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已经播出两期,除了精彩的节目之外,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赛制的设定。组委会有五人,分别是马东,徐峥,于和伟,黄渤,李诞,这五人看似高高在上,有评分上的特权,但实际上,他们一人也是100分,和现场的观众一样。
所以,不管你咖位如何,资历如何,喜剧成就如何,在这个场子里,你和普通观众一样,没有特权。
可以说这个设定大大缩小了评委和大众的权限差距,或者说刻意模糊了两者的界限。毕竟喜剧是给大众看的。
因此,五个组委会会长只是有现场点评的权力,在打分环节,虽然他们五人的分数格外打出来,但分值和观众是一样的。
难道马东没有给五人一点特权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五个会长虽然没有更高的分数权限,但他们五人却手握着一个大特权,这个特权可以直接颠覆观众的选择。
很简单,五人有全票通过权。也就是说,如果五人都给分了,那么这500分,就可以让选手跨过排位赛,不参与排名直接晋级。
表面看,这个特权没什么实施的场景与土壤。毕竟好的作品,大家都喜欢,所以这些作品本就能排在前面,就算不直接晋级,也能通过排位获得晋级权。
但问题就在这里。
的确有几个节目,五个人都给了100分,但偏偏观众的反馈并不是太好,如果不是五人的特殊100分,那么这个节目就排得很靠后,甚至在淘汰的边缘。
其实这个设定,给予马东们的特权是相当大的,等于说五个人可以无视观众的评价,直接把自己喜欢的选手送进第二轮。可以说,这个特权不但是高人一等的,也是非常霸道的。
也许,对观众的选择,节目组还是有那么一丝的不放心;另外,请来的四个会长,加上马东,五个人的咖位毕竟摆在那里,一点特权也不给,把他们放到和观众同等的位置上,也不现实。
其实,这个设定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五人联合肯定了太多的节目,有太多节目直接被保送到第二轮,那么后面的节目,就要从大局观出发,仔细斟酌了。
这个任务,当然就交给马东了。
第二期的后面几个节目,马东明显有控票行为。《站台》这么好,他没给;最后的《这个杀手不大冷》一致被认可,他居然也没给。而这次是只有他打了零分。面对其他人的质疑,马东甚至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解释,只能支支吾吾地搪塞过去。
看来,节目组设计的这个特权,也有一定的反效果。如果排位赛到了最后阶段,因为这个设定打乱了预先的框架,那就只能临时修改规则了。
其实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尽可能把所有好的节目留下来,把所有好的演员保送好。毕竟,谁也不希望节目中出现遗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