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考中进士,却因相貌丑陋,不受乾隆待见,他是怎样逆袭的?

闲来唠史 2024-12-16 09:58:49

在民间流传的一些传说当中,历史上的纪晓岚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凡人,而是“火神下凡”,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他的墓志铭。

1970年,在河北沧州出土的《纪文达墓志铭》当中,是由纪晓岚的好友朱珪亲自写的:

“先是郡为九河人海故道,天雨则海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怪。公王父梦见光人楼中,已而公生,光遂隐,人以为公实此灵物化身也!”

通过这篇墓志铭,朱珪说纪晓岚是“火神下凡”,还有人说他是“灵怪转世”“火精转世”“金鸡下凡”等等。

朱珪和纪晓岚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之所以这么写,必定是纪晓岚曾经给他讲过这件事情。

既然纪晓岚是“火神下凡”,那么在他出生之后,身上必然会携带一种神奇的本领。

其中,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书当中,记载了这样一句:

“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纪晓岚在四五岁的时候,在黑夜里能够看见东西,跟白天没有什么差别。

朱珪说纪晓岚是“火神下凡”,纪晓岚自称自己长了一双“天眼”,或许是一种自夸的表现,但这种说法必然会在后来的民间社会当中流传开来。

无论纪晓岚是否“火神下凡”,是否有一双“天眼”,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

通过纪晓岚编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可以发现他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和趣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多了解和认识他的资料。

那么,纪晓岚小的时候都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有一次,纪晓岚在老家献县(如今的河北沧州)的崔庄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耍踢球,恰巧遇到河间府知府的轿子从这里路过,他们的球一下子砸到了轿子上。

见此情景,其余的孩子非常害怕,立即一哄而散,只有纪晓岚还站在原地,等待轿子过去之后捡球。

就在这个时候,知府从轿子里面探出脑袋,说道:“谁呀?是谁拦住了我的去路?”

纪晓岚一看,竟然认识这位知府,他曾经参加童试考试的时候,就是这位知府负责出题,可惜他当时并没有通过童试。

由于曾经见过这位知府,纪晓岚并没有产生畏惧之心,他缓缓走到轿子旁边,对知府说道:“请您把我的球还给我!”

看到小小年纪的纪晓岚,知府打趣地回答说:“我为什么要把球还给你啊?以前我出的对子你没有对上,今天我再给你出一个对子,你若是能够对上,我就把球还给你!”

听完,纪晓岚当即答应了知府的要求。

这位知府也是学识渊博,他利用眼前发生的情景,随口说出了一个上联:

“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纪晓岚想了一会儿之后,随即脱口而出说出了下联:

“太守两千石,唯您......”

知府有些疑惑,对纪晓岚说道:“你的下联还少了一个字,你怎么不说了?”

纪晓岚回答说:“我现在还不能说出最后一个字,您要是把球还给我,我就说‘唯您廉’,您要是不还给我,我就说‘唯您贪’。”

听完纪晓岚的解释,知府哈哈大笑了起来,对他的下联十分满意,当即就把球奉还给他。

清高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此时的纪晓岚已经十六岁,他参加了直隶省河间府献县(如今的河北献县)举办的童试,却没有能够考中,于是他奉父母之命娶了门当户对的妻子马氏。

然而,从小就被别人称为“神童”的纪晓岚当然不甘心,他专心研读,终于在公元1747年考中童试,俗称“秀才”。

考中秀才之后,给了纪晓岚很大的信心,他再接再厉,又在公元1747年参加了乡试。

而这一年乡试的两位主考官,分别是阿桂的父亲阿克敦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他们对于纪晓岚的试卷十分赞赏,当即把这张试卷定为了第一名,俗称“解元”。

可是,纪晓岚却在第二年参加会试的时候落榜......

就在这个时候,恰巧赶上纪晓岚的母亲去世,根据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规矩:

“父母去世,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予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三年守孝时间之后,二十四岁的纪晓岚又参加了会试,无奈还是面临失败。

此时的纪晓岚无比失落,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他潜心研读,准备时机成熟之时继续考试。

在此期间,纪晓岚结识了一个对他影响很大的人,此人就是董元度。

董元度在公元1751年考中了进士,从而进入翰林院做了一份编修的工作,他跟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两人还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由于董元度爱好游山玩水,他经常以各种理由向朝廷请假,在全国四处游玩。

在寒窗苦读的过程中,纪晓岚受到董元度的指点,也算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贵人。

直到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三月,纪晓岚再次参加了会试,他这次终于得偿所愿,以第22名的通过会试。

根据清朝的规定,会试当中的前24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殿试,纪晓岚也算侥幸搭上了殿试了“末班车”。

这一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殿试正式举行,在清高宗的亲自出题之下,纪晓岚从容作答,最终取得了二甲第四名(一甲有三人,总排名第七名)的优异成绩,从而成为了庶吉士。

此时的纪晓岚已经三十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进士梦想......

