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传统食物,近7000多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藜麦易熟易消化,口感独特,有淡淡的坚果清香味,是一种优质完全蛋白碱性食物,胚乳占种子的68%,具有营养活性,蛋白质含量高达22%,品质与奶粉及肉类相当,富含多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比例完美,且低脂、低糖、低热量、零胆固醇、是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它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唯一单体植物,可满足人类全部基本营养物质需求的食物;它是植物唯一含有完全蛋白质的食物;它是7000年纯自然繁育至今没有人为干预遗传的稀有安全物种。藜麦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喜冷凉和高海拔的特点,不同的地域环境对藜麦的生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或直接影响到藜麦的质量。藜麦种植地海拔越高,其品质越好。

1青海地域特色适宜种植藜麦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而海西州地处青海内陆腹地,海拔在2600~3300m之间。大部分地区都在柴达木盆地内,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独特,四季不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常年干旱、多风、少雨,具有典型干旱、极干旱荒漠气候特征,全州年平均气温为-5.6C~5.2C度,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而藜麦整个生长期基本不需要灌溉,柴达木的缺水生态条件、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藜麦的生长,是青海省最适合种植藜麦的地区。近几年在海西的种植培育结果也证明藜麦的发展状态十分良好。

由于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地区降水量很少、气候干燥,这对藜麦的生长后期结籽极为有利,籽粒通常饱满、光泽度极佳,很少出现发芽、发霉的情况。海西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藜麦籽粒干物质积累,千粒重可达4.0~5.0g以上,每亩产量近250千克,籽粒性状明显优于其他藜麦种植地区。
2藜麦的栽培技术
2.1选择优良品种

适合柴达木盆地种植的藜麦品种主要有我省选育的“青藜1号”、“青藜2号”和“青藜3号”三个品种,生长相对整齐,适应柴达木盆地的气候条件。
2.2地块选择
一般要选择地势较高,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肥力较好的地块,前茬最好是马铃薯或其他块茎植物的土地,要与非同科作物进行轮作。连作会使病虫害发生率增加,杂草多,土壤中的某些营养元素供应不足。因此,选择合理轮作倒茬易于藜麦丰产丰收。
3播前准备
藜麦属于小粒作物,种子顶土能力弱,整地质量直接影响到能否全苗壮苗。春播前要犁耙整地,达到“深、净、细、实、平”。在土壤肥沃地块,不需要施肥,土壤瘠薄,可在播种前施足底肥,基肥最好用发酵处理后的羊粪,其次是农家有机肥,每亩3~5立方米,最次复合肥用N、P、K三个各15%或用藜麦专用肥,每亩40~45kg在播种前一周旋耕土地,不宜太深,最好使用镇压机整地一次施入。
2.4适时播种
播种期一般应选在5月上旬,因目前没有适合藜麦田的除草剂,最好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播种层的土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时播种较为适宜,不宜早播,播种越早生长期越长。播种时的土壤含水量150~200g/kg为宜,若土壤过干播种,种子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干死,土壤过湿会引起种子霉烂。每亩用种量300~400g为宜,每亩密度控制在5500~6500株,墒情良好时播种深度2~3cm,墒情较差时适当加

深,但不宜超过5cm。每穴播种5~8粒,行距50cm,株距30cm。过深出苗困难,过浅不利于抗旱抗风抗倒伏。采用新型精播耧播机或使用胡麻类作物播种机播种,墒情较差时最好播后镇压。
5田间管理播后3天左右发芽,5天出土,若10天未出苗要及时查苗补苗。先将种子浸入水中3~4小时,然后用湿布捞出,盖上湿布放在室内10小时以上即可开沟补种。对少数缺苗断垄处,可在4~5叶时移苗补栽,对移栽处早晚连续三天浇水,保证成活率。
锄草,要人工锄草,成本较高,不可使用除草剂,这是培育壮苗的关键,藜麦幼苗生长缓慢,因此要尽早除掉杂草,以避免它们对水、养分、光线和空间的竞争,主要杂草有野燕麦、马刺盖、灰条、野苋菜、繁缕、香薷、苦苦菜、野油菜等。30-40天左右,苗长到15~20cm时开始第一次人工锄草间苗,应掌握浅锄草净,围正幼苗,保证株距,可适当多留苗,留好苗。50天以上时进行第二次锄草间苗,留壮苗,保全苗,合理密植,并进行根部培土,增强植株的支持能力,促根生长,防止后期倒伏。
~
追肥,整个生育期原则上不进行追肥,但土壤肥力太差,出现苗弱、苗黄、整体长势弱时可考虑追肥。追肥的增产作用最佳期是抽穗前15-20天的孕穗阶段,根据土壤肥力、苗情长势追施复合肥10~20千克/667m2。
~

灌溉,一般不需要,但在土壤干旱而有灌溉条件时,可在花期或灌浆期浇水1~2次。
2.6病虫害防治
藜麦的外壳含有皂苷,可以天然抵御虫害的侵袭,而藜麦茎叶有很好的适口性,在现蕾期和鼓粒期虫害发生比较普遍,主要害虫有叩头甲、黄曲条跳甲等,它们将子叶和心叶都吃掉,只剩胚轴,使小苗无法生长;现蕾期主要害虫有蝽、叶甲和夜蛾科害虫,害虫将花蕾吃光,影响产量;鼓粒期至成熟期有蛾的幼虫、蝽、叶甲等危害籽粒;收获期在植株上蚜虫也多。
生产有机藜麦防治病虫害,首选农业防治。
用现代农业技术大规模种植藜麦,要适时播种及时除草,苗期保持充足的日照,合理密植,通风透气,施基肥时要腐熟的有机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抗虫能力,使藜麦的虫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药害,前茬作物除草剂残留土壤对藜麦有药害,藜麦田周边作物田除草施药时,空气漂移会对藜麦有药害。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
2.7后期管理

为保证有机藜麦的高品质,收获前将病穗、杂株清除掉。在成熟期,要严防麻雀危害,海西地区秋季多风,谷穗会随风相互磨损脱粒,当籽粒变硬,叶子萎缩、穗部干枯进入蜡熟期时可及时收获。由于藜麦籽粒活性很强,无休眠期,只要湿度合适,籽粒可以在穗上发芽。因此,收获后一定要晾晒风干,脱粒后贮藏在干燥、阴凉、通风处,严防霉变和发芽。
3栽培环节存在问题
由于藜麦对气候要求较为特殊,在原产地南美洲以外区域的种植历史只有30年。我省从2010年开始引进试种,2014年大面积种植、2015年到2016年产学研结合的产业链初步形成、2017年全产业链稳步推进。2017年种植规模达2133.33公顷。
3.1缺乏优良品种目前生产用的品种大多为种植单位各自从国外、国内引进,自繁自用,相互串换,品种一致性差、多乱杂,在成熟期、产量、品相及生长整齐度都有很大差别。我省自育的藜麦新品种“青藜1号”、“青藜2号”和“青藜3号”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的优势,但对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天气比较敏感,而且抗穗发芽的能力比较老弱。
3.2田间出苗率不均衡受气温、土壤墒情、雨水、播种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田间缺苗断垄现象严重,有的地方甚至重播,重播面积占到总面积的20%多,造成较大损失。

3.3虫害防治困难藜麦虫害抗性逐年增加,而在收获期又不能喷药防治,因此,要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究解决藜麦田间出苗率和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提高藜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