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花生的人小心,许多人已经“中招”!患上这种病的几率很大

张老谈养护 2025-04-18 18:06: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午后的阳光斜洒在院角,那老槐树下摆着一张旧藤椅,椅上的人端着一碗花生,边嗑边看着远处遛弯的孩子。

他不知道,每一颗香脆的花生背后,可能正埋着一颗“健康地雷”。在中国,花生早已成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佐餐良伴”,从北方的花生米下酒,到南方的花生糖、花生汤,几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的踪影。

然而,医学研究悄悄拉响了警报:经常食用花生的人,若不注意方式与储存,极易招来一种“隐形杀手”——黄曲霉素相关疾病,尤其是肝癌。

人说“吃一粒花生,顶半个鸡蛋”,这话虽不假,但没说清楚的是,花生也最容易被一种叫黄曲霉菌的霉菌污染。

一旦感染,这些肉眼看不见的“毒瘤”,便会在体内悄无声息地做起“窝里反”的勾当。

黄曲霉素:比砒霜还毒的“隐身毒王”

黄曲霉素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它广泛存在于炎热潮湿的环境中,尤其喜欢寄生在花生、玉米、大米等粮食作物上。据中国疾控中心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的研究指出,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并且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和蓄积性。

长期摄入微量黄曲霉素,不仅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损伤,还可能引起肝硬化、脂肪肝甚至肝癌。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1993年就将黄曲霉素列为一类致癌物,即“确认对人类致癌”。

而根据《中华肝脏病杂志》发布的全国肝癌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中,大约有60%与黄曲霉素有关。

更令人心惊的是,黄曲霉素耐高温,即使高温烹煮也难以彻底破坏其结构。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家团队的研究表明,常规蒸煮甚至油炸都不能完全分解黄曲霉素,即便是180℃高温油炸处理后,其毒性仍旧存在。

为什么花生容易“中招”?

花生作为高油脂、高蛋白作物,是黄曲霉菌最钟爱的“温床”。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一旦储存不当,就极易发霉变质。

许多老百姓习惯将花生置于编织袋中放在厨房角落、阳台地面,殊不知这些地方最容易积湿藏潮。

不少人以为炒一炒、晒一晒就能去掉毒素,其实这是误区。黄曲霉素不像细菌那么容易被杀死,它的“顽固”程度堪比“钉子户”。

而且,它没有气味、没有颜色、吃不出异样,真正是“躲在暗处下黑手”。

肝癌:黄曲霉素的“首要攻击目标”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负责解毒、代谢和合成蛋白质。一旦黄曲霉素进入体内,会被肝脏代谢成一种叫“8,9-环氧黄曲霉素B1”的活性代谢产物,它能与DNA直接结合,导致基因突变,进而诱发癌变。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黄曲霉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可以高出正常地区10至20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黄曲霉素污染情况,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西南等高温高湿地区,如广西、广东、湖南、福建、云南等地。

而北方如河北、山东、辽宁等地春夏交替时也不容小觑,若保存不当,同样可能中招。

哪些人群“更容易被盯上”?

中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是黄曲霉素引发肝癌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本身就有肝功能异常的个体,一旦黄曲霉素进入体内,肝脏代谢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毒素积累,造成肝细胞的结构破坏。

此外,儿童的肝脏尚未发育完全,也极易受其影响。

如何防范黄曲霉素“暗箭伤人”?

一刻也不能马虎。

世界各地的研究与防控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是储存方法要讲究。

花生等干粮应存放在通风、干燥、低温的环境中。最好用密封袋分装,小包装既能防潮,又便于观察变质情况。

美国农业部推荐使用抽真空袋+冷藏的方式储存,能有效延缓黄曲霉素的生长。

二是定期检查,发现霉变立即丢弃。

哪怕只有几粒花生发霉,也不要“抠掉霉点继续吃”,因为霉菌毒素可能已经扩散至整批花生内部。

三是选购正规产品,避免散装毛货。

优先购买真空包装、有QS或SC认证的花生制品,尽量避免街边摊贩贩售的散装花生米。

四是多吃抗氧化食物,增强肝脏抵抗力。根据《营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富含维生素E、硒、绿茶多酚、番茄红素的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黄曲霉素对肝脏的损害。

例如,西兰花、胡萝卜、坚果、绿茶等食物都有助于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

五是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检查。

尤其是南方地区、乙肝带菌者、家族有肝癌史的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B超和相关指标检测,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六是学习国际经验,科学饮食。在非洲某些国家,由于黄曲霉素污染严重,政府已推动将花生油提纯工艺标准提高,并通过国家级宣传教育加强对民众的风险认知。

中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跟进,例如广东、云南等地已经推行“绿色储粮工程”,使用防霉粮仓,有效降低了霉菌污染率。

误区千万别入,健康不能将就

不少人仍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吃了一辈子花生也没事”,“农村人都这么吃”,但医学不讲“经验主义”,毒素积累是个慢性过程,等到真正发病,往往已是“木已成舟”。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数据显示,超过70%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句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疏忽出。”科学饮食,合理储存,才是真正的长命之道。

花生虽好,却不能贪嘴,尤其是老年人、肝功能不好的人更要警惕。

从“吃得香”到“吃得安”,才是生活真正的进步

城市里灯红酒绿,乡间里柴米油盐,都是中国人最真实的烟火气。但在这烟火之中,也藏着许多看不见的“隐患”。

用一双慧眼去识别风险,用一颗谨慎的心去对待每一口食物,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守护。

生活不怕吃得简单,就怕吃得糊涂。

花生虽小,事关重大,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嗑花生”的习惯中,嗑出一份健康与安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曲霉素与肝癌的关系研究报告[R]. 2023.

[2]郑树森, 王红阳. 黄曲霉素与原发性肝癌的因果关系解析[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 32(3): 141-145.

[3]吴永宁, 丁钢强. 中国居民膳食中黄曲霉毒素暴露风险评估研究[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3,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35(5): 491-496.

0 阅读:50