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不爱读书,我跟谁急

蓝色的娱乐海洋 2022-04-20 17:47:15

作者:贾辉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在手机不离手的时代里,我们会不会遗忘了阅读这件事?还是因为科技的进步,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我们离阅读更近一点呢?趁着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你可能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仔细阅读,但你拒绝承认自己是不爱阅读的人。

你可能很少走进人潮汹涌、人人打卡拍照的网红书店,却对最近的新书、新晋作者了如指掌。

你可能没有占满一面墙的书柜,却十分熟悉多部小说、散文集。

在手机不离手的时代里,纸质书的衰落似乎成了难以挽回的颓势。但是,阅读并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许多人在不同的读书“姿势”中,依然体会着阅读的美妙。

阅读,不止读书。/Unsplash

不爱看书爱听书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最简单的阅读仿佛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关不掉的手机信息提醒、停不下的精彩视频、静不下来的躁动思绪,让我们越来越难独自安静地坐着,不被打扰地捧着书读一会儿。

不断被工作、通勤挤压的休闲时间,似乎也在让阅读无处安放。

不过,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的阅读“新姿势”,正在弥补大众与阅读间的裂痕。

阅读可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Unsplash

2021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在线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

其中,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0.3%,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0%)提高了4.3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2%)提高了8.5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

听书,正在成为新的阅读潮流。

听书,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图虫创意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阅读这个行为也在不断“碎片化”。

在拥挤的通勤地铁上,听书可以让你解放双手、闭目养神,聆听耳畔传来的朗朗书声。

赋闲在家的时候,听书可以给你随时随地的陪伴,无论是在喝茶、浇花,还是在做菜,都能让你与书相伴。

就算是在悠闲地驾车兜风中,车载音响依然能成为你的“朗读者”。

在各种各样的碎片时间里,填满缝隙的不仅可以是短视频、游戏、直播,听书让阅读也成为时间缝隙中的主角。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有声书用户的规模正在逐年壮大。2018年中国有声书用户数量为3.85亿人,2019年达到了4.78亿人,2020年达到了5.69亿人,相比2019年增长了0.91亿人。

有声书的用户规模正在逐年增长。/艾媒咨询

网络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发布的《2021年听书报告》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用户人均听书7.4本,同比增长32.14%。

其中,优质经典书籍依然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例如,经典著作《平凡的世界》《小王子》、根据莎士比亚著作改编的《莎士比亚精选有声剧》、根据《红楼梦》演绎的《全本有声剧》等名著都深受广大用户喜爱。

有声书正在成为滋润越来越多人的“精神食粮”。

2021年第一季度有声阅读人数最多的城市Top10。/喜马拉雅《2021年听书报告》

“书店+”,让大众离阅读更近一些

如果说听书是通过科技手段抢夺人们对阅读的注意力,那么书店则是在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书籍对大众的吸引力。

据《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去年全国约有4061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成绩依旧亮眼。

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书店,实体书店的花样真是越来越多了。

独立书店1200在广州荔湾湖公园里,开了一家结合书店和青旅的1200book&bed,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和背包旅客前往打卡。

床铺被书堆包围,在睡梦中也能吸收知识吧。/1200book&bed

1200book&bed不像寻常的书店,它就像一座书籍的“城堡”。这里有文艺青年们梦想中的“书堆”——下层是书柜,上层是床铺。8m层高的loft,提供生活、社交的共享空间。

不仅有咖啡角,也有适合小酌微醺的酒吧,还有适合举办各种讲座、沙龙、分享会的活动区。

这些年来,独立书店1200开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书店,它一直在践行这个理念:书店从来不仅仅是购买书籍和阅读的地方,书店是一个场所,是一个为社区注入新鲜和活力的实验场。

1200book&bed的初心,在深夜为城市点燃一盏温暖的灯。/大众点评@加冕KeyNG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提着菜篮子,像到菜市场买菜一样买书?

