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那时候毛岸英接到了老爸让他回家看看的消息。于是钟瑾怀就去找了毛岸英,把整个事儿跟他说了一遍。毛岸英一听,确认无误后,就赶紧回北京告诉毛主席了。
这个时候,新中国已经诞生了,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特别受老百姓的喜欢。大家疼爱他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人伸手向他要钱呢?钟瑾怀到底是谁呢?为啥她会去找毛主席要钱?这背后,究竟藏着一段怎样的故事?大概1920年7月前后,就是毛主席和杨开慧喜结连理没多久前,湖南长沙有个新书店开张了,它叫“长沙文化书社”。这是毛泽东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革命朋友,在长沙一块儿创办的一个读书会。他们热情邀请新闻界、教育界的各路有志之士,一起来参与这个团体。
书社的创办对湖南革命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够传播新知识和新观念,从而打造一个坚实的精神堡垒。书本在那个时候可是个稀罕物。穷苦的家庭连一本书都买不起,要建起它来,还有前期的准备,当然得花不少钱呢。不过毛主席手头也不宽裕。于是他就琢磨着凑钱,呼吁大家来出资,一起帮忙建起这个书社。毛主席在创办书社那会儿,特地邀请了陈独秀和李大钊来搭把手。
陈独秀和李大钊像“牵线人”一样,让毛主席和全国好多书社都搭上了线。有了那两个人的协助,毛主席享受到了不少好处,不仅能先拿货再付款,而且还不用交押金。作为书社的重要人物,毛主席要是不出点钱,好像有点儿说不过去。但毛主席手头也不宽裕,就在这时,多亏了杨开慧伸出了援手。杨开慧拿出了父亲葬礼上收到的礼金,还劝说了母亲向振熙,一起号召家里的每个人,给毛主席提供援助。那时候,他们俩还没办婚礼呢。杨开慧的举动,让毛主席心里头暖洋洋的,特别感动。看到家里人这么挺自己,毛主席革命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
家人们纷纷主动给毛主席捐钱,连毛主席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人是为了减轻他的负担而掏了腰包。他清楚记得,家里的人几乎都给他帮过忙,这份深厚的情谊,让毛主席一直记在心里。说白了,多亏了大家的帮忙,书社总算是办起来了。从那以后,这书社一直都有着很大的功劳。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热闹进行的地方,也是早期共产党人悄悄联系彼此的据点。杨开慧加入了书社,和毛主席一起努力干活。他们革命的脚步越迈越大,革命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新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在欣欣向荣地前进。
不过,在创办书社那会儿,毛主席跟家里人借的钱,到头来也没能全数奉还。早些时候,毛主席之所以会找向家借钱,其实也有他自己家里的一些缘由。虽说毛主席生在农村,但他家的条件还算可以。由于老爸很会做生意,老妈又擅长管理家务,所以他们一家的生活过得还挺美满的。但毛主席和我爸老是有分歧,他俩的想法和看法都不一样。老一辈的人总盼着毛主席能接手家里的生意,让毛家更加兴旺。年轻时的毛主席,对这种封建的老思想和老做法非常不满。特别在他还没长大成人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强行安排了一门亲事。这事儿让毛主席心里头很不是滋味。
毛主席小时候日子过得还算平静,尽管他和父亲之间常有些小争执,但这些都没能挡住他成长和前进的脚步。1914年的时候,毛主席回老家上了一所师范院校。在那里念书时,他碰到了一位特别好的老师,名叫杨昌济。杨昌济是个非常厉害的学问家,他赞成过改革,参与了不少追求新思想的活动。他还到国外留学,在那个时候很发达的国家里学到了很多新潮的知识,学完之后又回到了中国,当起了老师。1913年,他重返校园开始教书,第二年,有幸碰到了热爱学习的毛主席。他俩在学校里碰了面,没多久就变得挺亲近了。
毛主席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了这所学校,他这样出类拔萃的学生,自然赢得了杨昌济老师的青睐。经过多次打交道,杨昌济对毛主席的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他觉得毛主席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就看出来,毛主席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毛主席和杨昌济老师之间感情很深,在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毛主席取得了很大的成长。在校期间,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1915年的时候,毛主席上学的那个地方出了一条新规矩。学校硬性规定,每个学生从下次开学起,得按时交10块钱的各种费用。
