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游丝,守正寻源
——介绍马和林的连环画《灵蛇献瑞记》
画家马和林很早就接触连环画创作,八十年代就将民国时期小说家的小说改编成连环画,有《美国之梦》、《呼兰河传》等,那时的他用钢笔素描的绘画形式完成创作,进入九十年代与台湾出版商合作为多部传统文化典籍绘制插图和连环画,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之后便放下画笔一头扎进商海,为他人作嫁衣裳,二十余年没有画画,在他人生的黄金时期没有动笔而沉浮于职场。回想过往,他并不后悔,尽管这时期没有时间自己画画,但是一直都在关注画坛潮流。
青年时期为打好基础,马和林临过吴道子白描长卷《八十七神仙卷》以及李公麟等诸多古代大师的经典白描,同时老师让他阅读研习近当代画坛多位连环画大师的作品,如王叔晖的《西厢记》、刘继卣的《鸡毛信》等经典作品,去寻找古典题材或现代题材中大师们的精妙语言和诗意情怀,马和林被前人卓越的艺术所折服,尤其为古典连环画家王叔晖和刘继卣等前辈的精湛技艺所感染,在学习传统工笔重彩期间,他经常去现场聆听和观摩任率英、黄君、陈谋等先生的示范课程,同时聆听刘凌仓、董寿平、黄苗子等诸多前辈的理论课,从中掌握传统中国画的基本精神和脉络,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十年代初,他放弃了中国画的研习,系统学习起油画,那时他觉得自己还没有过造型一关,他希望通过系统化地学习西方油画表现形式对日后中国画的创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进入两千年之后,马和林入国家画院李延声导师工作室学习现代人物画创作,进一步开拓了视野。
近年来马和林在创作主题性中国画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连环画创作。
就当前社会现状来看,功利化社会之下画连环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古典连环画已经失去她过往的辉煌,社会需求弱化,当下画家的画通常与功利及市场接轨,另外绘制连环画也需要画家的超常耐心、勇气与才情,然而马和林凭借对连环画的热情与渴望,近年创作了一套又一套短篇连环画,如《古村民宿》等,题材上更多的是表现现代人物。
这篇《灵蛇献瑞记》展现的是古代故事题材,描绘了一个古老而恒久的善有善报的剧情,属于仕女画范畴,造型夸张,情调温婉,像创作其它类型的连环画一样,这篇亦是集故事、脚本、绘画于一身,马和林认为短篇连环画家应当学会自己创作故事,这样的立意、结构、节奏通常会协调一致,也更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连环画的基本手法沿用了古人的高古游丝描兼具钉头鼠尾描,很多线条都是直接流淌,不做草稿。
画家这次没有事先勾勒草图,直接在正稿行笔,画面中难免留下一些铅笔印痕,不好处理的是很难在他选中的薄如蝉翼的单层皮纸上清除铅笔印记,况且这种半生不熟且粗糙的筋皮纸是对小尺寸白描画家的艰难考验。古人讲“九朽一罢”,意指在画工笔或白描时需要事前打草稿,稿件需要反复推敲,但是马和林说他画这样简单的白描可以直接在正稿上用铅笔简单勾勒线条后再拿小红毛笔着墨落线,这足以见证他不俗的架上绘画能力。
当然,这组连环画仍有诸多遗憾,由于是直接起草于正稿,造型与线条、构图与黑白灰关系等仍有推敲的余地。他自己也承认这类绘画趣味与情境从属于世俗美学,但是这不是他的艺术主旨与方向,多维视角与多元探索才是他的艺术价值取向。
画家说他其实并不长于工笔,他更喜欢的是那种粗狂与洒脱,质朴与凝重。是的,马和林的慷慨激越、悲悯情怀与人生体验更多深藏于心,在尝试各种表现方式之后,我们期待他在更擅长的水墨领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质。
本文作者彭娇妍:湖北省荆门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荆门市石化支社主委,中国石化作协会员,中国大众文艺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1.前一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雨,清晨雨过天晴,小姐携丫鬟去往镇上表妹家的路上遇见一条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小蛇。2.小姐和丫鬟将小蛇小心翼翼地带回家,并给它安放在木箱中。3.到了晚上她们将虚弱的小蛇带进屋内。4.小姐和丫鬟投喂各种食物给小蛇。5.春来秋往,小蛇渐渐长成一条青蟒蛇。6.小姐和丫鬟经常带着青蟒蛇去散步。7.院里的花猫与狗躲在暗处充满敌意地盯着青蟒。8.小姐、丫鬟与青莽一起翩翩起舞。9.邻居们纷纷前来观看漂亮的青蟒。10.到了冬天青蟒不吃不喝钻进罐子里,这让小姐和丫鬟非常着急,以为它病了,请来表妹查看,表妹说这是青蟒进入冬眠。11.一天夜里,青蛇跳出来用力叫醒正在熟睡的小姐、丫鬟和家人,并将她们拖到室外,原来一场大地震瞬间来袭,一家人因此躲过灾难。12. 每逢遇到什么天灾,青蟒都能及时警报,使家人们化险为夷,平安度过,真是灵蛇献瑞,百事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