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与林彪的三可比和三不可比

老司来聊聊 2024-03-08 21:20:59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与粟裕是我军最闪耀的双子星。他们是解放战争中,贡献最大的将领。 这两个人都有各自的拥趸,军迷们对两个人的谁对解放战争的贡献更大,谁的指挥能力更强,而争论不休。 我也发表一下我的拙见,我认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比林彪要强。我通过粟裕与林彪三能比三不能比的方式,来解答这个疑团。 粟裕与林彪的第一不可比的是没有稳定的后方。 在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成军以后,各支部队陆续进入东北战场,蒋介石此时也运送来多支部队,在东北战场上展开全力猛攻。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因为建制不全,部队指挥系统也都失灵,而且武器奇缺,这些都导致东北民主联军,初期没有形成一个很强的战斗力,抵挡不住蒋军的进攻。 陆续放弃了沈阳、长春以及四平等大城市,被迫退到松花江以北。可是蒋军这时因为美国军事协调小组的干预,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东北民主联军一个喘息的机会。 自此以后,蒋军部队再也没有攻过松花江以北。所以东北民主联军在松花江以北,得以从容开展土改工作、剿匪工作以及征兵工作,使东北民主联军有一个非常巩固的后方,而这一点是粟裕万万不能相比的。 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一直处在三面受敌、一面环海的处境之中。作战环境非常恶劣,一直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在敌人四面环视的危险状态下,经常有被敌人剿灭的危险。 所以不得不在内线作战中,经常转移部队,调动部队,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这才有苏中的七战七捷,莱芜战役等初期的战役胜利。 但由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粟裕这边面临的压力,那是十分巨大的,直到豫东战役的胜利,才彻底改变了战局。 第二,军队物资的供应,军队人员的补充粟裕不能和林彪比。 在东北战场,东北民主联军有稳固的后方,这才能够从容的在后方开展剿匪、分田地、征兵等各项工作。 延安还为东北战区派了2万多名干部,这些干部,已经不能用星星之火形容了,他们都是举着火把的种子,每到一地就能燃起熊熊烈火。 因为重新丈量了土地,为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田地,百姓参军的积极性极高,使得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到野战军部队中来。 日军战败投降,苏军仓促撤离东北,使东北战场上,有大量被遗弃的枪支弹药,等作战物资。 由于东北野战军有巩固的后方,东北又是全国有名的工业基地,这时东北的兵工厂,也能为部队生产武器弹药,以及各种的作战物资,也都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这就保证了东北野战军的物资供应。 而粟裕在这方面又是远远不及林彪,因为持续作战,兵员得不到补充,物资保证更无从谈起。 所以华野部队一直都是“以战养战”的形式与敌开展斗争。多数时候是靠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来补充他们的枪支弹药。 所以华野部队最怕打成消耗战,消耗战对于他们来说就等同于败仗。绝对是不能打的,因为和敌人拼不起消耗。 由于持续作战,部队减员严重,所以不得不在每次战役胜利以后,对俘虏兵抓紧时间做思想教育工作,让出身好、觉悟高的士兵,短时间内融入到我军的战队系列,在华野部队中,有很多部队,超过1/3以上的士兵,都是“解放战士”。 第三点不能比,是兵力上对敌的优势,粟裕不能和林彪比。 东北野战军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从进入东北以后,在总兵力上一直和蒋军处于相持,在1946年到1947年之间,一直和蒋军的部队处于大体相当的程度。 到1948年初,我军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蒋军。尤其是经过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战役以后,东北野战军已经达到了100万左右的规模。 而国民党在东北的部队,加上保安部队只有55万,在兵力对比上,已经完全成了碾压式的优势。 而这又是粟裕不能与之相比的,粟裕处在华东地区,华东野战军一直处在以弱对强,以少敌多的战场形态。 