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民国女少将胡兰畦

化学圈李先生 2024-03-31 20:48:58

文娴

民国时期,她以时尚俏女郎登过《良友》画报的封面; 她是茅盾小说《虹》中所描写的新女性“梅女士”的原型人物;她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写出了影响世界的《在德国女牢中》;她与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成为挚友,被斯大林钦定为高尔基的棺木执绋人;抗战时期,她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将军;这位四川美女与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陈毅还有一段“互等三年”的恋情……

“五四”新女性逃婚走上革命道路

胡兰畦(1901~1994),出生于四川成都,远祖是明代开国功臣胡大海。“五四”时期,胡兰畦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运动。1921年,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父亲将她许配给表哥杨固之。杨固之是一个重利而轻离别的商人,而胡兰畦却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一心向往男女平等。由于人生志趣相异,婚后不久胡兰畦便从成都逃到川南当了一名教员。1923年,两人解除了婚姻关系。

因胡兰畦才貌双全,四川军阀杨森曾想娶她做小老婆。杨森在国民党军阀中,以妻妾成群,儿女众多而出名,其荒唐畸形的婚姻格外引人注目。杨森的四太太田衡秋是杨家的当家太太,是胡兰畦的同学。杨森让四太太田衡秋代他向胡求婚,对于这样一个荒淫无度的旧军阀,胡兰畦断然拒绝了。作家茅盾听女友秦德君转述此事后①,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虹》,书中娇美而刚毅的女主人公梅行素, 便是以胡兰畦为原型的。书中关于梅行素有这样的叙述: “在过去四年中,她骤然成为惹人注意的‘名的暴发户’, 川南川西知有‘梅小姐’,她是不平凡的女儿,她是虹一样的人物,然而她始愿何尝及此,又何尝乐于如此,她只是因时制变地用战士的精神往前冲!她的特性是‘往前冲!’”

不久,胡兰畦又考入川南师范学校读书,时任教务长是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恽代英。在恽代英的直接指引下,胡兰畦于1922年在成都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开始参加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反封建斗争的一员猛将。

1923年春,陈毅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到重庆,担任《新蜀报》的主笔,写出大量诗文,抨击当时黑暗的军阀政治,在四川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胡兰畦就是受他文章鼓舞的青年之一,她直接到报馆寻找陈毅,他们从此成了好朋友。

1925年3月,经人介绍,胡兰畦和川军第三师政治部副主任陈梦云结婚。1926年春,胡兰畦和陈梦云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胡兰畦结识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共代表人物,也结识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女士。何香凝与宋庆龄对胡兰畦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称得上是她的引路人和保护神。同年秋,在北伐战争高潮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中央妇女部,前往北伐前线,准备投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陈梦云对于胡兰畦考军校非常不满,竭力阻拦。但是胡兰畦投考的决心非常坚决,陈梦云无可奈何,只得同意。1927年初,26岁的胡兰畦顺利考入武汉中央军校,被编入女生队。她人生中最传奇最精彩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陈毅与她相约黄鹤楼

在中央军校,胡兰畦见到好友陈毅。1927年4月的一天,陈毅约胡兰畦到武汉黄鹤楼②的一个饭馆吃饭。席间, 陈毅问:“你到军校有几个月了,入党了吗?”胡兰畦回答说:“还没有。我向党组织申请过,但是李淑宁(即赵一曼)让我与陈梦云离婚,与他切断经济联系。但我曾对陈梦云说过,只要他永远革命,我就永远不和他分离。现在,我怎么能无缘无故与他离婚呢?”陈梦云是旧军阀的军官,当时对与旧军阀有联系的人,党组织接纳时是很谨慎的。对此,陈毅表示理解。他后来曾为胡兰畦入党的事情找过女生队党小组负责人李淑宁,也没解决胡兰畦的入党问题。

不久,胡兰畦的丈夫陈梦云以及曾任川军第三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范英士也到了武汉。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中央军校被解散。在中共党组织的争取下,武汉中央军校被改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8月1日是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准备开拔的前一天,陈毅特地从武昌到汉口,向好友陈梦云、胡兰畦及范英士等辞行。胡兰畦知道陈毅会来,已经准备酒菜,包括陈毅爱吃的回锅肉,为他饯行。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十载。

大革命失败后,胡兰畦追随何香凝参加妇女运动,在江西参加反蒋活动。1929年,她被蒋介石点名驱逐出江西省。是年,胡兰畦以江西省救济院孤儿所兼妇女教养所主任的名义,赴欧洲考察社会救济事业。1930年,胡兰畦抵达德国后, 与何香凝、廖承志母子俩共居一所。同年,经成仿吾介绍, 胡兰畦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编入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不久,宋庆龄来到德国,通过何香凝,胡兰畦认识了宋庆龄。

被高尔基称为“真正的人”

1931年,胡兰畦陪同宋庆龄回国参加宋母的葬礼,此后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阳翰笙的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学习。

在德学习的胡兰畦,与20世纪德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代表作家安娜·西格斯过从甚密, 这奠定了她同德国左翼文学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基础。1932年,安娜·西格斯和胡兰畦合作的通讯《杨树浦的五一节》作为头条发表在德国共产党5月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上。两人合作的对话《来自我的工作作坊的小报告》发表在德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左翼阵线》上,这篇作品采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合作式的“写作作坊”的创作方式,反映上海杨树浦的纺织女工怎样准备庆祝五一节,可以视作中德左翼文学互动的产物。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同德共中央机关报《红旗》的工作人员一起印发传单,因而被捕,关入女牢。消息传到上海,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林语堂等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前往德国驻沪领事馆抗议希特勒政权对进步人士和犹太人的迫害,并列出一批受迫害的著名人士名单,其中就有胡兰畦。

