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其实最早的说法应该是“蛇的传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祖先最早的图腾不是龙,而是蛇(小龙)。
远古时期,我们的一些部落先民就崇拜蛇。它无足无翅,水陆畅行,蜕皮后宛若新生,让人敬畏并神化,将其作为图腾。
后来各个部落走向联盟,图腾的形象不断组合叠加,蛇身、鹿角、鱼鳞、鹰爪……变成了虚构的龙。
一、伏羲女娲的形象
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都被神化为人首蛇身形象。从典籍和出土文物都能得到印证。
1、典籍记载
太昊帝庖羲氏(即伏羲),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
——唐·《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
帝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为女皇,其末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
——唐·《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
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唐·《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曹植女娲赞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南朝·《昭明文选》载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晋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

2、出土文物 新疆出土的绢画,河南、山东等地的汉代砖墓画,都有伏羲女娲图,基本是伏羲手执曲尺(矩),女娲手执圆规(规),二人都是人首蛇身,交尾而立。

伏羲女娲图绢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图,四川博物院

山东嘉祥伏羲女娲武梁祠左石室汉画像石(拓片)
二、对蛇的敬畏
蛇象征着神秘、隐蔽和强大,古人对蛇充满敬畏之心。
1、古人见面问候
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说文解字》对“蛇”字的注解
上古时期的先民见面时,不是问候“您吃了吗?”,而是问候“今天您没遇到蛇吧?”
为什么有如此奇怪的问候呢?
上古时期,人们穴居野处,经常有蛇患,所以人们见面时,总是先心有余悸地问:“无它乎?”“它”就是“蛇”。

“它”字的演变分化
2、涸泽之蛇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韩非子》
《韩非子》记载的故事:蛇准备迁移,小蛇和大蛇相互衔嘴,背着穿过大路。人们都躲开它们,说:“它们是神君。”
三、蛇的传说故事
最典型的就是《白蛇传》,蛇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白蛇还生下状元(文曲星下凡)。

----------------------
我们是“蛇的传人”,也没错。
旧岁千般皆如意,新年万事定称心。
祝大家巳巳如意,喜见昇卿,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