今年3月的一天,广州独立书店不安分书店的门前突然排起了蜿蜒的长队,此时距离书店营业还有一个多小时,附近的居民都以为明星来了,或者有排队免费领鸡蛋的活动。

这是媒体平台我要WhatYouNeed联合武汉团队“HanDeSome汉的一些”和广州不安分书店发起的“书菜计划”广州站。1000本书,被打包成“书籍盲盒”的样子,包裹着书籍的番茄、土豆、娃娃菜、玉米、菜心等各色“蔬菜”摆放在“菜市场”里,统一定价为39元,供人自行挑选喜爱的口味。

“书菜计划”,另类的书籍盲盒。/我要WhatYouNeed

原计划举行10天的活动,仅3天就售罄全部产品,提前结束。为了让更多人“有菜吃”,主办方甚至在最后一天修改了规则,从每人限购2本变成每人限购1本,结果也仅仅将活动延长了大概15分钟。

与其说人们希望从这里买到心仪的书籍,不如说他们只是想来这里购买一份惊喜,享受一种体验:咬一口番茄,可以得到一本诗集;打开西兰花,收获一本散文;从娃娃菜里,掏出一本小说。

阅读本就是给人提供惊喜与体验的过程,类似“书菜计划”这样的活动也只是希望将这种惊喜与体验提前传达给读者。

换一种方式卖书,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参与。/我要WhatYouNeed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不少书店的蜕变,书店正在从一个单纯的阅读空间,融入更多的可能。

方所书店将阅读与生活美学结合,成为一个时尚展览空间;单向街书店致力于举办各种沙龙、讲座、分享会,旨在打造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茑屋书店则试图成为书中“生活家”,营造出一处复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间。

当然,不少人会质疑类似这样的营销活动,除了增进书店的销量外,真的能带动更多人阅读吗?

答案可能并不肯定,但至少这是提升人们阅读兴趣的第一步。

总体来看,2011年至2019年,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由77.60%提升至81.10%。但各类媒介阅读率变化表现不一。

国民阅读率的变化情况。/千际投行、资产信息网、iFinD

图书阅读率由53.90%提升至59.30%;依托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的数字阅读日趋常态化,数字阅读率由38.60%提升至79.30%。

这至少说明纸质阅读的传统方式依然存在,而在此基础上增加的数字阅读又进一步激活和补充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阅读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图虫创意

“姿势”在变,阅读永恒

毋容置疑,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对纸质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深刻影响着图书的创作、编辑、出版等一系列环节。

然而,数字化阅读也在拓宽着阅读的可能性。数字化阅读带来的效率优势,使我们能在零散的时间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也让阅读的方式更多样化。

《十三邀》曾有一期是许知远对话李诞,李诞非常直白地问道:“您真的像外界说的那样,会找一些书评、期刊引用自己根本没看过的冷门图书吗?”

许知远也十分坦率:“会啊,我看不了那么多书。而且我觉得一篇书评的价值不一定低于一本书。”

许知远等人创办的单向街书店。/视觉中国

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所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多读书,也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只要能让我们收获知识、感悟与智慧,那便是有益的阅读,何必在乎手捧的是一本书还是一部手机呢?

文化人窦文涛也曾在节目中坦言:“最近确实没时间捧着书读了,但我发现我每天在手机上阅读的文章、微博的总字数也有好几万了。”

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0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较2019年的79.3%增长了0.1个百分点。

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是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中老年群体在数字化阅读人群中的占比增高。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文字的载体,让数字化阅读更丰富多样,而视频的出现,则让阅读从“一个人的孤单”变成了“一群人的狂欢”,成为一件可以互动、交流的事情。

视频、社交平台上活跃着不少读书博主。/B站@宋学长的书

如今在视频、社交平台上,都活跃着不少读书博主,他们会通过视频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介绍内容、点评书籍,就像视频版的书评。

有人认为,看这样的书评不过是囫囵吞枣,不如自己亲自去阅读一本书。而有人通过这类书评,快速筛选出自己喜欢的书籍,遇到感兴趣的再买书阅读,节省了不少时间。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如今阅读形式的多样化,进一步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对大众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对求知的渴望,就正如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阅读的冲动。与其纠结阅读的定义,不如穷尽一切方式去阅读。

书,可以用来“读”,也可以用来“听”;书店,可以只是阅读的空间,也能成为社交的容器;手机,可以用来娱乐,也可以用来求知;阅读,可以捧着一本书,也可以是睁眼看世界。

阅读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活动,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的:“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参考文章

[1]纸书时代过去了?丨凤凰读书

[2]书菜计划回顾:我们被打脸了丨我要WhatYouNeed

[3]1200book&bed:书店+民宿,便是书店最理想的形态丨微博@碧盈BiyingBeing

0 阅读:0

蓝色的娱乐海洋

简介:不用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过好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