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叛臣、暴君,搅乱天下的一代枭雄和终结盛唐的罪魁祸首

崔崔不是催 2025-03-14 09:30:09

公元757年,大年初五那晚,洛阳的皇宫里头,夜已经深了。

三个身影飞快地在宫殿曲折的长廊里穿梭,一点声响都没弄出,直朝着皇宫最里面,大燕皇上睡觉的地方赶去……

前面,那座雄伟的宫殿在夜色里显现出朦胧的影子,走到宫墙附近,就能依稀听到里面传来的阵阵呼噜声。

那扇沉甸甸的木头宫殿大门被慢慢打开,在苍白的月光照耀下,刺客躲在暗处的脸显得越发凶狠。他手里的长刀闪着怪异的冷光,让人心里直发毛,害怕得不行。

安禄山现在啥也看不见,因为他早在俩月前就彻底瞎了。就算他从梦里惊醒,这一切对他来说也只是空白。

没等安禄山再次开口,那杀手就立马朝着龙床扑了过去,手里明晃晃的刀子,一下子就捅进了大燕皇帝那胖乎乎的肚子上。

鲜红的血液猛地溅出来,就在这时,安禄山发出了一声刺耳的惨叫,那声音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卧室。

他死命地捂着肚子,那伤口已经血肉模糊了,同时拼命地到处乱摸,想找到枕头下那把从不离身的宝刀。可慌乱之下,他摸到的却是床上的帐竿。而杀手更加凶狠,一刀接一刀,不停地往他那已经烂掉的伤口上捅。

血流一地,内脏都露了出来,在断气那一刻,安禄山吼出了最后一声,声音都变了调:“肯定是家里出了叛徒!”

没错,就算安禄山眼睛全瞎了,他猜得也挺准。那个动手要了他命的人,是他最贴身的内侍李猪儿。而在宫殿外面候着的,是他最看重的大臣严庄,还有他的亲儿子安庆绪。

圣武二年,也就是757年,大年初五那天,大燕王朝才站稳脚跟满一年,“安史之乱”的头号人物安禄山,就在洛阳的皇宫里被人给干掉了。这家伙可是挑起大乱子的主谋,没想到这么快就落了个被刺杀的下场。

【崛起:偷羊贼的患难人生】

703年那会儿,武则天快到她统治的尾巴了,大唐这时候可真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那年夏天六月里,在远离帝国京城好几百里地的营州,就是现在的辽宁朝阳,安禄山呱呱坠地了。根据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他出生那会儿,“屋里亮堂堂的,好像被光照着,外面的野兽也都跟着叫唤起来”。

这种奇怪的天象,看风水的人往往视为倒霉的预兆。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表明,这个外来的胡人小男孩,对大唐王朝来说,简直就是个大麻烦,让人害怕得很。

安禄山的亲爹是谁,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就知道他老妈叫阿史德,是个突厥的巫师,靠给人占卜算命过日子。

阿史德因为好多年都没能生孩子,就去求突厥族的战神轧荦山保佑。没想到真的有了感应,后来生下了个儿子。为了感谢轧荦山,他就给儿子取名叫“轧荦山”。

后来,因为这孩子的爹早早就没了,他娘,又嫁给了突厥的将军安延偃。打那以后,孩子就跟着新爹姓了“安”,还根据“荦山”这个名字的发音,换了个名叫“禄山”。

十几岁的时候,养父安延偃的部族散了,安禄山就跑到了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为了糊口,他在边境的贸易集市上干起了“互市牙郎”的活儿,就是给那些胡人和汉人商人牵线搭桥,再当当翻译,赚点辛苦钱。

不过干的活儿累,挣的钱还少,时间一长,那个聪明又不老实的安禄山,就想到了一个能快速赚钱的好办法,那就是偷羊。

老在河边晃悠,鞋子总会湿透。有那么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安禄山又偷偷摸摸地去偷羊,结果这次被抓了个现行。挨了一顿狠揍不说,还被人家绑着送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大堂上。

这是安禄山碰到的头一遭大难。那时候,张守珪正狠狠整治那些骗吃骗喝、拐人骗财的家伙。他一了解清楚情况,立马就想当场要了安禄山的命。可安禄山也不是吃素的,就在这要命的节骨眼上,他突然大喊:“大人您不想平定两个藩镇吗?为啥要杀我?”

