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州古城景区,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境内的旅游景区,景区核心区面积约为0.47平方千米。
乾州古城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城墙沿万溶江北岸、小溪河南岸而建,三面临水,一面傍山,气势雄伟,是南方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城池。


夏商时期,就有土著先民在乾州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乾州属楚之黔中地。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
三国时期,武陵郡先后分属季汉和孙吴。晋代,武陵郡属荆州。唐朝,市域属泸溪县地。宋熙宁三年(1070年),置镇溪砦(今吉首城区),为军事防地。


元代,属辰州路泸溪县地。明朝洪武初年,境内设巡检司。洪武三十年(1397年),置镇溪军民千户所,所属辰州卫。
明正德八年(1514年)左右开始建小石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罢湾溪砦,设乾州哨、强虎哨。万历四十三年(1616年),乾州开始“延伸”修筑“边墙”。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撤镇溪军民千户所,设乾州厅,治乾州,隶属辰沅永靖道。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小石城。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嘉苗民起义,吴八月率兵火烧乾州城。
嘉庆二年(1797年),乾州厅升为直隶厅,同知赵贵览领帑扩修石城,城墙周长六百余丈,面积增为原石城的三倍。



乾州古城地处十里盆地,万溶江、天星河二水绕洲,形成三陆横陈的态势,状如乾卦。古城呈狭长的梳子形,“梳齿长边”的城墙沿万溶江边而建。
城外是河街,河街是最早、最繁华的街市,店铺林立、作坊丛生,涵盖南杂百货、纺织缝纫、餐饮小吃等各类业态。
河街临万溶江一面是吊脚楼,内侧是城墙。万溶江穿城而过,一排排架在河岸青岩壁上的吊脚楼,临江而建,依地势高低错落有致。



古城设有东、南、北三门,东门叫迎恩门,南门叫通济门,北城门叫拱极门。其中南门是一座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道城门,中间一座主楼,两边各一耳楼,布局成“品”字形,即闻名于世的“三门开”。
“三门开”指的是,乾州青石古城的南门是一座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道城门,中间一座主楼,两边各一耳楼,布局成“品”字形,造型壮观,是我国古城建筑史上的绝品。
北城门也叫拱极门,始建于清嘉庆二年,是朝廷招兵买马的地方。城楼用青石、糯米、石灰砌筑而成,城门高22米,宽40.2米,雄伟坚固、气势恢宏。



乾州古城的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经多次修缮和扩建。城墙周长六百余丈,高一丈二尺,底厚八尺,顶宽六尺,采用青石、糯米、石灰砌筑而成,异常坚固。
城内街巷以青石板铺就,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交通网络,且大多通向胡家塘等重要区域,临街分布着老式柜台,残留着昔日商贾辐辏的景象。



城内建筑以庭院式为主,朱漆楼阁,雕梁画栋,明砖清瓦马头墙。文庙、观音阁等重要建筑分布其中,乾州文庙按照左庙右学布局,因地势较窄,因地制宜将学宫部分建筑建于前部分。
乾州文庙修建于清朝雍正七年,主要建筑有明伦堂、文昌宫、大成殿等,占地面积约4887平米。文庙临街有一道约18米长的影壁,整体雕梁画栋,斗拱飞檐。


古城内有一些桥梁建筑,如风雨桥是单拱七孔式石木混搭桥,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据说是专为雅溪三大天王出巡而建造的三大王息歇场所,平时可供两岸居民茶余饭后到此息歇、闲聊,遮风避雨。
胡家塘,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由大塘和小塘组成,占地面积2800平米。小塘里有一口古井叫安澜井,两塘之间弯弯的石拱桥叫清风桥,旁边的木楼叫继兰楼。
胡家塘周边是古城现状保存较完整的以居住为主的传统街区,体现了从明到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特点。



城内街巷以青石板铺就,蜿蜒曲折,纵横交错,街边有老式柜台,还能看到残留着的昔日商贾辐辏的景象,沿小巷漫步可感受古城的宁静与古朴。
在乾州古城这块土地上,先后养育了明正德年间的苗族知识分子吴鹤、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陕甘总督杨岳斌、天津总兵罗荣光等一批民族英才。
这里有土家族、苗族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如木质雕刻脸谱、传统手工绣艺、剪纸彩绘等别具魅力,还有传统的湘西苗医提供特效民间偏方。




2012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乾州古城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