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美一口气制裁超70家中企,但没料到中方反制来得这么猛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3-28 12:04:34

"制裁"、"打压"、"遏制"......这些词汇正成为近期中美经贸关系的高频词。

就在戴安斯议员率团离开中国的第二天,美国商务部毫无征兆地将7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人工智能、芯片、量子技术等尖端科技领域的佼佼者。

这一系列动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美方这是在兑现特朗普的竞选承诺,对中国"强硬到底"?还是意在通过胁迫施压,逼迫中方在贸易谈判中让步?

恐怕,美方这次玩砸了。

或许白宫高层没有料到,中方的反制之迅猛、力度之大,会远超他们的想象。

先从最直观的数据说起。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国对美国棉花进口量锐减80%,大排量汽车进口量下降70%,用于生产半导体的设备进口量更是直线下跌三分之一。

更有甚者,中国已经连续40多天停止进口美国天然气,上千家美国猪肉企业也因资质到期无法续约,面临丧失中国市场的风险。

这些反制措施的效果立竿见影,远超美国商界预期。

信源:观察者网——《“中国暂停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澳企却拿下大单”》

有美国媒体评论称,中国市场对美国农业至关重要,一旦失去,美国农民的日子将无比艰难。

而随着中国扩大对美国金属的管制,美国制造业的前景恐怕也不容乐观。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这些反制背后,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完备的产业链条,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远非昔日可比。

无论是在贸易、投资还是金融领域,中国都有足够多的政策工具和回旋余地,可以对美方的任何挑衅做出对等反制。

对此,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此前已经表态: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但合作需要诚信,互利需要平等。如果美国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予以回击。

当前,美方企图采用"关税大棒"加"芯片断供"的手段对中国发起新一轮科技打压,其根本目的无非是遏制中国科技产业的进步,维护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霸主地位。

但透过肆意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倡导的所谓"自由、开放、公平"的贸易体系,不过是一副冠冕堂皇的伪善面孔。

当这套规则和体系无法再为美国谋取最大利益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规则,退回到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的老路上去。

对此,我们早已见怪不怪。

事实上,长期以来,美国政客就习惯于用意识形态偏见看待中国的科技发展,对任何可能威胁美国科技霸权的挑战都本能地抵制和打压。

但如他们所愿,这场注定徒劳的科技遏制战,不仅没能阻挡住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反而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决心。

从"天河"到"鹏城",从"北斗"到"嫦娥",中国一次次用硬核实力和原创成果,宣告了"卡脖子"时代的终结。

上个月,中国版GPT大模型首次在法国召开的峰会上崭露头角,就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印证了这一点。

展望未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科技自立自强已然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我们将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定力,在开放合作中突破"卡脖子"难题,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面对美国无理打压和任性挑衅,中国必将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的法律工具箱,坚决捍卫自身发展权益。

而美国一些人应该认清一个现实:任何阻挡中国发展的图谋注定不会得逞,任何伤害中国利益的行径必将付出代价。

若美国一意孤行,逆全球化潮流而动,注定只能是螳臂当车,自取其辱。

2 阅读:396

紫蓝谈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