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夏天,一位北京师范学院的学生毕业时,拒绝了老师提出的留校深造建议,主动选择前往河南农村工作。
在给老师的回信中,学生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高干子弟,我与周围的人隔着一座无形的墙,我想拆除这道墙,希望您能理解。”
这位学生就是刘少奇的小儿子刘源,刘源是一位在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高干子弟,曾长期被所谓的“政治问题”困扰。
刘少奇被打倒时,刘源受到牵连,被下放到山西白坊村进行劳动锻炼,直到1975年秋才在周总理的帮助下返回北京。
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刘源参加了高考,由于刘少奇的平反工作还未结束,刘源不能去北京大学,只能去北京师范学院。
一场浩大的政治运动,彻底改变了刘源的人生轨迹,等到刘源大学毕业时,已经是31岁的年纪,大好的时光都浪费了。
刘源始终铭记着父亲的革命经历和蒙难历史,因而才决心前往河南基层工作,母亲王光美对此十分支持。
就这样,刘源只身一人前往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做起了一名大队副书记主任,是公社17个正副书记主任最末尾的一个。
公社里的干部起初不知道刘源的身份,后来听说他是刘少奇的儿子,都默默地竖起大拇指,敬佩刘源的正直和务实。
刘源踏实肯干,很快赢得了大家的认可,短短两年的时间,刘源就被推举为郑州市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工作。
刘源在郑州做副市长的那几年,不仅响应国家号召,完成了城市拆迁重建工作,而且将郑州市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3.3平方米。
刘源始终铭记父亲的教导,以为人民群众办事为宗旨,只要是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刘源总会想尽办法去解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都缺乏年轻的干部,刘源在人民代表的推举下,于1988年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
刘源当上副省长之后,风言风语接连传出,有人称刘源火箭式晋升的背后,是因为刘少奇后代的身份。
正如刘源自己所说,他与周围的人隔着一道墙,面对传言满天飞的情况,刘源没有为自己正名,而是对身边的人说:
“像我这样家庭的人,做好事和坏事都会格外引人注目,人们还在传言中添油加醋,指责我利用特权。”
刘源还表示自己的确使用了“特权”,但是这种“特权”只为人民做好事,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源的确没有违背诺言。
刘源在河南当了4年半副省长,为河南省引入了上百家企业,还修建了公路、桥梁和变电站,切实改变了河南人民的生活状态。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河南人民都铭记刘源的政绩,无论刘源走到哪里,人民群众都会笑着鼓掌迎接。
1992年,刘源调任武警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从此转入军界,并分别于2000年和2009年获得中将军衔和上将军衔。
刘源被晋升为上将的同时,又转入军事科学院工作,为了完成历史新时期的使命,58岁的刘源将精力都投入到了培养科研人才的工作中,直到74岁时,依然坚守在岗位不退休。
晚年的刘源过得低调的生活,享受上将级别的待遇,身为刘少奇的后代,刘源真正做到了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