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银行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要求客户在提取大额现金时,需先获得当地派出所的同意或出具相关证明。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尽管银行此举意在防范电信诈骗等风险,但此举无疑给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也凸显出当前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一种因噎废食的思维方式。
公共管理,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追求管理效果,往往忽视了管理的成本和效率,给公众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公共管理不应因噎废食,应在保障管理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给公众带来服务的便利和选择的自由。
就银行取款需经派出所同意这一事件而言,为了预防小概率的电信诈骗事件,要求所有客户在取款时都经过繁琐的审批程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电信诈骗固然可恶,但其在整个社会风险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相比之下,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给大多数人带来的不便和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为了防范小概率的犯罪行为而给大多数人的生活带来麻烦和不便,不仅使社会运行成本增加,也会降低民众的幸福指数。
退一步讲,即使公共管理出于正义的目的,其成本也不应转嫁给普通民众。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理应承担起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的责任,如果银行认为有必要加强取款管理,那也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防范能力和服务水平来实现,而不是将这一管理成本直接转嫁给客户。将取款自由与派出所的同意挂钩,不仅增加了公众的办事成本,也可能导致正常的金融活动受到不必要的阻碍,对社会运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从深层次来看,看似简单的取款要求审批背后,其实是形式主义的泛滥和服务意识的缺失。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公众,而不是给公众设置障碍。银行取款需经派出所同意的规定,表面看似增加了一道安全防线,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这种做法忽略了服务的本质和民众的需求,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程序上的合规,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公共管理不应因噎废食,真正的公共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在追求管理效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管理的成本和效率以及民众的利益和需求。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来维护公众的权益和自由,让公共管理真正成为服务公众的力量,给民众带来真正的便利。
作者:程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