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5日,陕北的天上乌云压顶,大雨倾盆而下,一连下了好几天。在延安的一间昏暗窑洞里,毛主席坐在窗边,心里七上八下的,眼睛望着窗外,感觉好像有啥大事要降临。过了两个小时,毛主席接到了警卫队队长古远兴的通知,说他们队伍里有个叫张思德的士兵出了意外,不在了。
听到后,毛主席神情变得庄重,赶紧让古远兴详细说说张思德是怎么出事的。得知是因为连续下了好多天大雨,窑洞被水浸湿了,结果塌了,张思德是为了救战友才没了的,毛主席默默地没有说话。张思德虽然在主席卫队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但毛主席却牢牢记住了他。从这个平凡的战士身上,毛主席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
主席急忙询问张思德去世后该怎么安排,古远兴说,为了不耽误生产,建议就在当地安葬。毛主席一听,立刻火了,他立刻吩咐古远兴带着警卫班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来,并且当场给出了三条指示。为啥主席这么看重张思德呢?他提到的那三个重点到底是啥?【少年时期的张思德】1915年4月份,在四川仪陇六合乡,张行品这户人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是个男娃,也就是张思德。不过,他的到来并没能让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多上一丝欢笑。
那时候的中国,由北洋政府掌权,外面被外国列强欺负,里面则是军阀们打得不可开交。四川是张思德的家乡,那里的情况特别严重。在那个时候,仅仅这一个省份,就冒出了一百多个小军阀。他们为了抢占地盘,不停地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乱战。当地老百姓在这些头头们的管治下,过得十分凄惨,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在当地拼命搜刮民财,税收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几十年里,四川的老百姓就是在这样的重压下苦苦挣扎求生。张思德家就像是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一个代表,他刚出生没多久,妈妈就因为生孩子和太过辛苦,身体越来越差,结果在他还不到7个月大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张思德在家是小儿子,上面还有两个兄长。妈妈走后没多久,大哥就带着他那虚弱的身子,去地主的地里干苦力,结果没多久就因为又饿又累,离开了人世。张思德的二哥那时候年纪太小,连给地主家打工的机会都没有,人家看不上这么小的孩子,他只能流落在外面,靠要饭生活,结果没过多久,就悲惨地死在了街头。张思德为了活下去,被父亲张行品送给了叔叔张行忠家抚养。而张行品自己去矿上辛苦工作,挣了钱就寄回家,这样两家合力才把张思德养大。
张行忠家的生活和张行品家其实半斤八两,全家都靠他给地主打工来糊口。常年的辛苦活儿把张行忠的身体都给拖垮了,天一冷,他就咳得厉害,有时还会咳出血来。尽管日子过得挺艰难,叔叔一家还是对张思德特别好,家里只要有点粮食,就先紧着这个侄子。过了几年,张行忠的妻子生了个女儿,他们家的日子就更加紧巴巴了。
为了让全家有口饭吃,张行忠通过朋友牵线,领着一家老小到几百公里外帮一个商人制炭。那些年,他们一家人都使出了老命干活,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连饭都吃不饱。俗话说“穷人家的娃早挑大梁”,张思德很小就挺明白事理,年纪不大就开始帮着养父母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过了好几年,张家慢慢攒了点钱,日子好过了一些,就又租了地主的地,还养起了两头小猪崽。1926年,张行忠两口子合计着,让11岁的张思德去私塾念点书。可家里穷得叮当响,供个孩子读书真不是件容易事儿。他们狠下心把家里的猪给卖了,这才勉强凑够了学费。张思德特别看重这次能读书的机会,进了私塾就拼命学,一门心思扑在认字看书上,老师也非常欣赏他这股勤奋劲儿。真遗憾,张思德没读多久书,就因为老家碰上大旱天,家里头连地主的田租都交不起了,没办法,他只能退学回家,帮着养父母做事。
转眼间三年多就过去了,因为连续几年收成不好,一直欠着地主的租金,结果那几亩水田被地主收了回去。没了田地,一家子吃了不少苦头,最后只能到别的地方想办法谋生。张思德一家最终决定搬到二十多里外的六合场,可没想到,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家又遭了难,叔叔张行忠因为太累了,竟然去世了。那时候,张思德还只是个不到15岁的小毛孩,没多久,家里的里里外外都得靠这个还没长大的孩子来扛了。
在六合场的日子里,张思德使足了劲儿干活,好让养母和妹妹能过上好日子。后来,大革命的风吹了过来,老百姓的反抗心也慢慢觉醒了,好多新想法在工人里面传开了。在一群有追求的人的带领下,工人们团结到了一块儿。就是在那会儿,张思德和工友们一块儿抵制捐税,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那个地方,反动势力仍旧相当厉害,工人们发起的反抗活动,大多没能成功。不过这段时间对张思德来说是个锻炼,他和工人们的反抗决心越来越坚定,就盼着一个好机会的来临。【加入革命的队伍】1933年9月,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川北地区,我们四方面军打响了营渠战斗,张思德老家仪陇县得到了解放。紧接着,在六合场乡,我们军队还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成立大会那会儿,17岁的张思德,作为工人的发言人,头一个站了出来,他大声地讲述着这个世道对他们的不公和压迫,呼吁大伙儿手拉手,一起对抗那些老顽固。他先是当上了少先队长,隔了一个月,他就加入了红军,成了他们那儿第一个参加红军的人。