随后,纪晓岚进入翰林院进行学习!

在纪晓岚考中进士的这一年,堪称是清朝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届科举考试,考中的进士包括《十七史商榷》的作者王鸣盛(获得榜眼)、《二十二史考异》的作者钱大昕,还有朱筠、戈源、王昶等人。

在翰林院学习期间,纪晓岚终于有了跟清高宗接触的机会,但是清高宗见到他的第一印象却不怎么好。

清高宗在选用人才的时候,非常注重他们的相貌,根据史料当中的记载:

“(乾隆)颇以貌取,文达(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乾隆)所喜。”

由此可见,纪晓岚不仅相貌丑陋,还是一个近视眼,而且还有口吃(说话不利索)的毛病。

纪晓岚心里清楚,想要得到清高宗的器重和赏识,靠自己的相貌是行不通了,必须要靠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来打动清高宗了。

但是,清高宗刚一看到纪晓岚的相貌,就不怎么想搭理他,他哪里还有机会在清高宗面前施展自己的聪明和智慧。

半年之后,纪晓岚终于等来了一次机会。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正月十五日,这天正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按照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紫禁城里面自然挂满了大红灯笼。

于是,清高宗命令翰林院的所有翰林全部出一个谜语,而且要求必须是自己原创的谜语,然后把谜语挂到每一盏大红灯笼上面。

随后,清高宗带着诸位皇子和文武百官,以及后宫的皇后、嫔妃,一起猜测大红灯笼上面的谜语。

清高宗还特意说:“谁要是能够猜出来,朕重重有赏!”

清高宗毕竟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皇帝,大多数的谜语都不能把他难住。

然而,就在清高宗看到这样一个谜语的时候,却犯了难,谜语是这样写的: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狗狸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思索了好一段时间,清高宗还是猜不出来谜底到底是哪两个字。

虽然清高宗猜不出来谜底,但是他却很欣赏写出这个谜语的人。

通过询问,清高宗得知这是纪晓岚写出的谜语,于是派人把纪晓岚喊了过来。

经过纪晓岚的一番解释,清高宗才知道谜底是“猜谜”两字。

陪同清高宗一起的刘统勋开始对纪晓岚大加赞赏,他对清高宗说道:“皇上,您看我给您点的门生还不错吧?”

从这个时候开始,纪晓岚的聪明和智慧就享誉了整个朝朝,同时也赢得了清高宗的好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让清高宗重新对纪晓岚刮目相看。

一天,清高宗在南书房进行读书的时候,恰好赶上翰林院的纪晓岚在这里值班。

清高宗看到了《论语》当中的《子夏问孝章》,其中写道:

“子夏问孔子:“怎么样才能做到孝顺?”孔子回答说:“色难”。”

关于对“色难”的理解,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朱熹在书中是这样注解的:“如果想要做到孝顺,必须要让父母每时每刻都很高兴!”

当清高宗看到朱熹这段注解的时候,不禁感慨说了一句:“色难简直太难了”。

然后,清高宗的嘴里连续说了几句“色难”。

在一旁值班的纪晓岚马上回复一句:“容易”。

清高宗继续说道:“你说容易,那么你来对出一个下联?”

纪晓岚回答说:“皇上,我不是已经告诉您了嘛,下联就是“容易”啊!”

