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韩国国会弹劾风暴席卷首尔,代总统韩德洙、检察总长、监察院长等24名高官接连倒在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的“政治扫射”之下。这位从绝食抗议者到左派领袖的政坛硬汉,正以激进手段重塑韩国权力格局,却也引发民众对“无尽内斗”的深深忧虑。
1980年代,法学高材生李在明受卢武铉感召投身劳工律师行列,却因早年投资财阀股票被党内讥为“股神”。2014年担任城南市长期间,他开放市政厅作市民活动中心、拖欠政府债务发放福利,与朴槿惠政府正面交锋。
当朴槿惠推动《地方财政法》修正案欲截留地方财政时,李在明在光化门广场绝食抗议,更在社交媒体怒斥总统“亲日”,成为韩国首个公开要求弹劾朴槿惠的政治人物。
2016年“闺蜜门”爆发,当文在寅犹豫弹劾时,李在明率先发难,借右派分裂之势扳倒朴槿惠,由此跻身全国政治明星。2017年大选,他以左派第二顺位候选人之姿,开启与文在寅派系的漫长博弈。
2023年成为李在明的至暗时刻:检方以城南市地产贪腐案起诉,他选择绝食24天抗议民生问题,却因朝鲜核潜艇试射转移舆论焦点黯然收场。尹锡悦趁机推动逮捕令,引发左派30余名议员倒戈。戏剧性的是,法院最终驳回逮捕,为李在明留下喘息之机。
李在明派横扫175席,彻底压制文在寅系势力。他随即展开“预算战争”,砍掉检方、警局28亿美元经费,直击尹锡悦权力命脉。更以每月弹劾1名部长的频率,将24名官员拉下马,甚至在外长参加中日韩会议时弹劾代总统,被舆论称为“无差别打击”。
李在明的斗争哲学,与左派前辈形成鲜明对比。金大中历经军政府迫害仍推动特赦政敌,文在寅清算朴槿惠却保持克制,而李在明选择全面开战。这种“隔代遗传”的激进,既让他收获草根支持,也加剧政治极化,首尔街头既有“李在明后援会”的狂热呐喊,也不乏“反李联盟”的愤怒标语。
当下韩国正陷入微妙平衡:62%民众支持弹劾尹锡悦,但李在明43%的负面评价同样触目惊心。宪法法院八名法官中,李在明仅能确保五票,使其不得不持续发动“弹劾车轮战”争夺剩余席位。
韩国政治正站在十字路口:若李在明当选,可能短暂改善中韩关系,但其对美态度存疑;若温和派上台,或可借鉴金大中时代的和解智慧;而持续恶斗或将重演“青瓦台魔咒”。
历史给东亚的启示清晰可见,当首尔市民看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39%全球市场、宁德时代固态电池技术碾压特斯拉时,韩国精英阶层或许该思考: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于击倒多少对手,而在于能否带领国家跳出“复仇循环”,在科技竞争与民生改善中寻找新出路。
眼下,这位61岁的政坛斗士仍在冲锋。只是韩国选民已开始追问:当“斗鸡政治”耗尽国家元气,谁能为东北亚的“科技冷战”储备足够动能?答案,或许藏在深圳的无人机工厂与福建的半导体实验室里,而非青瓦台的弹劾案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