我们不知道安禄山的举动,是不是受到了好几百年前兵仙韩信在被处决前说的那句“皇上难道不想统一天下吗?为啥要杀壮士!”的启发。

反正安禄山那胆子大的自救办法真管用。那时候,东北边境那边,奚人和契丹人老来捣乱。军队里也正缺人,张守珪一看安禄山那家伙,个子大,力气足,看起来还挺有种,就决定饶他一命,让他戴罪上阵立功。

安禄山原本倒霉的人生,没想到却有了个大反转。他这人既狡猾又凶狠,打起仗来不要命,总能超额完成上头交代的任务。没多久,他就在士兵堆里崭露头角,升官速度嗖嗖的。安禄山还特别会来事,嘴巴甜,很会讨好人。这不,很快就引起了张守珪的注意,张守珪一看他就顺眼,干脆把他收作了干儿子。

可是世事难料,就在安禄山在军中如鱼得水、春风得意的时候,到了736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他因为在一场战斗中急功近利,想要抢功,结果吃了大败仗。

张守珪不敢明着包庇他的干儿子,但想着他勇猛无比,又下不了狠心杀他。考虑再三,最后只能把他押送到东都洛阳,让朝廷去处理。

安禄山这回又撞上了大麻烦——审案的大佬张九龄,那可是出名的公正不阿。更绝的是,他一眼就看穿安禄山不是个善茬,将来肯定会惹出大乱子。所以,张九龄坚决主张得按规矩来,直接就把安禄山给办了。

不过安禄山运气真好,在快要没命的时候,他又碰到了一个能救他的人,这个人还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恩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最精准的逢迎,直击皇帝的软肋】

过了好些年头,李隆基因为安史之乱逃到了蜀地,心里头肯定直后悔当初那个太着急的决定。他觉得安禄山打仗厉害,还有功劳,就没听张九龄一直劝,只是简简单单把安禄山革了职,又让他穿着便装回军队里去戴罪立功。

唐玄宗格外开恩,让安禄山捡回了一条命,可没想到,这一举动却悄悄给大唐的未来带来了灾难。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又一次从鬼门关回来,这运气简直就像开了挂,让这个前半辈子历经坎坷的小伙子开始转运。从那以后,他的官职步步高升,简直是一帆风顺。而且,安禄山很会在官场上用钱开路,给自己铺路。那些朝廷派去河北的官员,一收到他的好处,回来后就都替他说好话,歌颂他的功绩。

时间一长,玄宗在夸自己眼光准的同时,对安禄山的喜欢也越来越多。

公元742年,也就是天宝元年,唐朝政府把全国地盘分成了十个大的军区,这时候,四十岁的安禄山当上了平卢节度使。想当初,他不过是个在幽州偷羊的小贼,现在可不一样了,摇身一变,成了手握大权、镇守一方的大官。

后来那几年,安禄山跟奚族、契丹打了好几仗,每次都赢,他的名声在朝廷和民间很快就传开了。而且,他还挺会花钱打点关系,这招挺管用。一提到安禄山,不管是朝廷里的大官还是皇帝派出去的重臣,都夸他夸得不行。