清高宗仔细一品,“容易”这个下联简直就是绝对啊,没有比这个下联更为恰当的了,于是他再次加深了对纪晓岚的好感。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这年是清高宗的虚岁五十寿诞,他要求朝中的大小官员全部都要写一篇祝寿词。

在这些祝寿词里面,大多都是一些“敬祝皇帝万寿无疆”之类的句子,让清高宗看得十分乏累。

然而,当清高宗看到纪晓岚呈上来的祝寿词之后,当即拍手叫好,内容为对联的形式: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纪晓岚所写的这篇祝寿词当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万寿无疆”四个字,但是表达出来的含义却是“恭祝皇帝万寿无疆”。

这篇祝寿词引起了清高宗的极大兴趣,他立刻下令提升纪晓岚的官职,让纪晓岚担任官衔为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主要掌管翰林院的记注、撰文等等。

尽管纪晓岚的相貌让清高宗十分厌恶,但他可以凭借自身才华得到清高宗的器重。

不仅如此,清高宗还让纪晓岚负责全国的科举考试,风头一度超越了同朝为官的刘墉、阿贵桂等人。

随着纪晓岚的名气逐渐提升,找他拜师的学生不计其数,他的学生也遍布于全国各地。

有时候,纪晓岚的学生经常拿着文章找他进行点评,对于不好的文章,他也会给予学生一些善意的评语,以此来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争取下次写出更好的文章。

例如,纪晓岚看到学生写的一篇逻辑不通的文章,他并没有当面指点出来,而是在文章后面这下这么一句批语:

“此文有双锤擂鼓之风!”

刚一开始,这位学生还以为这是一句赞扬自己文章的批语,说明自己的文章得到了纪晓岚的认可。

其他学生有些疑惑,便问纪晓岚:“先生,您为什么要给他写“双锤擂鼓”,这句是什么意思啊?”

纪晓岚哈哈大笑了起来,说道:“你用一只锤打鼓,发出的声音是咚咚咚(通通通),用两只锤打鼓,发出的声音就是不通、不通、不通。”

直到这个时候,那位学生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的文章简直就是狗屁不通啊,于是灰溜溜的回家重新修改。

在纪晓岚所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里面,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年,翰林院的一个姓王的翰林,他也是纪晓岚的门生之一,他的母亲要过八十大寿,于是就请纪晓岚写一篇祝寿词。

纪晓岚答应了王姓翰林的请求,他当即提笔写了起来,第一句这样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

刚一写完这句,王姓翰林的脸色马上白了起来,他也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接着,纪晓岚又写下了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做个贼。”

写到这里,王姓翰林依然是一头雾水,竟然把自己写成了一个贼,纪晓岚继续写下第四句:“偷得盘桃献母亲。”

纪晓岚所写的这篇完整的祝寿词就是: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做个贼,偷得盘桃献母亲。”

直到纪晓岚写完最后一句,王姓翰林的脸色逐渐由怒转喜,不禁拍手叫好。

还有一次,清高宗拿着一把折扇找到纪晓岚,要求纪晓岚把一首《出塞》写在折扇上面。

《出塞》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全诗是这样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或许是纪晓岚写的太快的缘故,他竟然把第一句当中的“间”字给漏写了。

清高宗拿过折扇一看,发现少写了一个“间”字,于是开始质问纪晓岚。

纪晓岚接过折扇,发现果然少写了一个字,他的脑袋灵机一转,马上回复说:“皇上,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出塞》一诗,而是《出塞》一词。”

听完这话,清高宗有些疑惑不解。

由于当时的写作并没有标点符号,纪晓岚就把这首《出塞》重新做了断句,他这样读给清高宗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清高宗一听,不禁哈哈大笑了起来!

纪晓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巧妙化解了一场由于自己的失误而带来的尴尬。

虽然纪晓岚拥有超高的智慧,但是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

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纪晓岚奉命前去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他在乘坐一艘船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的时候,与一位同样乘船南下、曾经是一位将军的老者相遇。

由于河面太窄,无法同时并排通过两艘船,但是这位老者也不愿让纪晓岚乘坐的船先过。

于是,老者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一段话,让船夫送给纪晓岚。

纪晓岚打开一看,纸上写着:“我给你出一副对子,你若是能够对得上来,我就让你的船先过,若是对不出来,就让我的船先过。”

老者的上联是这样写的:

“两舟并行,撸速不如帆快。”

这句上联蕴含着另外一层意思,“撸速”是指三国时期的鲁肃,“帆快”是指西汉时期汉高祖手下的大将樊哙,意思是“文臣不如武将”。

纪晓岚捉摸了许久,都没有对出来下联,他只好让老者的船先过去。

一直到了福建的考场,当考场的乐声齐鸣之时,纪晓岚突然来了灵感,他才终于对出了那位老者的下联:

“八音齐鸣,萧和(萧何)胜过笛清(狄青)。”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