这个规定一出,学生们很快就强烈反对起来,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笔巨款。他们上学已经挺艰难的了,要是再额外收钱,那不就是给学生添堵嘛。【革命情侣】那会儿,学生们在背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有人讲,校长是为了给省领导留个好印象,所以才额外加了费用。反正那时候,这要求听起来挺不合理的。因此,好多人都站出来请愿,要赶走校长。大家把校长的好多品德问题都抖了出来,说他既不忠诚也不孝顺之类的。
不过,毛主席看到这些情况后,心里很是不赞同。他找来这些学生,动员大家道:“咱们不是要说校长人品不好,而是要指出他在管理学校上的不足。”在毛泽东主席的指引下,学生们换了想法,动手指责校长在学校里干的那些坏事。这事儿越搞越轰动,没多久就传到了省领导耳朵里。学生们舆论造势之后,接着又采取了罢课的行动。好多学生联名说:“校长不走,我们就不上课了。”他们的这些举动,把校长气得不轻。不过,学生们的心思并不统一,有人跑去跟校长打小报告,说二年级8班的毛主席他们几个是始作俑者。
校长得知情况后,就下令要把毛主席等十多个学生中的“头头”给开除。这事儿传到了杨昌济那儿,气得他不行。上课时,杨昌济老师聊起了这事儿,还顺手在黑板上写了下来:硬要避开仙境似的桃源去过隐逸生活,想要培育大树来把天撑住。杨昌济认为毛主席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像参天大树一样,他坚决反对学校埋没这样一位杰出的学生。接着,杨昌济找了好几位老师,在学校里组织了个碰头会,并且他站在了支持毛主席他们的一边。在大家,包括学生和老师的极力阻拦下,毛主席没被赶走,反倒是校长被大家轰了出去。后来,省里的领导给学校换了位新校长,那些乱收费的事情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杨昌济对毛主席的关照,可不止这一点点。在上学那会儿,毛主席常去老师家里,一起钻研学问,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诚恳地向老师求教。另外,毛主席心里还特别挂念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杨开慧。杨开慧是杨昌济的心头宝贝,他每天都会留在家里,手把手地教杨开慧读书学习。因为父亲的关系,杨开慧没能在学校上学。就这样,常去老师家求学的毛主席,和杨开慧慢慢认识了。不过他俩都还年轻着呢,尽管感情挺深,但结婚成家这事儿还没提上日程。毛主席特别欣赏杨开慧的才能,而杨开慧也对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十分钦佩。
学习的时光匆匆溜走,转眼间到了1918年,杨开慧跟着爸爸去了北京。这是因为杨昌济被北京大学请去当老师了。1918年9月,毛主席因为负责安排去法国半工半读的事情,来到了北京。那时候,他们俩都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看法。经常见面聊天后,两人就慢慢走到了一起。那时候的毛主席,慢慢开始走上了闹革命的路子。他相信了马克思主义,觉得它是能让当时中国摆脱困境的“好法子”。在北京的日子里,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感情迅速变得深厚起来。他俩一块儿加入了北大新闻学习小组,一起研读有关革命的书刊文章,并且还主动投身到了和革命紧密相连的社会活动中。
他们怀揣着一样的梦想,心里热乎乎的,彼此都把对方当作最懂自己的人。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两人慢慢走到了一起,成了恋人。有空的时候,毛主席和杨开慧也喜欢一起出去逛逛,约约会。他们会一块去故宫、香山、北海这些地方玩。这些共同的出游经历,让这对年轻情侣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不过到了1919年3月份,因为毛主席的母亲病情严重,他没办法,只好从北京赶回了湖南老家。两人告别时依依不舍,分开后的日子里,他们写信时总是亲昵地用“霞”和“润”来称呼对方。
在1919年的年底,毛主席回到了北京,继续他的革命事业。在这段时间里,他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就暂时住在了他老师杨昌济的家中。同时,他也公开了自己和杨开慧的关系。但这时候的他们俩,还没步入婚姻的殿堂。杨昌济对“得意门生”和“宝贝女儿”之间的情愫,那是相当看好。哎,1920年1月17日那天,杨昌济老师因为生病去世了,遗憾的是他没能亲眼看到女儿结婚。之后,毛主席和杨开慧就回到了湖南老家,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那时候,毛主席的爹娘都不在了,他回到湖南老家搞革命,日子既不好过又穷困。不过,杨开慧对毛主席的心意从没变过,她压根儿就不在意毛主席手头紧不紧。