743年那会儿,安禄山头一回接到命令去长安,见唐玄宗。这家伙特别会拍马屁,就趁着这个机会,跟皇帝表示了自己有多感激,还有对皇帝的一片忠心。

安禄山外表看着老实,其实挺会骗人,他说的那些忠心话,李隆基听了特别高兴。而他这套阿谀奉承的本事,后来就成了他成功的关键招数。

744年,也就是天宝三年那会儿,玄宗皇帝又给某人加了个头衔,让他一并管起了范阳节度使的差事。这范阳节度使,可是十大藩镇里头势力最大的一个。

这时候的安禄山,既是平卢节度使,又是范阳节度使,手里掌握的兵马,快赶上唐朝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了,说他是朝中权势滔天、风头正劲的人物,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不过,玄宗对安禄山的宠爱还远没结束,这仅仅是个开端。安禄山不只是会拍马屁那么简单,他在巴结皇帝的同时,还巧妙地摸透了玄宗的软肋。

有一次上朝,安禄山走进大殿给玄宗磕头行礼,可他却像没看见旁边的太子一样。玄宗问他为啥不理太子,他故意装傻说:“皇上,我是个胡人,不懂朝廷里的规矩,太子是干啥的,我还真不知道。”

皇上和太子,既是国君与储君,也是老爹和儿子,这种关系往往既微妙又复杂。皇上一边用心教导太子,盼着他成才,但另一边,又不想太子势力过早壮大,更不乐意看到什么太子帮派的形成。

安禄山,那可是个大人物,一方霸主,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怎么可能不认识太子?可他偏偏要走险路,明摆着得罪以后可能当皇帝的人,就是想在玄宗面前显摆他对朝廷的那份特别忠心。你说说,这种“忠心”,谁能比得上?

大家都知道,玄宗最疼爱的就是杨贵妃。安禄山这人很会看人眼色,他先跟杨家的几个兄弟姐妹认了亲,跟杨玉环走得越来越近后,那时候他都45岁了,竟然还好意思认了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做干妈。

靠着这层关系,安禄山进出皇宫变得轻松又自在。他一边向玄宗表达孝心,一边也瞅准了好多巴结贵妃的时机。

那家伙虽然胖得像个球,但跳起西域的胡旋舞来却是一把好手。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又都是音乐舞蹈的狂热爱好者。安禄山靠着拼命巴结、表现出头的“忠心”,再加上跟他们在艺术上有共同语言,就这么一步步成为了玄宗时期最火的人物。

安禄山越来越受唐玄宗宠爱的时候,却让玄宗身边另一个大红人心里头慌得不行,害怕得很。

【大唐“黑暗双子星”的内斗】

杨国忠和杨玉环是一家子,他俩是亲戚关系。这家伙本来整天无所事事,啥本事没有,但就因为他跟贵妃有那么点儿关系,居然被玄宗看上了。就这么着,他一路顺风顺水,最后还当上了大唐的宰相。

杨国忠身居要职,掌握大权,还是贵妃的亲戚。玄宗因为宠爱贵妃,所以对他也是特别关照,给了他很多好处。

杨国忠这人傲慢自大,仗着皇帝宠爱就在朝廷里指手画脚,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可没想到安禄山突然冒了出来,一下就把他一人独大的局面给打破了,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登上最高权力的路窄得很,哪够两个人一起走?安禄山和杨国忠,为了这个肯定得拼个你死我活。他们俩就像是两个扫把星,搅和在一起,大唐王朝眼看就要陷入一场大祸里,再也出不来了!

751年天宝十年的二月份,安禄山跟玄宗提了个要求,说起来真是有点过分,他想要再加个头衔,就是河东节度使。

没想到李隆基不光一口答应,还额外给了安禄山上柱国的封号,并且赐他为东平郡王。这样一来,安禄山就成了大唐从建国开始,第一个被封王的外姓武将。

当安禄山势力正旺的时候,杨国忠自然就开始对付他了。在天宝十三年的那会儿,杨国忠跟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得下个诏书让他来京城。他还直说,安禄山心里有鬼,肯定是不敢来的。

