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知道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为什么还要大肆分封藩王呢?
咱们都知道以史为鉴,洪武大帝怎么会不晓得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呢?
一个放牛娃能够逆袭成为大明的开国天子,这份传奇经历在华夏文明史的几千年历程种都是独一份儿。没有绝顶的才智,这位爷是不可能站在天下的顶端的。
我个人认为,也有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老朱刻意在大封藩王。
历史上甭管哪个朝代的建立,他都要总结前朝的教训,除了秦朝那种无先例可考的历史第一之外。但凡这历史的朝代如果能做成个合并版本借鉴之书的话,那明朝可以借鉴的资料就实在太多了。
明前面是元朝,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跟传统意义上的汉统王朝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所以元的借鉴意义就不大。
为什么说元朝的借鉴意义不大呢?
以往每个大一统的朝代呢,基本都会有“北患”,但是元就没有,因为人家以前自己就是我们所谓的“北患”。所以对于明朝来说,两宋的借鉴意义那是更具有时效性的。北宋为啥灭亡?南宋又为啥灭亡呢?不就是因为北边有两个强大的邻居吗?
鉴于距离本朝最近的可参考往事,朱元璋对“北患”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大明从开国一直到宣德年间,对于北患始终都是一种高压状态。
朱元璋在全国设立卫所制,尤其是北部区域,卫所实行兵制管事。查阅资料可知,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天下的内、外卫所有五百多个,“所”呢达到了两千多个。
大家如果去观察一个朝代对士兵重不重视,就看武将的地位高低就能得出答案。明初那会儿最高的军事机构叫做“五军都督府”,改自前朝的枢密院。五军都督府的都督都是正一品。而明初的文官最高职位莫过于中书省的左、右丞,本来这俩丞相都是一品的高官,可是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就废掉了“同知政事”这个职位,自此这左、右丞就变成了正二品的官员。
于是,在明初就形成了一种格局,武将权柄上可能比不上文官,但是在品阶上是高于文臣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免除武将实掌权柄对朝廷形成威胁,重蹈中晚唐时期的覆辙,又可以提高这些武将还有将士们的荣誉心,从而更好的为大明效力。
这些事儿呢都足以说明朱元璋对北患、对自己的武备是相当重视的。
可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卫所屯田制搞上一代两代还行,时间久了会不会像唐朝的府兵制一样,最后因为无田让士兵耕种而崩溃呢?
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制度上,朱元璋也有所改变,使得唐朝的府兵制跟明朝的卫所制在形式上是大为不同的。
但是本质它又都是以田地为基础的,都是以粮食为标准的,一旦涉及到这两样东西,什么可能都靠不住。古人对田地和粮食的执着,不用我来形容,大家也想的到。
明朝的卫所制之所以会崩溃,就是因为大量本来用于军屯田的土地,被大户或者是士绅所占,那些被编入军户的百姓因为无粮可吃,无田可种,只能逃难,有的甚至躲进了深山老林之中做盗贼去。
底层出身的朱元璋,他自然是明白这些官吏还有大户的鬼魅伎俩的,那么为了保险起见,北边的兵所万一靠不住咋办呢?
朱元璋的策略就是——朱家自己的儿子、孙子们上。
朱元璋将大量的藩王封到了北边的长城附近,提供给他们兵马,赋予他们权力,让他们为大明看守北大门。
这一点就跟汉朝不同,在汉朝之时,朝廷的兵马反而成了为诸侯们抵御匈奴的存在。朱元璋沿着长城防线从西到东,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等等,这些藩王们为大明看守着国门,抵御着北患,并且监督的这些卫所。
朱元璋这个做法,我觉的正是吸取了汉、晋之时的教训。上面也说到了,汉、晋那会儿都是朝廷跟游牧民族火拼,诸侯们在后方坐收渔翁之利。而朱元璋这么一搞,就成了让藩王们最先抵御北患,朝廷坐镇中央而把控全局。
并且为了让藩王们更加用力,朱元璋大肆提高宗室藩王们的待遇,一方面是私心、私情所导致的,还有一个我觉的也有一点故意的成分,让藩王们的荣誉越高,家底儿越厚,那么后期造反的代价也就越大,毕竟愿意舍弃万贯家财,提着脑袋跟朝廷对着干的人只是凤毛麟角。
而且培养这些藩王,也可以更好的去制约历朝历代所面临的武将势大的问题。毕竟这些藩王在血脉上还是一家人嘛。
