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府有多大?比紫禁城规模如何?和其他贵族的住宅有何区别?

老丁说历史 2023-05-06 17:36:14

清朝王府有多大?比紫禁城规模如何?和其他贵族的住宅有何区别?

在清朝的宫廷剧里,你可以看到“鳌府”三个大字,在清朝的宫廷剧里,你可以看到敖白的家里,挂着“和府”三个字。如果是在史书上,敖白和和珅敢这样做的话,皇上肯定会把他们的家产给抄了,然后把他们的官职给撤了。

首先敖白、和珅二人的名字都是假的,敖白姓氏是瓜尔佳氏,和珅姓氏是钮祜禄氏,他们二人若要在自己的府邸上立牌匾,既不能写“和府”,也不能写“鳌府”。其次,在大清,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被称为府邸,哪怕是鳌拜,和珅这样的大人物也不能被称为府邸。

清代的建筑礼仪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在建筑规模、风格和布局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对尊卑、尊卑和礼仪的严格要求。若是不按照礼仪修建房屋,一旦被人发现,那就是“僭越”,在清代是非常严厉的,违反者轻则抄家放逐,重则诛九族。

按照清朝的礼仪,只有皇族的高层才能够被称为府邸,皇族的贵族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奉恩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其中贝子以上的贵族,一般贝子以上的贵族都是皇子,因此清朝的皇子在成年的时候就被封了爵位,然后从皇宫里面搬出来,就叫做分府治。

不管外姓大臣有多高的爵位,有多高的官职,都不会被称为府邸,“第”是公爵之下三品以上的官邸,而三品之下的官邸,以及平民百姓的住所,则是“宅”。按照这条规定,鳌拜跟和珅都是一等公,所以住的地方不能叫府邸,只能叫“一等公第”。

其实这也怪不得现在的清宫剧,就算是在清代,也有不少人不懂这些礼仪。在《清稗类钞》中,曾国藩麾下湘军统领鲍超,就是因为不懂府邸名称的规则而闹出了一场闹剧。

鲍超是个武将,也是个很有魄力的武将,很得曾国藩的器重,有一次还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联手攻破了南京,其中天王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也落在了鲍超的手里。鲍超因为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同治帝册封为一等子爵。

因为立功被封为子爵,所以鲍超很是得意,他打算在京中建一座府邸,等府邸建好后,他要在府邸的大门上挂上一块牌子,鲍超是一品大员,所以鲍超的府邸上要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一等子爵第”。

不过鲍超是个武夫,对这种礼仪一窍不通,结果被一个文士耍了,文士说,按照古时候的礼仪,一个子爵是属于一方诸侯的,而诸侯的府邸在古时候又叫“皇宫”,那么鲍超的府邸就应该挂上“子”和“皇宫”二字。

这两个字无论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意思,鲍超若是将这两个字贴在墙上,不但会被人耻笑,而且还会被扣上一个冒牌货的帽子,到时候很有可能会被逐出家门,被逐出家门。好在那位为鲍超立碑的铁匠提醒,鲍超也老老实实立下了“一等子第”三个字,并悬挂在了石碑之上。

因此,满清的王府有很多规矩,一不小心就会犯法,满清的府邸都是皇亲国戚的府邸,而满清的府邸又分为皇亲国戚和皇亲国戚两类。

清廷的爵位和明廷有很大的区别,清廷的爵位是世袭的,不像明廷的王爵传万世,清廷的爵位是世袭的,如果皇子没有世袭的话,那么他的子嗣就必须要从明廷的爵位上下来。

所以,明代的王府很多,而清代的王府却很少,再加上明代的王爷都有自己的领地,分散在四面八方,而清代的皇室王爷则是居住在京城之中,受皇上的监视,所以清代的皇室王府基本上都在京城之中。

因为京城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清宫的王爷们大多都住在京城里面,所以清宫的王府远没有明宫的王府大。

清代王府的建筑风格,也跟一般人住的地方不太一样,紫禁城是皇帝住的地方,屋顶是明黄色的琉璃瓦,而王爷和王爷住的地方,屋顶是绿色的琉璃瓦,而一般人住的地方,屋顶是灰色的。

所以光看这座王府的建筑,就知道它的气派了,这座皇宫的规模,仅次于紫禁城,与其他皇宫有着明显的区别。

除了房顶的不同之外,房间的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清朝讲究九五之尊,九五之数只有皇帝才有,所以王府的房间是不可能有九五之数的,为了体现王府仅仅次于皇宫的地位,一般都是主楼七间,侧楼五间。

从屋子里到屋子外面的门,每一扇门上的钉子都很精致,紫禁城里的皇族,每一扇门上的钉子,都是九九八十一根,代表着九九八十一根,代表着皇族,而皇族,每一根钉子,都是九九八十一根,代表着皇族,而皇族,每一根钉子,都是七七七四十九根。

要知道,清朝的爵位是从上到下,从上到下,都是从上到下,所以,一个皇子的子嗣,如果过了几代,就不是皇子了,那他的府邸,又怎么可能降下来?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满清的王府并不是王爷们的私有财产,而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全部由皇帝的贴身总管掌管,满清的王爷们只拥有王府的使用权和居住权,并没有任何的继承权,也没有任何的所有权。