没想到安禄山接到命令后,立马就往长安赶,见了玄宗就大哭起来,说自己对皇上是一片忠心,可总有像杨国忠这样的坏蛋在背后说坏话、陷害他。

玄宗看安禄山大摇大摆地来了,心里头对他那叫一个信任,直接给了他好多奖赏,算是鼓励和安慰。而且,安禄山一张嘴,玄宗二话不说,就把管全朝战马的大官——御马总监的位置给了他。

头一回正面碰撞,安禄山那是赢了个满堂彩。可杨国忠,他没就此罢休,还是整天围着玄宗转,一个劲儿地说安禄山想造反。他自个儿也没闲着,瞅准机会就想给安禄山来个狠的。

这时候,安禄山手握三个地方的军权,在远离京城关中的河北,活得跟个土皇帝没啥两样。他大肆招募兵马,那不想当忠臣的心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可李隆基却打死也不信,觉得这个他一直当作“孝子”的人,心里还是向着自己的。

天宝十四年那会儿,给事中裴士淹跑到河北去办差。安禄山见到这个朝廷来的大官,不仅没有好脸色,还故意摆谱,身边围了一大堆士兵,明摆着是想显摆自己的威风。

安禄山胆大包天,竟然用武力吓唬朝廷!杨国忠一听这消息,乐开了花,马上调兵遣将,把安禄山在京城的家给围了个水泄不通。他还让人把安禄山的手下都给抓起来,直接丢进了御史台的牢房里,当天晚上就动手审问。

这件事吧,不光是惹毛了安禄山,到最后,还闹出了大唐帝国那场惊天动地的大乱子——“安史之乱”。

唐玄宗对安禄山太过信任,放任不管,这让安禄山的势力飞快增长,也让他想要统治天下的心思越来越强烈。

在管辖着三个重要地区,拥有了十多万的军队后,安禄山心里其实早就痒痒的,想干点啥。但他因为念着唐玄宗对他的好处,所以一直忍着没动手。他打算等唐玄宗去世后,再大规模起兵造反,跟唐朝对着干。

杨国忠老是找茬和欺负人,这样一来,倒给安禄山找了个起兵的理由,也让“安史之乱”这事儿更快爆发了。

【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

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天十一月那会儿,安禄山把他手下的兵马全给聚到一块儿,还拉上了同罗、奚、契丹、室韦这些部落,总共凑了十五万人。他们在范阳那地界儿搞了个誓师大会,说是要讨伐杨国忠,然后立马往南打,“安史之乱”就这么开始了。

安禄山在河北地盘稳固了很长时间,一路往南打,每到一处,那些地方的将领们,一听到他的大名,要么直接投降,要么丢下城池逃跑。他的十五万范阳精兵,简直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迅速占领了燕赵地区,接着又火速冲向中原。

叛军的战鼓轰隆隆响,响彻了北方的辽阔大地,他们在那里横冲直撞,让整片土地都颤抖不已。就在这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皇帝李隆基却躲在骊山那云雾弥漫的华清池里,和杨贵妃一起,正悠哉地享受着冬天里难得的暖阳。

尽管前线不断传来战报,大唐的皇帝却仍然坚信,安禄山是被人故意冤枉的。

到了十一月中旬那会儿,河东那边的重要城市太原失守了,前线传来的紧急战报就像疯了一样往京城里堆。玄宗皇上这才不得不面对那个他一直不敢相信的事儿——安禄山真的造反了。

皇上从美梦中猛然惊醒,慌忙开始调兵遣将,安排防守。可安禄山动作太快,十二月初四那天,他就已经冲过了黄河这道难关,打到了河南道的地盘。

叛军打进中原里面后,势力比以前更大了,打城占地无人能挡。那时候,天下太平了好久,唐朝的士兵大多都没打过仗,一碰到叛军的大旗飘扬,就吓得要命。守城的时候,一听到敌人的号角声和战鼓响,他们甚至吓得像下雨一样往下掉。

