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轰炸迫使穆罕默德·法瓦兹和他的家人经常逃离,最终他们搬到了数公里外的伊拉克中部寻找喘息的机会。
这位62岁的黎巴嫩白发男子在小镇卡西姆记者面前讲述了他的故事:“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危险都会随之而来。”他回忆起当时的想法:“就在那时,我想到了伊拉克。这是我们亲眼目睹死亡后,我唯一能看到的逃离危险的方法。”
在他们现在居住的小房子对面,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道路之外,象征着伊拉克巴比伦省的高大棕榈树绵延不绝。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自黎巴嫩敌对行动升级以来,已有19200多名黎巴嫩人抵达伊拉克。巴格达政府和什叶派宗教当局迅速动员起来应对难民潮。民众动员组织(哈什德·阿萨比,Hashed Al - Shaabi),这是一个由亲伊朗的前准军事组织组成的联盟,现已并入伊拉克安全部队。每个人都出来欢迎难民,帮助他们前往伊拉克,并安排住宿。
这种团结突显了两国什叶派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伊拉克一直欢迎黎巴嫩朝圣者参观卡尔巴拉和纳杰夫著名的什叶派圣地。但现在,亲伊朗政党占主导地位的巴格达政府也愿意发出信号,在以色列每天袭击黎巴嫩真主党据点之后,它将坚定地支持黎巴嫩。
法瓦兹最初来自黎巴嫩南部,搬到了贝鲁特南郊,后来又搬到了首都郊区。“我们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这位四个孩子的父亲在谈到回到黎巴嫩的亲戚时泪流满面。“我流离失所的兄弟们现在住在不同地区的学校里。”他的伊拉克之旅包括一次穿越叙利亚的长途汽车之旅。在大马士革以南的赛义达·宰纳卜(Sayyida Zeinab)地区停留后,他们进入伊拉克是由哈什德·阿萨比协调的,该地区是一座受亲伊朗团体保护的什叶派圣地的所在地。
法瓦兹对他所说的“最热烈的欢迎”和伊拉克的慷慨表示欢迎,尤其是来自他的东道主——许多向黎巴嫩难民敞开大门的卡西姆居民之一。他赞扬伊拉克政府“把我们当作受邀的客人,而不是难民”。
根据联合国移民局的数据,黎巴嫩战争已导致至少130万人流离失所,超过50万人逃往邻国叙利亚。那些选择留下来的人经常发现自己住在学校里搭建的临时搭建的设备不足的避难所里。在其他地区,他们的存在有时会引发不安或不信任。伊拉克通过延长签证,为新来者提供了便利。与黎巴嫩大使馆协调,帮助那些没有护照的人获得新的旅行证件。
联合国难民署表示,约62%的黎巴嫩抵达者是妇女和儿童,这些儿童将能够在伊拉克学校上学。近一半的抵达者被安置在纳杰夫和卡尔巴拉,卡尔巴拉是伊玛目侯赛因和他的兄弟阿巴斯的金圆顶陵墓的所在地。宗教当局已经接管了以前为朝圣者保留的酒店。
现年四十多岁的贾拉勒·阿西现在在卡尔巴拉。“我们别无选择,决定前往伊拉克,”他告诉记者,并引用了“为黎巴嫩人提供的设施”。他补充道:“我们希望情况会好转,安全会得到恢复,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尼马特·穆萨(Neemat Mussa),44岁,原籍黎巴嫩南部的哈里斯(Hariss)村,现居巴比伦省会希拉。她和丈夫、两个女儿和一个阿姨住在一名伊拉克警察的房子里。她说:“我们选择伊拉克是因为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我们不害怕。”这是她第一次来这个国家,尽管她的丈夫以前来过朝圣。伊拉克的热情欢迎掩盖不了流亡的苦涩。穆萨在战争中失去了她的堂兄和嫂子,她专注地通过手机关注新闻。当她谈到他们的损失和她渴望返回的国家时,她哭了。
“我住在一个舒适的家里,伊拉克人确保我们什么都不缺,”她说,并补充道:“当我生病时,他们把我送到了医院。”“但我想念我的房子和我自己的国家,我的邻居和家人。那才是我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