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就像《推背图》一样,今人不可能完全还原出作者的原意。曹雪芹究竟是什么用心用意,只能从文字中解读,也肯定要带有个人的主观判断。
古今文化知识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就造成不同的理解。别说《红楼梦》,就是《四书五经》等经典,历朝历代的大儒学者们的解读都不一样。
所以,王熙凤的这首判词一样从个人角度去解读和分析。我认为判词图画和判词属于两部分,主要诠释的是她的“才”和“果”。
判词的前两句讲其“才”,为人生伏笔。判词后两句讲其“果”,指人生结局。而判词图画的雌凤和冰山,恰恰刻画出王熙凤人生的这两个关键。
“雌凤”就是指王熙凤。她虽是女儿,名字“熙凤”却是男子名字。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女先儿要给贾母讲《凤求鸾》故事,男主人公就叫王熙凤。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有北狄之国,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就是凰、鸾、凤。最初三鸟不同,后世则大体将其归为一类。且以凤与凰(鸾)分指雌雄。凤为雄,凰(鸾)为雌。“凤求凰”或“凤求鸾”都作男子向女子求爱之意。
曹雪芹以“雌凤”作王熙凤的描述有点矛盾,也分几层意思。
一个意思是她从小被当作儿子教养,不识文字却培养其杀伐果断铁血坚毅性格。女儿作儿子养,可解释“雌凤”以及取名王熙凤的原因。
题外话,王熙凤既被当作男儿教养,肯定会摒弃母亲对她的教养影响。当时的社会规矩礼法是儿子承家业,女儿受母亲教养传承。是以叫“有其母必有其子”。
王家的女儿不受母亲教养,却与儿子一样接受王家的教育。就说明她们出嫁后生养的女儿,当受王家的教养影响。
王熙凤身上这个细节,侧面影射王夫人和薛姨妈从小也当被作男儿教养,她们生养的女儿贾元春与薛宝钗,底层素养就必然与王熙凤一样,深受王家教养影响最大。
《聪明累》和《恨无常》的类似,也揭示了王熙凤与贾元春的思想胸怀、境遇结局类似的现实,又反证了薛宝钗尽管表现更好,但思想胸怀依旧受母亲教养所限,不适合做贾家“破而后立”的媳妇。
王家铁血、无情、自私、狭隘的天性,不可避免通过血脉渗透到王家女儿教养的女儿身上,也是曹雪芹借林黛玉戏谑刘姥姥是“母蝗虫”,揭露王家靠血缘姻亲为祸,侵吞蚕食亲家利益资源的事实。不提。
“雌凤”还有一层更关键的意思,揭开了王熙凤的人物原型出处:以“凤”通“女帝”,引出女皇武则天影射凤姐。“凤”在武则天之前专指雄鸟。但自武则天始,便赋予了另一层意思:男帝为龙,女帝为凤。
武则天是女子登基当皇帝,便不采用“龙”自称,而将凤抬升与龙平等地位,以凤自居,使得其逐渐“雌”性化。
武则天时期,大量与“凤”相关的名称和典章出现。比如改中书省为“凤阁”。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曹雪芹以“凤”引武则天为王熙凤作谶,是以王熙凤的人物、性格,无疑借鉴了武则天。看她管理荣国府如“女帝执政”。狠辣、铁血、果决、无情,权欲旺盛都如武则天一般。而妒忌、凶悍,控制丈夫贾琏也像武则天控制唐高宗李治类似。
是以,我认为秦可卿房中十几样陈设一一对应金陵十二钗判词,其中“武则天镜室中的宝镜”,借由“风月宝鉴”中的凤姐,将王熙凤与武则天做出关联,呼应的正是判词图画中的“雌凤”。很多王熙凤的不写之写,可以从武则天身上找寻出合理的答案。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