唐朝政府虽然火急火燎地召集了好几万人来保护东都洛阳,但这些临时拉来的士兵,说白了就是一群没练过的散兵游勇。就算有大将封常清在洛阳指挥打仗,也是一场接一场地输,根本挡不住。

12月13号那天,反叛的军队打下了东都洛阳。封常清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往西跑到陕郡,跟高仙芝两个人一块儿退到了潼关守着。算算日子,从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那会儿起,这才过了三十五天。

仅仅一个月,大唐的一半地盘就换了个主人,连跟长安齐名的东都洛阳也失守了。真的很难想象,那个以前威风凛凛、红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表面上看上去光彩照人,实际上内里却是脆弱得很,一击即溃。

公元756年新年头一天,安禄山在洛阳自个儿当上了皇帝,建了个新国家叫大燕,还把年号给换了,叫圣武。

再热闹的宴席,到头来也得面对一片狼藉,就像那辉煌了一百十四年的大唐,歌舞升平还没停,突然间就乌云压顶,帝国摇摇欲坠。

【因叛而起,因叛而终】

安禄山在洛阳坐上皇位后,就把中原当做了自己的地盘,开始往四面八方发兵。但话说回来,大唐已经建国这么多年了,底蕴深、力量大,等它反应过来,马上就组织了全面反击。

安禄山的运气似乎到头了。到了五月,他那帮叛军往西攻打潼关,结果输了。想往东边打,又被张巡在雍丘、睢阳给挡住了。往南走,鲁灵守着南阳,根本过不去江汉那边。北边,郭子仪早就给拦住了。

之前气势汹汹的燕军,现在除了大本营范阳,竟然被困在了河南西边的一小块地方。安禄山现在是前进后退都两难,心里非常焦虑,甚至还动过念头,想要不要放弃洛阳,直接撤回范阳算了。

可唐玄宗在局势明明挺顺的时候,却听了杨国忠的坏话,硬是让哥舒翰离开潼关去跟敌人干架。这一打,二十万的唐军精锐全没了,叛军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往西攻进了长安。玄宗一看情况不妙,吓得赶紧跑到蜀地躲了起来。

唐朝那时候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安禄山占领了长安和洛阳,风光一时无两,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点。可就在大家觉得他快要一统江山的时候,没想到他却突然之间,飞快地垮台了。

安禄山以前眼睛就不好,自从起兵打仗后,他的视力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啥也看不见了。而且,他身上还长了一种很厉害的皮肤病,全身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痒得他整天抓个不停,特别难受。

被病痛搞得苦不堪言,安禄山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差。要是身边的侍从稍微做得让他不顺心,他就动手动脚,又打又骂。只要觉得有一点不如意,他就直接杀人。就连他的亲生儿子安庆绪和他最信任的大臣严庄,都免不了被他抽鞭子、挨打。更别提那个天天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宦官李猪儿了,挨揍挨骂对他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

那些不忠不义之人,本来就谈不上什么忠诚孝顺廉洁知耻。日积月累下来的怒火,最终让安庆绪、严庄、李猪儿三人联手走到了一块儿。

757年大年初五晚上,有三个人偷偷摸进皇宫,目标直指安禄山的睡觉地儿。严庄和安庆绪守在门口放风,李猪儿拿着刀进了屋,对着躺在龙床上的大燕皇帝一顿猛剁。安禄山肚子被劈开,肠子都流了出来,没一会儿就没气了,死时五十五岁。

很快,那三个人就在安禄山的床底下挖了一个挺深的坑,大概有好几尺深。他们用毡布把安禄山的尸体一卷,就匆匆地丢进了坑里埋了起来。到了第二天,安庆绪就对外头说,安禄山是因为得了急病突然死了,然后他就自己宣布继承了大燕皇帝的位子。

安禄山这家伙,因为叛乱起家,最后又因为叛乱栽了跟头。他在乱世里称王称霸,可没想到,最后竟然被自己的亲儿子给收拾了。这世道,真是报应不爽,什么事情都有个轮回。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