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政委截肢,毛主席看望:娄山关立个碑,写钟赤兵失腿一只

俊杰评趣事 2024-10-24 14:58:58

烽火岁月铸铁血英魄

1935年2月,长征途中的红3军团在娄山关与黔军展开激战。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担任红12团政委的钟赤兵带领一个营奋勇冲锋,不幸被敌军子弹击中腿部。即便身受重伤,他仍坚持指挥战斗直至昏迷,最终不得不截去右腿。毛主席专程看望这位勇敢的战士时,握着他的手说:"应该在娄山关立个石碑,写上'钟赤兵在此地失腿一只'。"这位英勇的指挥员后来成为新中国16位残疾将军之一,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部分躯体,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档案,一个令世界军事史惊叹的数字映入眼帘。在一千多位开国将帅中,绝大多数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负过伤。

十位元帅中有七位负伤,其中刘伯承元帅在战争中失去右眼,全身负伤九次。叶剑英元帅曾用"遍体弹痕余只眼"来形容这位战友的战斗历程。

十位大将同样战功赫赫,七位负过伤的将领中,粟裕大将头部两次中弹。那些顽固的弹片在他头骨里停留了整整五十四年,伴随着难以言说的痛苦。

在这些浴血奋战的将领中,有十六位将军留下了终身残疾。其中独臂将军就有十一位:贺炳炎、余秋里、彭绍辉、晏福生、左齐、苏鲁、陈波、彭云清、童炎生、廖国政、朱声达。独腿将军三位:钟赤兵、张和、谢良。短臂将军两位:龙书金、罗应怀。

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成立,人民军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三千多名团职以上指挥员为革命献出生命,红军时期就有一百六十多名军以上干部牺牲。

这些残疾将军们的负伤时期分布在革命的不同阶段。红军时期有七人:贺炳炎、彭绍辉、钟赤兵、余秋里、晏福生、朱声达、谢良。抗日战争时期有八人:彭清云、左齐、龙书金、陈波、廖国政、罗应怀、张和、童炎生。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人:苏鲁。

对这一现象,毛主席曾发出感慨:中国从古至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这些铁血将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不顾生来只顾死"的革命精神。

我军高级将领如此高的负伤率在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把流血牺牲的精神写入了基因。

娄山雄关铸就英雄血

1935年2月的贵州,寒风凛冽。红3军团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抵达了娄山关这个战略要地。这里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是通往黔北的咽喉要道。

当时的战略形势十分严峻。黔军在此设防,企图阻止红军北上。红3军团接到命令,必须尽快突破娄山关的封锁。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红12团政委钟赤兵临危受命。他带领一个营的战士,担负起强攻娄山关的重任。

战斗在一个寒冷的清晨打响。钟赤兵带领突击部队,从地形最为险要的黑神庙方向发起进攻。

黔军一个团的兵力在黑神庙布下了严密防线。他们占据有利地形,架设了交叉火力网。

钟赤兵站在突击队伍的最前列,挥手示意战士们向前推进。红军战士们利用地形掩护,一点点向敌军阵地靠近。

就在突击队距离敌军阵地不到百米时,密集的枪声划破了山间的寂静。黔军发现了红军的突击队形,倾泻出猛烈的火力。

钟赤兵带领战士们就地寻找掩护,组织反击。他趴在一块巨石后面,一边观察敌情,一边指挥部队展开突击。

突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红军战士们在钟赤兵的指挥下,多次发起冲锋,试图突破敌军防线。

正当战斗进行到最关键时刻,一颗子弹击中了钟赤兵的右腿。剧痛瞬间传遍全身,但他仍咬牙坚持。

鲜血很快浸透了裤腿,但钟赤兵依然保持清醒。他继续趴在石头上,用沙哑的声音发出进攻命令。

战士们看到政委负伤,战斗意志更加坚决。他们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誓要为政委报仇。

尽管伤势严重,钟赤兵仍然坚持指挥战斗。他的右腿在不断流血,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指挥位置。

直到失血过多,钟赤兵终于支撑不住。在昏迷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用微弱的声音鼓励战士们继续战斗。

战友们迅速将钟赤兵抬离战场,送往后方医院。军医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伤势过重,必须立即截肢。

