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的前世今生

奇玮谈商业 2024-03-25 05:47:05

哈尔滨能成为远东的大都市,要归功于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原名叫大清国东省铁路。

其实是俄国人在中国东北修建并运营管理的一条铁路,是俄国远东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段。

中东铁路地图

19世纪后期,沙俄为了加强对远东地区的控制,试图修建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西起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穿越漫长的西伯利亚,直至远东的深水不冻港海参崴。

这条铁路长度超过7400公里,施工难度极大。

尤其是沿贝加尔湖的环线、沿黑龙江北岸的阿穆尔区段,这两处难度最大。

阿穆尔地区的外兴安岭山脉连绵,高低起伏,必须要开凿隧道方可通过。

同时,黑龙江流域支流众多,沼泽密布,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难度极大,但一想到远东地区的丰富资源、远东的区域霸权,侵略成性的沙皇还是立马批准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施工计划。

毕竟大铁路里程很长,时间跨度很大,可以分段施工么。最难搞定的那两段铁路,再慢慢琢磨吧。

1887年,沙俄少将科佩托夫忽发奇想,提出了“从赤塔以东取直线,穿越中国,直达海参崴”的设想。

这样一来,路程最多可节省1000余公里,同时还可以扩大沙俄在中国东北的影响力。

这个设想虽好,但是在人家的土地上修自己的铁路,并且还要跟一个嗜好侵略的国家连通,连沙俄自己都没有信心去说服大清国,这个设想也就搁置了下来。

但机会很快就来了。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被打爆,旅顺口被占,曾经横着走路的八旗军被打得屁滚尿流。

1895年4月,大清国被迫签署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小日本。

马关条约文本封面

正为大铁路一事苦寻对策的北极熊,立马跳了出来帮大清国主持“正义”,强烈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否则将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

随后,德国、法国也表示支持俄国的主张。

1895年4月23日,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期归还辽东,并不惜诉诸武力。

1895年11月8日,迫于压力,日本在北京被迫签订了《辽南条约》,归还了辽东半岛。

为了补偿小日本夺地不成的损失,大清赔偿了日本2亿两白银。

此时,恰好赶上清政府国力空虚,也就是库房没银子了,赔款的钱没有着落啊。

思来想去只好跟西方列强借钱。

最终,清朝获得了法国、沙俄总共10家银行的4亿法郎借款,约合1亿两库平银,利息很低,只有百分之四的年息。

这么低的利息显然是另有所图。

“三国干涉还辽”的成功以及低息借款两件事,让沙俄有了跟大清提要求的资本。在大清的东北修一条铁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贯通的设想开始“梦想照进现实”了。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沙俄明确要求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参加加冕典礼。

在沙俄的威逼利诱之下,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约定大清国与沙俄合办在中国东北的东省铁路。

中俄密约文本

何来威逼利诱呢?

举行秘密会谈时,俄方代表维特恐吓道:“如果不同意“借地筑路”,那么“俄从此焉能再助大清矣?”

其后,维特甚至请出了沙皇尼古拉亲自出马,向李鸿章许诺施压。

至于利诱么,维特答应以三百万卢布作为李鸿章的签字酬劳。

如此一来,李鸿章果断和沙俄签了《中俄密约》。

随后,又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等一系列条约。

经过十年谋划,沙俄终于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

1897年3月,东省铁路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沙俄的圣彼得堡,分公司设在现今的北京东交民巷。

1897年8月,勘测工作正式开始。

勘测队和护路警察驻扎在松花江边,因为附近有个村子专做烧酒,好粮好水。酒香四溢,狠得老毛子的胃口,因而有香坊之称,即现今的哈尔滨市香坊区。

期间,由于横行于东北大地的绿林好汉的阻挠,工程一度遇阻。

1898年8月,勘测工作结束,东省铁路正式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从首尾六处同时相向施工。

中东铁路示意图

北部干线(满洲里--海拉尔--昂昂溪--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和南满支线(哈尔滨--奉天--大连--旅顺)相互连通,连通的交点就是哈尔滨。

整个铁路恰好如“T”字形,全部采用俄制1524毫米轨距。整个东省铁路全长约2500多公里,在当时工程还是相当浩大的。

为加强管理,沙俄在哈尔滨建立了东省铁路的管理机构。

铁路加上松花江的航运,让哈尔滨一跃成为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1907年,哈尔滨建立了国际交易所,吸引全世界的人来这里交易。上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聚集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多万洋人,占当时哈尔滨总人口的10%以上。

哈尔滨的俄罗斯领事馆(此图待考,有专家说是展览馆)

为方便管理本国侨民及本国贸易,先后有17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

哈尔滨的兴起,也间接促成了黑龙江的省会由齐齐哈尔迁往哈尔滨。黑龙江省的省会也顺应时代,完成了由驿站中心向工业及金融中心的转换

1901年4月,东省铁路的第一个车站——满洲站建成。

同年4月15日,由哈尔滨开出的第一趟列车到达扎兰屯站,标志着东省铁路完成了阶段性通车。

1903年7月14日,东省铁路全线贯通。

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沙俄把支线铁路的长春至大连段,以1亿4千万日元转让给了日本。日本人重新起了个名字,叫做南满铁路。

日俄战争态势图

1906年,为了管理这条铁路,日本在大连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这家公司名为铁路管理公司,实际却是日本在中国进行谍报活动的枢纽。以此为基础,日本开始了步步为营的蚕食中国的罪恶行动。

1920年起,大清东省铁路改称中国东省铁路 ,简称中东铁路。

为区别日本人管理的南满铁路,长春以北段支线及干线统称为北满铁路,继续由中苏共营。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列宁曾于1918年1月19日宣布放弃一切在华特权,这其中就包括中东铁路的相关权益。

不过,苏联政府于1922年出尔反尔,再次宣布其并未放弃中东铁路的路权。1924年5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于北京签署协议,明确规定了中东铁路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内容。

但是,此时称霸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却拒绝承认这份协议。

于是,围绕中东铁路,张作霖和苏俄展开了长期的长争。

1929年11月,即张作霖被炸死一年后,为收回掌握在苏联手中的东北铁路特权,东北军与苏军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即近代著名的“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中苏军进攻路线

在中东路事件中,中国军人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而苏军被击毙281人,受伤729人。

惨败之下,张学良只能向苏军提出停战请求。后在美国调停下,张学良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按照协议,中国不仅未能收回中东路的丝毫权利,反而丢失了黑瞎子岛。

仔细回想一下,张公子的一生,除了西安事变外,还真没办成过什么好事。

1935年3月,苏联把中苏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北段(北满铁路)也卖给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至此,经过33年的利润搜刮,俄国人赚得盆满钵满,谢幕闪人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苏军驻扎中国东北,中东铁路又改称“中国长春铁路 ”,再次由中苏共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谈判,于1952年12月31日,中国长春铁路的全部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现今,当年中东铁路的三段分支,已经成为了滨洲线、滨绥线和哈大线,依然在服务民生。

上演了半个世纪的中东铁路大戏,折射了半个世纪的中国的兴衰。

也告诉我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落后就要挨打。

0 阅读:0

奇玮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