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本质上并不是传统大学,它本质是为了服务各所的研究生教育。
理科方向,超越清北几乎是必然的,只要教育部不拦着。
但是作为综合性大学,不可能超越,甚至挑战都不可能,毕竟北大有文史法,清华有美院。
它的学科评估结果是整个中科院各所的,它自己所属的学科其实没啥东西。
它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各所研究生学位统一授予和公共课的问题,各所的差距堪比一本到清北的差距。
搞个统一的学位授予,比各所各自为战更容易汇聚品牌。
但是大学必须要有本科生,所以它象征性点招了一点可以忽略的本科生,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中科院与教育部同属平级机构,其院长曾为副国级。
清华北大作为教育部下属的高等学府,现已无自主招生权限。
若将中国科学院旗下诸多实力强劲的研究所,如专攻数学领域的系统所、专注物理方向的物理所、致力于计算机领域计算自动化等相加,其整体实力远超清北,此乃显而易见之理。
然而,若是谈及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它不及清北。
该大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挂名在此,尽管它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毕竟成立时间尚短,许多未能进入研究所的学生都被调剂到这所大学。
研究生教育中,也就前20%的研究单位可以与清北抗衡。
本部的一些专业和一些拉胯所加起来差不多后20%根本摸不到985高校的边。
中科院大学的研究生平均水平应该是中等985水平。
如果是本科专业的话,本科13个大类学科中也有不太行的,比如心理学,力学,通信和控制等方面与清北还有一定的差距。
仅从高考分数线的角度观察,中科院与华东五校处于相近的水平层级。

中科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其特点鲜明:一是专注于理科生的培养,二是专业设置精简且招生规模较小。
每所学校在招生推广时难免会有所侧重,力求展现最佳形象。
谈及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资源,中科院并不逊色于清北华五等名校,甚至在某些专业领域能够超越部分高校。
这得益于中科院专业设置的精简性,使其能够集中资源,实现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培养。
综合性大学由于专业繁多,难免在某些领域显得力不从心。
要说中科院能够“碾压”其他高校,显然过于夸张。
在占地面积方面,中科院本科校区确实无法与其他高校相提并论。
以玉泉路校区为例,其面积仅为11万平方米,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拥有329万平方米和467万平方米。
这一差距在量级上显而易见。
中科院目前科教融合3.0落实的人才打造计划能否顺利完成,能否真的实现研究所和中科院之间的融合。

能否在一切都稳定的前提下,纳入国际四大排名体系,提高声誉度等等,这些都关系到中科院的未来。
其实目前的中国,有这么一所特殊的大学,挺好的,增强了其他大学的压力。
特别是清华和北大,让第一梯队的大学都良性的竞争起来,是好事。
中科院大学在培养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未来预计难以解决。
由于校区分散,中科院大学难以培养出顶尖本科生。
本科设在玉泉路,研究所位于中关村,研究生则在雁栖湖。
这导致本科生无法及时参与高级课程和科研活动,且此问题短期内无解。
两段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严重影响了研究质量。
其他大学的研究生第一年即可开始跟随导师进行研究,而中科院大学的研究生却只能在雁栖湖上课。
尽管账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效果令人质疑。
即便是中科院大学大力加强的数学专业,其学生在数学竞赛中的表现甚至不如北航的学生,尽管他们的入学成绩远高于北航。
但中科院的院士比清北加起来的还要多。
同样有首都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
财政拨款也和清北相当。
可能等到中国诺贝尔奖爆发的时候。
胜算更大一些。
至于上交复旦浙大挑战清北的可能性为0,不是接近0,而是就是0。

其实话说回来。
理论上来讲。
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有机会拉清北下马。
没有国家的拨款,没有状元报它们。
分分钟就能让它跌出前十。
靠吃老本,他们能吃多少年?
只要给足够的钱,有优秀的生源,谁都可以替代他们。
说白了,清北如果没有学者和学生撑下去,他们靠什么?
关键是国家不会允许这么做!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