所以,在明初的时候,这些北部的藩王们,他们的权柄是相当之大的,他们可以节制区域内卫所种的所有兵马,这也是后期朱允炆着急想要削藩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朱标还活着,以朱标的威望是可以镇得住他这些弟弟们的,让他们为大明守边,耗上几代人之后,等这些初代和二代藩王们都死去之后,再找机会把问题一起解决。奈何这朱允炆是个急性子,有些事儿本来就不是一时能办好的,偏偏他就想一下子解决完,所以出乱子了(靖难之役)。
后来朱棣继位之后,他就是这么干的,他是造反出身,为了防范第二个自己的出现,他就一点一滴的找机会收回这些藩王们的兵权。
最关键的是,他不像朱允炆做的那么绝,这些藩王虽然兵权被夺,但是待遇跟恩惠并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提升,所以,这些藩王们也没有心思去反抗。
当然了,这也造成了明朝今后巨大的财政支出,为明朝埋下了一个超级隐患。
我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藩王虽然被优待,但不是白吃白喝,享受了优待,还要担负起屏藩皇室的责任,并且这种优待也受到了《皇明祖训》的制约和平衡,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稳定方面,弊端并没有后世人说的那么大。
相反,朱棣造反之后的改革,才最终造成了那些藩王成为了没有兵权、没有责任,但是可以白吃白喝的废物。
朱元璋最初设计的藩王制度虽不合理,但真没有明成祖朱棣修改藩王制度以后那样弊端重重。
朱重八穷了半辈子,好不容易得了江山,不得全家老小吃尽红利?严重的补偿心理在作祟。什么乱不乱的,天下大乱也是姓朱的杀来杀去,天下还是姓朱,八王之乱,这个穷苦出身的农民,大字不识,他估计都不知这回事
因为开国元勋太强怕被一窝端了,毕竟朱家根基潜,如果自己儿子都不信任,还能信任那些异姓文武,至于以后,相信儿子朱标能驾驭各个弟弟,……但没想到前三个儿子都死的早……皇孙太不成器,身边人都太嫩,
藩王镇守四方,防止江山改姓,即使藩王作乱,天下还是姓朱。
大多认同,部份不认同。朱元璋时期的藩王没有财政和征兵权,只能算大将军王,也可以收回勋贵们的兵权。朱棣时期的藩王只有部份财政,没有兵权。
朱允炆善良一点,妥妥的太平盛世,欢乐富贵皇帝,整日淫乱后宫什么都不管活他个八十八,也还会有一个好的名声。
老朱穷人出身,还以为一家人就可以一直兄友弟恭的。没想到他刚噶,孙子就准备要儿子们的命了。
借分封藩王夺取勋贵的兵权
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会分封,我的儿子分在国内,孙子开始就必须分封到国外去!(给他们三千军队的名额,让他们自己去招募兵自己去国外打,能打下多少算多少,不愿意去的组建朱家军开拓疆土),一直分封下去!谁反对我就会立即把他全家杀了!
封王给兵权和政权后,打打杀杀国家再乱也是朱家子孙得利,死的只是百姓朱家子孙利益不受损就行了
自私心理。在朱元璋的世界观里,只要天下是他朱家的就行了,就算是藩王造反也无所谓,反正藩王也是姓朱的,天下依然是他朱家的(朱棣就是一个例子)。
开国胜利,大秤分金,封王封公这无可厚非!更何况大明也不是老朱一个人打下的,是各方义军一起打的!可是,天下稳定后,该削藩了,却被藩王们推倒,推朱棣上位,瓜分了皇权,甚至是税权!自此皇帝成了藩王的一员,甚至是看门狗,维护藩王利益的工具人!
两汉藩王永远是小头,外戚才是大头,尤其是推恩令把藩王干倒之后,而且朱元璋早期分封主要还是为了镇守边疆
农民起义是为了成为地主,朱元璋让宗室成为超大地主。
暴君黑暗家族
虽然朱元璋聪明绝顶,但他毕竟没上过学,文化程度不行,认知还是太浅了
老朱心想再乱也是我老朱家的。胡汉三汤和都说过啦。封那么多个王迟早撑破大明[呲牙笑][呲牙笑]。那个谁还不是直柬被甩死吗。陈怀义。
朱明没有一点创新远远不如汉唐连隋都比朱明强一点
这是当时政治形势形成的!毕竟南北分裂那么久!
所以大臣们穷的要命,钱都分给了各种王
出生卑微,不靠自家人能靠谁
想要吃尽天下呗
因为他是农民出身
因为天下在怎么乱它都姓朱
都是人才啊,拿皇明祖训制约藩王,厉害了,连朱允炆都知道不信这个,你还拿出来说事。
他不知道
因为他是土匪
读书太少
当时天下分裂多久了。不这样分封能行吗
说到底就是因为阶级出身带来的短视,小农思想
他儿这么多,不分封,他能推得他那啥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孙上得了位吗?
越是独夫越是自信
封建王朝没有一个是人的朝代,更没有一个是女人的王朝,对比猪屎和狗屎哪个更香有啥意义?145 0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男女老少平等的现代社会才是人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