张思德刚加入红军没几天,杨森和刘湘这两个大军头子,在国民党的帮忙下,纠集了6路兵马,一起来攻打我们的四方面军。张思德这次战斗是以新兵的身份加入的,当敌人子弹横飞时,他果断开枪,把对方的机枪手给干掉了,因此得到了上级的夸奖。在接下来的关口梁激战中,张思德不顾一切地冲锋在前,他和尖刀班的兄弟们一起,搭成人梯爬上山顶,扔炸弹炸开了大门,给后面的队伍清理出了一条路。
后来的战役里,张思德战功赫赫,每次一开打,他总是第一个往前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茂洲那场大战,他一个人就夺下了两杆轻机枪。接着,红军踏上了壮阔的战略大转移之路,也就是长征,张思德也跟着大军远离了故乡。没想到他一走,当地的反动派就开始秋后算账,他们霸占了六合乡,对那些有亲人参加红军的家庭进行了残忍的迫害。
张思德的家人遭到了反动派的狠心伤害,小妹被害身亡,养母被打得重伤不起,亲生父亲张行品更是被残忍地砍了头,挂在外面给人看。过了将近二十天,张思德听说了敌人的残忍行为,心里又难过又气愤,打算离开队伍回家报仇,战友们赶紧把这事儿告诉了指导员。
于是,指导员晚上紧急找来了张思德,跟他谈心。指导员对张思德说,他们家的不幸都是因为这个世道不好,反动派们不仅害了他一个人,更是害苦了所有的穷苦百姓。只有推翻旧制度,大家才能迎来新生活。像他家这样的惨事,在全国各地,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经过指导员的一番贴心交流,张思德也想通了,他决定成为一名铁心的无产阶级战士,用自己的一辈子,去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奋斗。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张思德特别勇猛,啥也不顾。因为他的出色表现,组织上开始着重培养他,很快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还被选进了独立团。领导很看重他,又推荐他去列宁模范学校深造。张思德特别看重这次机会,一进学校,他就拼命地学习新知识,像吸水的海绵一样。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他还会主动去帮其他战友的忙。因为党的资金紧张,列宁模范学校里的学生们,连写字用的笔和墨水都不够用。
张思德琢磨出个点子,他把木炭弄碎来调墨,再拿干茅草当笔用,领导对他的做法大加表扬,在张思德的鼓舞下,大家每天都在一点点提升。张思德通过认真学习后,明白了不少事情,他搞懂了为啥自己以前过得那么苦,也知道了自己到底在为谁拼命。长征的路既远又难走,但张思德从没怕过。每次碰到危险活儿,他总是抢着上,结果身上伤越来越多。走到草地那会儿,他已经特别虚弱了。
那时候,我军粮食紧缺,战士们省吃俭用,把剩下的食物都让给伤员。但每到吃饭时间,张思德总是悄悄把自己的那份留下来给战友,自己却跑出去找些野菜充饥。不久之后,队伍里的粮食就吃完了。为了伤员,首长们连自己特别喜欢的战马都舍得杀掉。后来,经过商量,领导们决定让战士们开始尝试各种野草,看哪些能吃。那时候的草地上,到处都是有毒的草,饿狠了的战士们就靠着自己的老经验去挑些能吃的,结果隔三差五就有人不小心吃了毒草。为了确保战士们吃得安全,领导特地安排了一些同志,先尝尝那些野菜,找出能吃的种类,再告诉全军的兄弟们。
张思德可是那里的热心肠,每次一有新发现的植物,他总是抢着第一个试吃,吃出点小问题对他来说都见怪不怪了。有一次,一个小战士捡了个“野萝卜”,正要往嘴里送,结果被张思德眼疾手快抢过来,自己先咬了一口。突然间,他觉得嘴里一阵刺痛,只来得及喊了句“不好,中毒了!”接着就失去了意识。幸运的是,部队里的医生找到了个土方法,强行给他灌了下去。就这样,他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三夜,才慢慢醒了过来。
【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日子】长征结束后,张思德跟着队伍来到了延安,那时候他已经累得非常厉害了。不论是上面的领导还是身边的兄弟,都让他赶紧歇歇,把身体养好,还帮他跟组织说了,最后他被送到了专门照顾有功军人的医院里。不过张思德真是个闲不下来的主儿,住院的时候,只要有空,他就忙着帮战友们搓洗衣服、打扫房间,比医护人员还要勤快呢。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休养,1938年张思德出院了。让他开心的是,在他住院那会儿,组织上已经同意他加入党组织,22岁的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心里别提多自豪了。当张思德又一次归队时,原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已经变成了八路军,而他呢,也被上面安排做了云阳留守处警卫连一排三班的副头儿。就像红军那时候,八路军的日子也挺艰难。国民党那边,特别是蒋介石,每个月就给战士们一丁点儿钱,才一块大洋。那时候的八路军啊,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好多人鞋子都磨得没法穿了,脚趾头都在外面露着呢。