苏中七战七捷是3万对敌12万,孟良崮战役是27万对敌50万,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也都是以少敌多。 最终的决战淮海战役,也是以60万对敌80万,还是不如敌人的兵力雄厚。 我再说说粟裕有哪三点可以和林彪相比。 第一个可以相比的就是战绩。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评论谁强谁弱,最基本的一个因素就是战功,拼资历是没有意义的。 在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历经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中取得著名战役最多、战果最丰,而且歼灭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也是最多的。 从战役规模和战役歼敌数量来说,粟裕都能和林彪相提并论,完全不处于下风,而隐隐占有优势。 第二个可以比较的是,面对复杂的战场形势,指挥官在战场中的作用,我认为粟裕超过了林彪。 林彪面对的险境一个是第三次四平战役,一个是锦州战役。 在第三次四平战役中,林彪已经占领了市区3/5的面积,把陈明仁打的,只龟缩在几个坚固的地点,处境已经是岌岌可危。 这时国民党的援军也已经离得很近了,我军的阻援部队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在此种情况下,林彪面临两个选择。 如果继续打下去,防线有被突破的可能。那样的话,敌人内外夹击,会造成一定损失。 也有短时间内,就全面占领四平的可能,如果打下四平,蒋军的增援部队就得回撤,战役将获得全面胜利。 在这种压力下,林彪没有选择冒险,而是选择撤军,留下了遗憾。 我认为如果是粟裕,这场仗他会继续打下去,战场上有时候胜利,就在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林彪遇到的战场危机时刻,另一次就是锦州战役。 当时蒋介石命侯镜如在葫芦岛登陆,从海上驰援锦州,又命令廖耀湘组建成的兵团10万大军,由沈阳前往锦州增援。 面对这种危机情况,林彪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在主席的严令督促下,才发起了锦州战役。 塔山阻击战,甚至连预备队都没用上,就阻击住了敌人,仅用两天时间就打下了锦州,所以最多能算作有惊无险。 而粟裕面临的战场环境却要复杂的多,无论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还是豫东战役,抑或是淮海战役,这三场硬仗,每一场硬仗,粟裕都用完了所有部队,再没有预备队可以使用,兵力已经完全调配出去。 这样的险战,肯定是比锦州战役、四平战役要难的多的。而粟裕通过精准的计算,灵活巧妙地调动兵力,使本捉襟见肘的兵力,却在各个战场上做到统筹兼顾,实在是让人叹服。 这种高超的战场指挥艺术,除了粟裕,换做任何一个我军将领,也不可能做的更好了,所以刘帅说“粟裕打的仗我是打不了的”林彪也说“粟裕竟打神仙仗”。 所以从这几场险仗来看,粟裕的临场指挥能力是要强过林彪的。 第三,统帅的信任可以和林彪相比。 统帅的信任度,能反映出在主席的眼里,对将领的指挥作战能力,带兵打仗能力的充分认可。 在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的初期,主席最信任的将领,那毫无疑问是林彪,从他把林彪,作为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主帅,就可以看出。 要知道,东北战场上,主席可是把能调配的2万多名干部,以及从全国各个战场抽调的十几万精兵,都派到了东北战场上。 几乎拿出了我军所能拿出的全部家底,把这样一副重担挑到林彪的肩上,更何况林彪还脱离了八年的战场,足可以看出主席对林彪的信任。 可是在通过三年的解放战争,通过主席对粟裕的了解,后期粟裕得到主席的信任。 一方面通过细节可以看出,主席打破惯例,亲自迎接粟裕,又因粟裕改变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这是其他将领都没有享受到的待遇,可见主席对粟裕的欣赏。 尤其是在1950年,我军成立攻打台湾总司令部,任命粟裕为总指挥,也可见主席对粟裕的信任。 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我军未雨绸缪,准备组建赴朝部队时,当时任命的第一任司令员就是粟裕。 有很多人都说,粟裕威信不足,手下将领对他不服气,通过主席任命粟裕出任朝鲜战争的司令员,就可以打破这个谣言。 如果粟裕离开了陈毅,就不能指挥华野部队,那他又怎么能指挥的了四野的主力部队呢?要知道赴朝作战的先期都是四野的部队。 主席对粟裕的任命,可以看出在主席的眼里,粟裕才是那个最能打仗的人。
1 阅读:364
评论列表
  • 2024-03-09 10:22

    粟军神

老司来聊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