在长沙的日子里,才华横溢的毛主席赢得了不少姑娘的喜爱。其中有个姑娘,甚至还动过和毛主席成家的念头呢。杨开慧得知这事儿后,心里也开始七上八下的。但她没有直接问东问西或者怪罪谁,而是选择悄悄地观察事情会怎么发展。【还清欠款】对于这件事,毛主席回应得十分机智,他创作了人生里唯一的一首风格柔美的诗词。那就是《虞美人·枕上》这首词。枕边堆满烦恼怎能扛?心如江海涌巨浪。长夜漫漫天色暗,只好披衣起身迎微凉。清晨回望往事如烟散,疲惫至极心茫茫。残月弯弯向西挂,此情此景不流泪也难当。
杨开慧懂得了毛主席的想法,事后她讲道:“他到底还是信守了对我的承诺,没跟她有进一步的瓜葛。咱俩的心结,也算是彻底打开了。”从那以后,他们俩形影不离,心连着心。在毛主席的革命道路上,杨开慧成了他最坚实的依靠。1920年冬天的时候,毛主席在湖南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同时,那会儿他还和杨开慧成了亲。杨开慧只身携带些衣物,走到了毛主席的住处。她和毛主席住在一起,以此告诉大家她是谁。如今的杨开慧,已是毛主席的伴侣。他们没遵循老一套,靠“爸妈安排,媒人说合”。没拜过天地,也没坐过花轿进门。
他们俩仅仅花了6块银元,摆了一桌宴席,邀请了长沙的几个好朋友,就这么悄悄地把事情给办完了。这场婚礼,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和杨开慧对革命信念的坚守。它也是他们俩用实际行动反对封建礼教,拒绝包办婚姻的有力证明。毛主席和杨开慧家里,现在就只剩下一个长辈了,她就是杨开慧的妈妈向振熙。向振熙对这段婚姻表示了赞成。尽管毛主席的结婚决定跟老观念不太一样,但向振熙还是认可了这种做法。她的老公和孩子啊,都是满身“闯劲”的人。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向振熙也变得特别通情达理。
婚礼办得简单又随意,但这对新人带来的影响可大了去了。那时候,湖南的年轻人都把毛主席和杨开慧的事儿,当成了爱情里的好榜样。这样的实际行动,也鼓舞着年轻人去做出改变。毛主席的这场婚礼办得很朴素,其中有个挺特别的原因。那时候,他们俩手头也不宽裕。因此在结婚之前,他们为了开办那个书社,向不少人借了好大一笔钱。这事儿,毛主席也一直放在心上呢。等他手头宽裕起来,就开始慢慢给家里人还钱,不过因为当时借钱的人太多,他偏偏漏掉了一家,那就是毛主席岳母的亲姐姐向振恺一家。
向振恺心里明白,毛主席因为太忙,可能把他们借钱的事儿给忘了。那时候人多事杂,毛主席工作又那么累,记不住也是情理之中的。毛主席一点点地把借的钱都还上了,而向振恺呢,他从没主动提过这事儿,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数,也不想因为这事儿给毛主席添乱。直到1950年,向振熙老人迎来了他的八十岁生日,毛主席特别让他的儿子毛岸英去祝贺,还让他带了一封自己亲手写的信,信里面说:碰到老太太八十岁生日,我就让儿子岸英回湖南给您拜寿,还带了些人参、鹿茸和衣料之类的小礼物,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希望您别嫌弃,能开心地收下。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向振熙读了毛主席的信,乐得合不拢嘴,心里美滋滋的。可就在宴会上,有个姑娘一瞧见毛岸英,脸色就沉了下来,满脸都是复杂的情绪。这个姑娘是向振恺的闺女,名字叫钟瑾怀。向振恺没能来参加这个聚会,她现在生病了躺在床上,而且家里的情况也变得非常糟糕。钟瑾怀特别有孝心,为了给母亲看病,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家里的亲戚们也都很大方地帮了她不少忙。不过他们一家子的日子都不太顺心,好多年轻一辈都在革命里丢了命,能帮上的忙实在寥寥无几。
钟瑾怀从妈妈那里听说过,她家曾经借钱给毛主席的事。她也清楚,那笔钱到现在还没还上。但她实在是不好意思去找毛主席要,向振恺也曾经拦着她不让去讨债。这次碰上毛岸英,钟瑾心里琢磨了好久。考虑到母亲的身体状况,她最终还是向毛岸英开了口。她觉得,新中国都已经诞生了,这时候把这事儿告诉毛主席,应该也不会太添乱。不过毛岸英并不清楚其中的具体细节。而这些人都是毛岸英真正的亲人,肯定不会骗他,这让他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了。
毛岸英先去看望了向振恺,还留了点钱给他。接着他立刻赶去找父亲,把这事儿跟父亲讲了。见到毛岸英后,毛主席听说了向振恺的事情,不由得拍了拍脑门,心里特别后悔。原来,那笔钱是毛主席自己给忘了。这事儿让他难过了好一阵子,思绪又不禁飘回了与爱妻杨开慧共同度过的日子。毛主席感慨地讲:“家里人对我的恩情,这恩情太重,我这辈子都报答不完啊。”之后,毛主席赶紧凑了更多的钱,让人给向振恺家里送了回去。有了毛主席的援助,向振恺的身体状况也渐渐好转了。
往后的日子里,毛主席心里始终惦记着向家人,尤其是那位大姨,他会时不时地给予帮助。有了毛主席的关照,向家人的生活也渐渐变得宽裕起来。受人小恩,理应重报,毛主席的做法真叫人佩服。当年伸援手的亲人向振恺,后来过上了安稳舒服的日子,一生平安幸福地走到了最后。关于这事儿,大家有啥看法呀?快来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