十五岁以上的皇子想要离开王府,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住处,如果皇子的后代被剥夺了王爷的身份,那么他们所住的地方也会被收回,然后由内务府根据他们的身份,给他们安排一个新的住处。

比如乾隆的幼子,庆亲王永璘,在和珅这个贪官污吏被嘉靖赐死后,就被嘉靖陛下赐给了他的“弟弟”永璘,成为了庆王的府邸。但永璘的庆王爵位并没有被传给他的“孙子”奕劻,而是被剥夺了爵位,成为了一个“铁帽子王”。

咸丰帝登基后,册封了他的六哥奕奕为恭王,于是内务府便将他的庆王府重新修葺了一遍,挂上了“恭王”的匾额,将他的府邸改成了“恭王”,这才让他住了进来。奕劻被送到了另一个地方,一直到他深得慈禧的欢心,被封为庆王,这才被送到了另一个府邸。

所以京城里的皇族府邸并不多,只有那么几座,换了也就是换了一块新的牌匾,算是一座好的皇族府邸,一座好的。

清朝的王府和紫禁城比起来,紫禁城的面积大约在七百二十万平米左右,和那些更大的王府比起来,雍和宫的面积只有六万六千平米,和紫禁城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雍和宫的名字是在他登基后改名的,是他除掉了他的“弟弟”老八胤禩后,他将他的廉王府邸与他原本的雍王府合二为一,变成了雍和宫,并且将原本的青砖全部换成了黄色的瓦片,这才有了现在的样子,不过,现在的雍和宫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而是真正的雍和宫。

雍和宫的大小,其实就是雍王府和廉王府的大小,可以说,这两个王府加起来,连紫禁城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和紫禁城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现在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皇室府邸只有恭王府,这里原本是一位贪官污吏和珅的府邸,后来因为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迎娶了乾隆的幼女固伦、孝顺公主,所以这里就成了他的府邸。

不过恭王府原本只是一座普通的府邸,并不算太大,直到奕䜣将这里改造成了恭王府,奕䜣的王爵位被继承,他们才将这里扩大到了现在的六万一千多平米。

从那以后,恭王府就被保留了下来,这也是目前为止,最完好的一座府邸。

要说大清王府中最大的两个,一个是礼亲王府,一个是豫亲王府,京城中有一句话,叫做“房子在礼亲王府,围墙在豫亲王府”,也就是说,豫亲王府的围墙比礼亲王府要高一些。这两个王爷的府邸,在满清的历史上,绝对是最大的,因为这两个王爵位是铁帽王,世袭的,经过了好几代人的努力,才让这两个王爷的府邸变得更大了。

最早被册封为礼亲王的人,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因为他曾经支持过清太宗太极,清世祖顺治,所以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尊敬,被称为“铁帽子王”。

事实上,这座府邸原本是嘉定伯周奎,也就是明末帝崇祯的老丈人的府邸,并不算太大,因为代山的“孙子”杰书能征善战,辅佐康熙皇帝平定了三个藩王的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康王,康熙便将这座府邸也划归了礼亲王一脉,康熙还专门拨钱给他建造了一座更大更奢华的康亲王府,从那以后,这座府邸就成了代山时期的礼亲王府。

在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乾隆陛下下诏,将康亲王的封号重新改为“礼亲王”,其府邸也随之改名为“礼亲王”。在嘉庆帝的时候,礼亲王的府邸发生了一场大火,很多东西都被烧成了灰烬,于是,杰书的曾孙,也就是现在的礼亲王,便出了一笔巨款,将这座府邸重新修缮了一遍,并且将其扩大了一圈。

到了最后,礼王府的面积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平米,里面有四百八十多间房子,成为了京城中房子最多的地方,所以,也被称为“礼亲王府”。礼亲王的府邸占地面积是恭王府的五倍,比紫禁城还要大上一倍,所以这座府邸才是整个清朝最大的府邸。

现在的礼亲王府已经不在了,西面的建筑也几乎全部被拆掉,只有东面的中面和中面的建筑还算完整,不过,大部分都被改造成了住宅或者是公有土地。

最初被封为豫亲王的人,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多铎,因为大清一统天下,所以豫亲王被称为“铁帽子王”,世袭而来。至于“豫王府墙”这一说法,便是指豫王府墙高过寻常王府三丈有余。

至于为何豫亲王府的围墙会高过别家三丈,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在乾隆年间,豫亲王修龄酷爱下棋,恰巧乾隆皇帝也酷爱下棋,于是二人结为棋友,闲暇之余,时常会下一盘。

有一次,乾隆陛下玩上瘾了,亲自去豫亲王府找修龄对弈,两人还打了个赌,最后两人的棋力不相上下,算是平手,乾隆陛下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故意装模作样地让修龄给豫亲王府的围墙加了三丈,于是修龄就跪在地上感谢,这才有了现在的豫亲王府,比别家高三丈的围墙。

至于豫亲王府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因为满清覆灭后,豫亲王府就没落了,豫亲王府的后人将王府卖给了美国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将豫亲王府拆了,然后在协和医院和它的附属医院里建造了现在的协和医院,所以关于豫亲王府到底有多大,谁也不知道。不过听说豫亲王府的占地极广,几乎可以媲美礼亲王的府邸,所以这座府邸的建筑也极是宏伟。

因此,清国的王府,虽然比不上明国的王府,也比不上紫禁城,但也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到的,而且王府的外表,也和其他地方不同。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