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模型企业杀疯了,仅在2024年最后一个月,就有 xAI 拿下60亿美元、阶跃星辰的数亿美元、Perplexity AI 的5亿美元、智谱AI 30亿元、Liquid AI 的2.5亿美元……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模型正掀起一场全球性的创新风暴。
在中国,一批大模型独角兽企业正脱颖而出,成为崛起中的智能力量,它们承载着科技变革的希望,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巨大的潜力,正成为推动行业进步、改变世界科技格局的重要力量。我们基于网络公开信息做了一次详细梳理,希望给关注大模型创业公司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从结果上看,中国大模型创企明显分成了两大梯队,领先梯队企业的估值普遍在100亿元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独角兽;第二梯队的估值披露不清晰,最新融资规模集中在亿元,也是大模型独角兽的有力竞争者。
技术创新与突破
中国大模型独角兽企业在技术研发层面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势。从算法架构的优化着手,不断探索更适合大规模数据处理与高效运算的新架构,以提升模型的训练速度和推理效率。例如,在 Transformer 架构基础上进行改良,融入自主研发的创新机制,使得模型能够在处理长文本、复杂语义等方面展现出更卓越的性能。
同时,对于预训练技术的钻研也日益深入,通过精心设计的预训练任务和策略,让大模型能够从海量无标注数据中汲取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知识,进而增强其在不同场景下的泛化能力。而且,在多模态融合方面,这些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尝试将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模态的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打造出能够理解和处理多元数据的综合性大模型,为用户提供更贴合实际需求、更具沉浸感的智能交互体验。
C端争夺战加剧
从Top10大模型独角兽的业务场景来看,ToC赛道的选手数量略微高于ToB赛道。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的主力产品都是智能助手,后两者还有AI社交类APP,其核心的业务指标是用户数量和用户活跃度。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份,AIGC行业App的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7913万。其中,大模型独角兽仅有Kimi智能助手月活过千万,智谱清言在百万级别,剩余的多处于50万以下量级。而字节跳动豆包的用户规模截至11月已达到1.6亿,是年初的52倍。在2025年流量厮杀的战场上,所有ToC大模型独角兽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差异化优势。
B端大模型落地“加速跑”
ToB赛道上,客户数量和中标数量是核心指标。从公开中标数量来看,智谱AI、中关村科金是排名前二的大模型独角兽企业,合计中标超过30个,但与运营商、云厂商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与ToC赛道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情况不同,ToB大模型独角兽在具体落地场景的选择上和路径上有明显差异。
智谱AI更注重通过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和微调技术,快速适应不同行业的高频使用场景,采用MaaS模式提供多种商业解决方案,实现敏捷交付和持续优化。中关村科金则更专注行业大模型应用落地,聚焦在企业高效连接客户的核心场景,通过“平台+应用+服务”的三级引擎战略,帮助客户实现对外增长和对内提效。2025年,预测将有更多的ToC选手进入ToB赛道,竞争将会加剧。
从行业看,目前大模型落地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央国企、教育、医疗等领域,由于这些领域有着巨量的数据,大模型能够提供更加自动化的服务和工具。一方面帮助企业更好地的应用内部的知识和数据,打造企业或行业的知识助手,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的为其客户提供服务和营销,提升企业营销和服务能力。但由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这就需要大模型厂商有充足的行业Know-how,在专业能力和服务类型方面探索和创造更多的商业化可能。
结语
中国大模型独角兽企业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在未来持续释放潜力和价值。它们将进一步深化在国内各行业的应用落地,助力传统产业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级,同时也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大模型独角兽企业的风采。
(文/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