张思德瞧着这些情景,心里挺不是滋味,于是他就拿出自己平时省下来的津贴,跟乡亲们换些针线小玩意儿,还主动帮周围的战友们缝衣服补裤子。张思德不仅对并肩作战的伙伴伸出援手,遇到普通老百姓也是能帮就帮。多年来,经过组织的教育熏陶,他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最重,时刻提醒自己要像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那样去做事。那时候,张思德他们连的任务就是运东西。延安那块儿地方,土匪到处都是,国民党特务也盯着呢,路又不好走,弯弯绕绕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所以每次押运,张思德都特别小心,生怕有啥闪失。
到了1940年春天的时候,张思德完成了押运任务,随后被调到了中央军委警卫营,当上了通信班长。对张思德而言,不论是干啥活,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不管他是当普通战士还是当班长,他都会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平时干活时,张思德总是拼尽全力把事儿办好,不管是啥信件还是情报,他都能准时送到。有次延安下大雨,张思德接到紧急任务,得赶紧把信件送到军部去,他怕别人不靠谱,就自己冒着雨送过去了。在路上,他怕信被雨淋湿,就把自己的鞋脱了下来,用两只鞋子夹着信,紧紧地抱在怀里,然后一口气跑了几十里的山路。结果他的脚被路上的小石子和带刺的植物磨得破了皮,流了很多血,整整一个星期都没法下床走动。
1942年,因为国民党和日本鬼子把我们围得紧紧的,上面决定要“缩减人员,提高效率”。这样一来,张思德就从班长变成了普通的战士。那时候,毛主席鼓励大家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为张思德以前烧炭很有经验,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做这个工作。烧炭这项技术活儿,不仅得有手艺,还得整天跟烟火打交道,可以说是既辛苦又不干净。
张思德从不抱怨一句,干起活来还特别有想法,愣是把原本十天才能烧好一炉炭的时间,缩短到了七天,让工作效率噌噌往上涨。毛主席和张思德早就相熟了,那是在1941年年初的时候,毛主席开车外出,结果路不好走,车轮卡进了冰坑里。恰好张思德在巡逻,看到这一情况后,他立马叫上两个战友一起去给毛主席帮了忙。为了让主席早点脱困,张思德二话不说,甩掉上衣就跳进了冻人的泥水里。他使劲搬起大石头,一点一点地把车轮前的冰块砸开,接着和大家齐心协力把车推了出来。毛主席当时就问了他的名字,并且把“张思德”这个名字牢牢记在了脑海中。
两年后,当毛主席去查看八路军大礼堂的施工情况时,他亲眼目睹了张思德为了救身边的战友,从高处不慎跌落。随后,是毛主席亲自指示,要尽快把张思德送到医院,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他。这次受了重伤,张思德在医院躺了整整三个月。病愈出院后,他被主席安排到了内卫班,负责看守站岗。张思德特别看重能给主席服务的机会,那段时间,他不仅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还总抽空帮其他同志打扫卫生。
为了让主席出行更安心,张思德在空闲时,一点一点地把常走的那条土路给整平了。为了让主席能睡个好觉,他每天都早早起床,把周边的鸡鸭牛羊都赶到远处,就连树上的鸟儿也都被他“请”走了。每次毛主席坐车外出时,张思德总是选择站在车尾巴的板子上,那地儿最容易被敌人打到,也最不安全,可张思德偏偏就把这最不安全的位置给揽下了。
那时候,天气冷得要命,张思德的耳朵都冻伤了,还流了脓。主席瞧着心疼,就叫他上车暖和暖和,可张思德硬是不肯。主席又说,那你至少把棉帽子的耳朵部分放下来挡挡风吧,但张思德还是拒绝了,他说这样捂着耳朵听不清外面的动静,对保护主席的安全不利。看到战士们如此卖力又认真,主席心里特别暖和。没多久,因为张思德懂得烧炭的门道,就被调到了南边,专门负责起烧炭的工作来。1944年9月5日,由于好多天的大雨不停,窑洞塌了。本来张思德有机会跑出去的,但他为了救身边的战友,结果被土石埋住了。那时候,他还没到29岁呢。
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赶紧把这事儿告诉了主席,他说,为了不耽误生产,通常会把牺牲的战士直接在当地安葬,这也就是为啥会出现开头看到的那个场景。毛主席听了之后很生气,他立刻给出了三条吩咐:一是得赶紧把张思德同志的遗体收拾好,别让野兽给糟蹋了;二是得做个好棺材,把遗体运回延安;三是得开个追悼会,他自己也要去参加。古远兴走了以后,毛主席心里头还是翻腾个不停,他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拿起毛笔,在纸上郑重地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过了几天,毛主席出席了张思德的葬礼,并亲笔写了一篇以“怎样为人民做事”为主题的演讲稿。葬礼结束后的次日,这篇演讲稿就登在了《解放日报》上,再后来,它还被编进了我们小学的书本里。张思德离世时,只是个平凡的士兵,但他一辈子都在用行动讲述“为人民奉献”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众多像张思德这样的普通士兵,我们的军队才能如此强大,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