三个月后,胡兰畦从德国女牢获释,并被驱逐出境,流亡到巴黎,在一家犹太人办的园艺学校半工半读。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有影响的著作《在德国女牢中》。这部长达14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以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记叙狱中生活,揭露德国法西斯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法西斯的仇恨和她们顽强的斗争。《在德国女牢中》写成后,陆续在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发表,并被译成俄、英、德、西四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注意和普遍赞扬。在国内,《在德国女牢中》先是在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杂志上连载,后作为“妇女生活丛书之四”,由生活书店于1937年4月在上海出版,半年内重印四次。

俄文版《在德国女牢中》出版后,引起苏联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其时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成俄文的几乎是空白,在俄国知名的中国作家几乎只有鲁迅一人。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密切关注德国纳粹动向的情况下,这部纪实性的作品生逢其时。1934年苏联召开第一次全苏作家大会,就向寓居巴黎的胡兰畦发出邀请,胡兰畦于是成了唯一参加那次盛会的中国作家,这一年胡兰畦才33岁,年轻漂亮,气度不凡,她的出场,是第一次全苏作家大会的亮点。在这次大会上,胡兰畦作即席演讲,讲述她遭受希特勒残酷迫害的经历,高尔基深为感动,当即请在座的苏联官员设法挽留胡兰畦,她因此得以留在苏联写作。其后,高尔基还多次邀请胡兰畦到他城外的别墅做客。一次,高尔基在小型家宴上,向其他苏联文学艺术家这样介绍胡兰畦:“她是一个真正的人!”

1936年高尔基去世,斯大林亲自主持高尔基的丧事并亲自抬棺,胡兰畦则被斯大林钦定为高尔基灵柩的执绋人之一。她为高尔基执绋的殊荣,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第二人,就是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个亮点。这也证明她与高尔基的深厚交情,以及在世界左翼文学阵营中的影响。

1936年,胡兰畦回国,担任何香凝的秘书。抗战全面爆发后,胡兰畦组建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并担任团长,辗转于八个省的抗日前线从事抗战宣传。由于影响甚大, 1939年夏,她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位女将军。③

与陈毅海誓山盟“互等三年”,为革命多年苦恋成空

“将军为何多憔悴?半为兰畦半为茜。”这是当年新四军军部顾问兼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的一首调侃陈毅诗中的两句。诗中的“兰畦”指胡兰畦,“茜”指的是后来成为陈毅妻子的张茜。

1938年初,胡兰畦率领服务团来到南昌。此时,项英、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也在南昌组建新四军。自大革命失败后,胡兰畦与陈毅已经有十年没见面了。久别重逢,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胡兰畦讲述这些年的经历,也提到与陈梦云离婚的情况。

对于两人的恋情,由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大腕》这样描述:“陈毅在南昌与胡兰畦遂订白首之盟。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然而组织上却不同意,新四军大当家项英,亲自找胡兰畦谈话,说二人倘若结婚,则胡的党员身份就暴露,她这个国民党的将军,还是留在国民党部队里, 对革命更有贡献。二人痛哭而别。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在三年多时间里,胡兰畦率领服务团的姑娘们,足迹遍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各个战场,行程两万多里,被誉为“战地之花”、“当代花木兰”。

1947年6月,国民党的报纸用触目惊心的大幅标题刊登“陈毅阵亡”、“陈毅毙命”,还用大幅版面详细描述“陈毅追悼会”的经过。胡兰畦得知后十分伤感。后来她接到陈毅父母来信,便决心赡养二老,把成都东门外的一处果园、田地、房屋,全部给二老做养老之用。

1949年,胡兰畦闻听陈毅担任上海市长,心情万分激动,立即写信要见陈毅。谁知胡兰畦来到上海,首先是时任上海副市长的潘汉年接待她。潘汉年在上海一直负责情报工作,对社会关系复杂的胡兰畦,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荣誉, 反而持怀疑态度。潘汉年对胡兰畦说:“陈毅多次结婚,如今儿女成群了,你还找人家干啥?”胡兰畦根本不知道组织上对她有误解、有怀疑,当听到潘汉年的这番话语,想到与陈毅盟誓订终身却被迫分别,苦等了陈毅十年,却等来的是这般令她肝肠寸断的结果,便失声痛哭不止。

当陈毅知道潘汉年接待胡兰畦的情况,立即会见了她。胡兰畦谈了自己的情况,也谈到她还没有恢复党籍,但陈毅相信她,依然给她写了一封介绍信,让她到北京工学院工作。后来,胡兰畦担任北京工业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总务处处长。胡兰畦此后再未婚育,收养妹妹的女儿相依为伴。

由于胡兰畦的复杂经历,新中国建立以后,她的处境十分困难,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运动员”。“三反”、“五反”时,她被揪出来,被诬陷贪污学生的伙食费,是贪污分子。“反胡风运动”时,她又被打成“胡风分子”,后查无实据,被平反。1957年反右斗争中,胡兰畦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此时期的历史,作家刘心武在《上海文学》2009年1期发表文章《兰畦之路》,记述了他记忆中的1957年初冬胡兰畦的情况。)在改造中,她学会烧窑,学会各种农活;她还自学针灸医术,劳动之余,替当地农民治病,受到农民的敬爱和欢迎。

正如著名文学家阳翰笙说:胡兰畦“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月,倍受折磨,直到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才重见光明。”1978年平反后,胡兰畦重新入党,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晚年的她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在邓小平支持下,为四川老龄事业热心奔走,做了许多贡献。

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九十三岁。她革命一生,历经坎坷,正如她自己在回忆录里所说:“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