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中国。
但短短4年后,国民党撤往台湾。
之后,美国突然横插一杠子。
1950年,第七舰队进入台海。
再加上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台湾关系法》,美国就像是给了台湾一张“保护伞”。
特朗普时期开始高调支持台湾。
2022年光是环台军演期间,美军就派了多艘军舰和侦察机来“溜达”。
现在赖清德很激进。
有意思的是,他们一边喊“台独”,一边又怕得罪大陆。
因为两岸经济联系太紧密了。
2022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额占总出口的42.3%,很多台湾企业都在大陆有工厂。
大陆这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和平统一是第一选择,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精美国善于用“代理人战争”,来消耗对手。
朝鲜战争:借朝鲜半岛牵制中国和苏联。
越南战争:在东南亚设置战略陷阱。
阿富汗战争:通过支持叛军拖垮苏联。
俄乌冲突:用北约和经济制裁耗俄罗斯。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同样想复制这种模式:
1979年以来,一直对台军售,台积电等高科技产业被美国影响。
不仅如此,美国还借台海问题拉拢日本(2023年日本军费暴增至GDP的2%)、韩国、东盟等国,在菲律宾新增4个军事基地。
美国这种做法,和他们在乌克兰的手法如出一辙:
先是军事训练和装备输送;
然后不断炒作台海危机,预测中国统一时间表,渲染区域紧张局势,来获取国际舆论;
再准备经济制裁方案,最后组建军事联盟。
就是想把中国拖入一场消耗战。
逼中国“武统”,然发动经济制裁,联合盟友围堵中国,最后坐收渔利。
美国最擅长的就是隔岸观火,让别人当炮灰。
但这次,中国不上美国的当,而是用发展来破局。
中国的长线布局中国在近代没少吃亏。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划分势力范围。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块任人宰割的蛋糕。
但现在不同了,慢工出细活。
经济上的长线布局。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十年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到2023年,已有150多个国家加入。
修建了上万公里的铁路、公路。
印尼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
2023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9117亿美元。
更让美国着急的是,东盟已连续14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主导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覆盖了全球约30%的人口和GDP。
这个贸易协定把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等15个国家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日本虽然军费增长,但对华贸易额2022年突破3500亿美元;
连菲律宾这个传统盟友。
2023年1—8月,对华贸易总额为263.4亿美元。
美国想拉拢这些国家,但发现他们都跟中国经济绑得太紧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中国现在就是在“伐谋”和“伐交”的层面与美国博弈。
这比直接军事对抗要高明得多。
金融上布暗棋。
2023年,沙特开始接受用人民币买石油。
2023年,中俄两国间90%的石油天然气贸易,以本国货币进行结算,其中40%的贸易以人民币进行结算。
这就是在动摇美元的根基。
外交上的巧手。
记得2001年,小布什说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当时中国经济总量才美国的13%。
现在中国GDP超过美国的65%,反而更注重以和为贵:
和东盟搞自贸区,和中东国家做生意,和非洲搞基建。
过去几年,中国和多个美国“盟友”的关系都在升温。
比如2023年,沙特和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恢复外交关系。
中国还在中东地区投资建设,2022年对中东国家投资超过32亿美元。
这让美国传统的中东“地盘”开始动摇。
中国不是要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而是:
先在经济上让大家都离不开中国,再慢慢削弱美国影响力。
最后在军事上保持定力,不冲动。
登陆战消耗大,封锁以小博大二战时的日本就特别害怕海上封锁。
为什么?
因为日本是个岛国,石油、铁矿都要靠进口。
台湾的处境比当年的日本还要危险。
中国海警船2023年,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全年巡航352天,创下201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海警船不同于军舰,既能展示主权,又不会过分刺激局势。
2023年4月,解放军“山东“号航母编队在台海周边演习。
同时出动歼-15舰载机、轰-6K战略轰炸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演习都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美军想插手也找不到正当理由。
这种做法高明之处在于:
法理上站得住脚,力度可以调节。
成本相对较低,效果明显台湾经济和民生能直接感受到压力。
围而不打,最终让对方不战自退。
既不急于求成,又步步为营。
而且,两栖登陆是最危险的军事行动之一。
1944年诺曼底登陆,盟军12万多人伤亡。
相比之下,海上封锁就温和多了。
看看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当年就是用海上封锁逼得苏联让步,整个过程虽然惊险但没有开打。
登陆战要花多少钱?
光是两栖装甲车、登陆艇这些特种装备就要花几百亿。
训练伤亡、弹药消耗更是天文数字。
关键是一旦开打,整个东南沿海的经济都要停摆,这损失就更大了。
封锁只要干什么?
派几艘军舰在海上转圈,放几架军机巡逻。
花点油钱就搞定了。
再看看美国这边,每次派航母来巡航,花销可不小。
一个航母战斗群,一天就要烧掉几百万美元的油钱。
还得管吃管住几千水兵,修理保养一大堆设备。
最关键的是,美国这些年在全球摊子铺得太大。
疲于奔命:阿富汗刚撤军,乌克兰又要支援,现在还要应对中东局势。
想走,担心丢失战略支点;
不走,又耗不起。
经济上的“软包围”更有意思。
能源供应是最大的软肋。
台湾97%的能源需要进口,其中:
每天需要进口约100万桶原油,台湾自身几乎不产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年进口量超过 200 亿立方米。
2023年,台湾地区煤炭进口量累计为5855万吨。
按照目前的储备量,如果海运被切断:
石油储备只够用30天,天然气储备约7-10天,煤炭储备约15-20天。
粮食安全也很堪忧。
台湾粮食自给率仅有30%多,大量依赖进口:
小麦几乎100%依赖进口,玉米99%依赖进口。
大豆98%依赖进口。
就算是储备粮食,也只够撑6-7个月。
再看看半导体产业,虽然技术领先,但也离不开全球供应链:
光刻机必须从荷兰进口,硅晶圆很大部分要从日本进口。
原材料气体主要依赖美国和日本。
一旦供应链断裂,台积电这样的科技巨头可能在两周内就要停产。
1941年,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短短4个月就让日本的战略储备降到危险水平,被迫孤注一掷发动战争。
台湾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它是个岛屿,物流通道更容易被切断。
四两拨千斤,主动权完全在我们手里。
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扩大经济体量,提升科技实力,加强军事现代化。
不用硬碰硬,以小博大,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战略效果。
美国的处境很尴尬现在美国的处境很尴尬:
想拉日本对抗中国,日本很多的贸易伙伴是中国。
若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日本经济将受重创。
想拉韩国站队,2023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248.35亿美元。
想拉东南亚,发现人家都加入RCEP了。
就连欧洲也不太听话,德国总理朔尔茨2023年还专门访华谈经贸。
打又不敢真打,怕伤财。
走又不敢走,怕丢面子。
想脱钩,但美国企业舍不得中国市场。
想拉拢盟友对付中国,但这些国家都想两边通吃。
搞经济制裁吧,结果把盟友企业也得罪了。
这就是高明之处:
不着急出手,而是通过经济、外交等手段,让对手慢慢失去影响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真功夫。
中国不是在打太极,而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