手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没有足够的麻药,也没有专业的手术器械,军医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为钟赤兵截去右腿。

这场战斗,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最终突破了娄山关的封锁。钟赤兵用自己的一条腿,换来了战役的胜利。

主席关怀映照英雄心

娄山关战役结束后的一天,伤员们正在简陋的医院里休养。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重要人物来到了这里 - 毛主席带领中央领导同志前来看望伤员。

医院里顿时沸腾起来,伤员们激动地支撑着身体想要起身。毛主席连忙示意大家安心养伤,不要乱动。

一张简单的木床上,钟赤兵正靠着草垫子休息。失去右腿的他脸色苍白,但精神还算不错。

毛主席走到钟赤兵的床前,仔细打量着这位年轻的团政委。他伸出手,紧紧握住钟赤兵的手掌。

"小鬼,又负伤了?"毛主席的语气中充满了关切。这声"小鬼"充满着革命战友间的亲切。

病房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注视着这感人的一幕。毛主席坐在钟赤兵的床边,详细询问他的伤情和恢复情况。

钟赤兵简要汇报了黑神庙战斗的经过。他的声音虽然虚弱,但叙述依然条理清晰。

毛主席认真听完,目光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他对钟赤兵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应该在娄山关立个石碑。"毛主席突然说道。病房里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就写上'钟赤兵在此地失腿一只'。"毛主席继续说道。这句话既是对钟赤兵牺牲的肯定,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褒扬。

这番话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它不仅是对钟赤兵个人的关怀,更是对所有为革命负伤将士的褒奖。

毛主席在病房里待了很久。他和每一位伤员都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伤情和需求。

临走前,毛主席再次握住钟赤兵的手。他嘱咐医护人员要精心照料伤员,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这次探望给伤员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毛主席的亲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了党中央对革命战士的重视。

娄山关虽然没有立起那块写有"钟赤兵失腿一只"的石碑,但毛主席的这番话却永远铭记在了革命史册中。它成为了红军将士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生动写照。

这次探望后,钟赤兵的伤势逐渐好转。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浴血荣光照后世传承

钟赤兵的故事,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和其他十五位残疾将军的事迹,构成了人民军队最生动的血性教材。

这些英雄将军们在建国后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中有的在军队系统担任要职,有的转向地方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一位名叫张映鑫的年轻战士,深受这些英雄事迹的感召。他在战前认真研读了革命英雄的故事,立志要像前辈们那样英勇作战。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张映鑫带领突击小组冲锋陷阵。他们先后摧毁了敌人的第一道和第二道堡垒,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勇气。

就在准备进攻第三个堡垒时,张映鑫不幸被敌人击中臀部。危急时刻,他想到了前辈们不畏牺牲的精神。

战场形势危急,张映鑫忍着伤痛冲向敌人第二堡垒。他掏出手榴弹投入堡垒,但被敌人又扔了出来。

关键时刻,张映鑫拿出最后一颗手榴弹。他拉开导火索后扔进堡垒,随即用双腿堵住射击孔,防止敌人再次将手榴弹扔出。

炸弹爆炸了,敌人被消灭,张映鑫也光荣牺牲。他的英勇事迹,与钟赤兵等前辈们的故事一起,永远铭刻在军史馆的墙上。

这种血性精神代代相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再次绽放。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表现,让美军完全无法理解。

美军百思不得其解,这些中国军人为何能够在听到冲锋号后奋不顾身地冲锋。他们甚至怀疑志愿军服用了特殊药物。

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军人的血性传承。一个战士倒下,另一个战士就会接过他的武器继续战斗。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被志愿军战士"向我开炮"的呐喊震撼。他们无法理解这种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

战争过去了数十年,这些残疾将军们的事迹仍在传颂。他们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被搬上银幕。

每一位参观军事博物馆的人,看到那些独臂将军、独腿将军的照片时,都会驻足凝视。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

人民军队的血性精神,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时代,这种精神始终是制胜的法宝。

钟赤兵和他的战友们用行动证明:无论身体如何残缺,革命意志永远坚强。他们的精神,永远是中国军人最宝贵的财富。

1 阅读:31

俊杰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