虑剿抚结合,只采用军事行动,结果陷入了齐地的战争泥潭。当初若是派人去封他一个王,就可以避免被动的局面。
项羽在平叛齐国之战、彭城之战时,让英布出兵相助,他两次都不来,项羽恼了就多次派使者去责备他,让他更加惶恐,反而投降刘邦。倘若采取安抚、激励,或许有回旋余地。
项羽的人事策略让他少了帮手,多了对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面对形势、人心的变化,不能固执己见,一定要灵活变通。“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刘邦就是这样的神。

小结:
项羽因不重视、不使用人才,导致人才流失,独木难支,虽然险胜几次,但大势已定,无法翻盘;刘邦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虽然屡战屡败,但最终反败为胜。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自己也总结,之所以战胜项羽夺取天下,正是依靠以“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的鼎力相助。“三杰”非常重要,任用“三杰”的人更值得称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能否发挥巨大作用,关键在于统帅能否识才、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